究竟是读书使人孤独,还是人渴望从书中寻找孤独?
首先,普及一个基本知识:

孤:幼而无父;
独:老而无子。
— —汉语词典
孤独有真伪之分。毫不客气地说,现代人的孤独都是装出来的。因为孤独的标准实在太高,一般人没资格孤独。人际交往上受点儿挫折就喊孤独,那是心理脆弱,与孤独无关。所以,任何人的孤独,如果未达到汉语词典所解释的程度,皆是伪孤独。
言归正传。
作为一个热爱读书的人,我认为你不会读书。虽然从直觉上判断,你读的书可能比我要多,但是我仍然认为你不会读书,至少是白读了。
在知乎,我回答过很多类似于“因为博览群书而感到孤独”的问题,所以我不得不旧话重提:当我们谈论读书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韩寒说:“我们懂的越多,越发觉自己像这个世界的孤儿。”
这句话听起来一点都没错。但是当我把这句话反复咀嚼之后,却发现一个问题:到底是读书使人产生孤独,还是人们渴望从书中寻找到孤独?
其实,人们经常讨论哪本书更“高档”,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喜欢那本书,而是因为他们幻想成为读过这本书的人。也许是某一天,她骑着自己两千块钱的爱玛电动车回家,路过街边的星巴克时,透过玻璃橱窗看见一位与自己年纪相当的姑娘,喝着36元的意式咖啡,提着3600元的LV,穿着36000元的Dior,开着360000元的MINI Cooper,碰巧对方桌上摆着一本张爱玲的《金锁记》。于是她便想当然地认为张爱玲和那些明码标价的商品一样很“高档”了,她也想成为玻璃橱窗里那样的人,可是从哪开始呢?买一杯咖啡尝尝?不行,喝一次就没了,太费钱。买一个LV的包包?不行,那可是自己一个多月的工资。买一件Dior穿穿?不行,自己的房贷还没着落呢。买一辆MINI开开?呵呵,没钱!
所以说,读什么书是次要的,核心目的是想成为读过这本书的人。不管是张爱玲还是张小娴,都不过是一本书而已。这个社会不会将书分为三六九等,但是一定会将读书的人分为三六九等。
凡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人为地将一本书看作所谓的“高档”,其实是自己将自己贬做了低档。是的,不用加引号,低档就是低档。
从这个问题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与个人的价值观缩影。从什么时候开始,一本书的内容已经不再是我们所关心的了,而是关心当我们拿起这本书时,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姿态是否优雅?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