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孩子学习的那些事
很多家长都对孩子的学习问题很关心,这篇就笼统地讲讲这个话题。想到哪写到哪,没写到的以后继续补充,也希望大家多聊自己的经验和问题,共同探讨。
1、学前时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是基础
常常困扰家长的各种问题,大多可以追溯到学前时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上。
比如,时间管理能力。我们告诉孩子,下午有两件事要办,一件是必须做的,一件是玩的,我们要先把必须做的那个事做完,然后才能做玩的那个事。这样孩子就有要事先做的想法了。
再如,平时跟孩子玩,逐渐渗透目标意识,培养规划的习惯。比如在游戏之前,问问孩子的打算,要完成什么宏伟项目,要达到什么程度。过程中,关心他的进度。最后,用一两句话跟孩子总结一下。

再说自觉学习。怎样让孩子自觉学习?我想,这种自主意识、对自己的事情负责的态度,需要从学前就开始培养。只有当一个小孩能够自觉去做好自理和份内的家务活时,他才能真的去自觉写作业,否则,他的自觉很可能是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并非很自然很情愿。
所以,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在学前时期,逐步让孩子承担更多的事情,让他自己负责:收拾自己制造的垃圾、倒尿盆、倒洗脚水、收拾餐桌、盛饭、晾衣服、铺床叠被、准备第二天的衣物、倒垃圾、浇花喂鱼、整理个人物品、打扫自己房间、招待客人……当他在上小学前,对这些责任已经习惯了,这时,他就会比较容易地接受一个新的责任:学习、写作业。
其他各方面也是同理。
不论哪个时期,教育孩子,总的观念、思路应该是一贯的,不同的只是具体做法。如果我们在孩子幼儿时期用心去做了,那么,对于上学后的那些问题,我们只要返回自己的内心,回顾一下过去想好的那些大方向、原则,想想宏观图景,或许一切就清晰了,我们自然就有办法了。
2、学习方法来自对学习风格的探索
上学了,家长会想:怎样让孩子适应每天要学习、复习、写作业的生活。我想我们可以颠覆一下这个想法,把“怎样让孩子适应学习”变成:“怎样让学习适应你的孩子”。
过去在《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那篇里提到过多元智能理论。学校的老师一般难以做到用多种方式让学生接触所学内容,个性化教学、因材施教也常是一种奢侈,所以,这些,就需要我们家长去做。
细心观察,尊重孩子的特点,把学习过程变得个性化。
比如,有的孩子对图形敏感,是视觉类型的学习风格,那么我们可以给他准备各种彩笔、小贴纸,可以跟孩子一起制作卡片、画小图,可以把相关卡片、图画在家里到处贴,可以多给孩子买有关的画册,给他找相关的视频看看,我们可以把单调的数学用图来表示,并且详细画出解题环节的图示。
有的孩子肢体智能好,好动,那就多找机会让他在动中学。比如摆弄积木块来帮助学数学;或者让他站着写字;或者把课本和练习本放在两个桌子上,让他写一个字,跑回去看看书,检查写的对不对;或者让他做完一项作业,就起来打一下玩具保龄球……
如果孩子喜欢说话喜欢沟通,那么,或许比较好的学习风格是交流互动。我们可以让孩子把课业内容讲给我们听、讲给家里的玩偶或宠物听,或者约同学两人互相讲、互相考。我们也可以允许他在大厅里、在餐桌上写作业,因为家人间的互动会让他感到安全温馨,会给他力量,他有问题也可以随时问家长。
还有的孩子对声音敏感,更喜欢听,那么家长可以多给他讲一讲学习内容,或者给他找相关的音频资料,可以在教他新内容时用新鲜有趣的节奏、音响帮他记忆,甚至允许他边听音乐边写作业。
……
事实上,每个孩子都不是只有单一的某种智能,所有的孩子都是多种智能在同时发展,所以,我们多动脑筋,尝试各种方法,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把学习的方式变得更丰富、更多样化,这样,孩子不仅会喜欢学习,学的效率也会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