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古迹
宕昌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此繁衍生息。在白龙江、岷江、良恭河、理川河流域的黄土台地中,发现古人类文化遗址36处,其中:仰韶文化1处、马家窑文化7处、齐家文化24处、寺洼文化、4处。同时,发现古墓葬111处,古城堡21处,古寺庙300余处,古石刻100多块(现存5块),古烽台24个,古槐柏(国槐)19棵;征集零散文物227件,属一、二、三类文物8件;自汉至清代的铜币20斤。宕昌已经出土的文物中,自新石器时代起直至清朝,数量不等的均有发现,就连传世较少的王莽“新”朝布币也在宕昌发现。这些文物基本反映宕昌自古至今皆属祖国大家庭中的一地一员的历史概貌。
附:君昌县古人类遗址一览表
宕昌县古人类遗址一览表
古城堡:经普查,全县有古城堡21处,其中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有5处,其余16处属一村或数村为抗敌避寇而建造的堡寨。

宕昌古城遗址:位于宕昌镇旧城村。东连城底下新村,村台下是岷江,隔河是甘川公路,南临磨河电站,西靠大路街,北接中学和县委党校。城呈长方形,长约120米,宽约60米。从残址城墙量,最厚处5米,最薄处1.5米,最高10米,最低4米,北、西两门已毁。从底层观察,是椽帮筑,属汉代以丽风格;上层用板筑,是历代补筑。城内修有“城隍庙”。城内发现新石器时代陶片,据省考古专家鉴证,属州城堡。
羊马城古城遗址:位于宕昌镇西南方的山顶,城分前、中、后三处,名日 “羊马城”。此城南、西、北虽有小路,但陡险难行;在古代,断崖削壁,势为 “犄角”,可渭“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地。城址东面山下是计予川村。南面山底临马安山和秦家山,西面山底是官鹅沟牙坪自然村,北面山底是山底是甘川公路和岷江,有岷江大桥通往县城。岷江与官鹅河三面环绕。前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长约60米,南北长约150米,残留东、南、西三处城墙,厚2米,高4至6米不等。有炮台4处,城门已毁。后城门边有城壕l处,深1米余,尚清晰可辩;城墙板筑20至30公分,根据省地文物考察团鉴定,为唐宋筑城,距今1000多年。中城建在比地面高出2.5米至3米的黄土台上,城系两头小,中间大,呈椭园形。城长180多米,宽27米,最宽处46米,城墙底宽3.5米,顶宽66公分,高6米,加地形本身凸起地方高8.5米至9米。城墙靠西部,基本完好,最高处有6米,最底有1米,距前城700米左右。后城长133米,宽27米,城墙高2。5米,厚约66公分,现残存城墙有6处,最高2.5米,最低33公分,距中城约1500米。据《岷州志》载,此城为北宋“宕州”土蕃首领木令征所筑。
良恭古城遗址:位于南阳乡杨家集与石楞村之间的杨家川黄土台地上,东连杨家集,南临良恭河,西接石楞村,北依庙山,现存遗址南北约200米,东西约500米;城墙东北角约30米,东南角约25米,西南角约30米;城高4至5米,厚约3至4米,西北角因修电厂水渠被毁。城墙黄土板筑,城呈长方形,属汉代筑城风格;出土有汉代陶片、陶罐、铜剑。据省地文物考察团分析,这里建过“阳宕县”和“大潭县”,属县城堡。
理川古城:被群众历年取土,扩地修房,已全部毁尽,无法详察。与年高老人谈述,此吉城长宽约150至180米,呈正方形。城墙底部厚约3至4米,顶部厚约1.5米以上,高约5至7米,南北各有城门,东靠农田,半山有“泰山庙”,南按理川街,是来宕昌县城的公路,西邻公路和理川河,北近上城门村庄去八力乡的大道。《资治通鉴》: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建岷州卫于祐川,是年秋,筑城垣,建楼橹,没学校官廨。证明此城建于明代,属州城。
阿坞古城遗址:在阿坞乡阿坞村。东邻一小河,西近哈达村,南靠阿坞河,北临甘川公路。古城东西长约350米,南北宽约100米。整个古城呈不规则形状,东窄西宽。除北城墙大部被毁以外,其余三面墙存在,底部厚约5至6米,上部1.5米左右。由砂土板筑,东西各有城门,城中有街道,两旁为居民房舍,城内设小学一所。阿坞古城,非州县城池。据传说,明末时岷州卫人于敖,官居辽东巡抚,驻军山海关。某年春节除夕,意外的听到有人唱岷州山歌,其歌词:“走到人家地方上,山势不象路不象,言语出来对不上„„”,于敖命人唤至营房,问明来历,原是部下一名小兵卒。同是岷州卫人,从此格外亲信,后提升为参将。于敖审度明势不佳,筹措资金,指使庞参将回乡修筑老家包家族城堡,预谋势败回乡。庞参将回乡后,修筑两座城堡,一是于敖家乡的“中堡”,一是阿坞城堡。
姜维点将台遗址:三国蜀将姜维置“点将台”于巴山沟,距今宕昌县城20公里。“将台”由此得名。
“点将台”位于将台乡西北约7公里的将台村。“点将台”残留部分,长约5米,宽约3米,黄土人工筑城。据 《甘肃省志。大事记》载:“魏元帝景元三年(公元262年)八月,蜀汉姜维进兵魏洮阳(今临潭县西南),魏邓艾大败姜维。姜维退驻沓中(今舟曲以西、岷县以南)。”以此推断,沓中包括舟曲、迭部、宕昌三县交界处的营盘山一带地方。民间亦有姜维曾在营盘山安营扎寨,屯田养兵之传说。营盘山与将台相距不遥,姜维在此置“点将台”是有可能的。
古烽台又称烽燧台,烽为烟,燧为火,白天放烟,夜间点火,是古代通讯报警的信号。宕昌县境内有烽火台遗址23处,南起与武都县接壤的水洞沟,沿白龙江和岷江岸山巅直上,到与岷县接壤的麻子川岭,全长120公里。遗址台高约5至6米,宽约3至4米,顶部1.5米各不等,系黄土板夹夯筑而成。据文物普查论证,这些烽火台是南宋绍兴年间修筑,距今840多年。
古石刻(石碑)宕昌县境内有石刻100多处,现存5块,有的为朝中官吏颂功树碑,有的描写山水景物,大多数则是寺庙志、墓志。
古槐柏亦称国槐。身高数十米,干粗二至三米,年龄在千年以上。宕昌县境内现存19棵,是国家保护树木。
革命文物1935年和1936年,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和二、四方面军先后到达哈达铺,从国民党报纸上得知陕北红军情况,决定进军陕北,将工农红军改编为陕甘支队;在宕昌境内建立区乡苏维埃政府,组织地方抗日游击队,红军因休养和整编,停留时间较长。遗存和收集到的革命文物主要有:
遗址:现存的主要遗址有5处: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遗址(原关帝庙),红一方面军司令部遗址(原同善社),红二方面军总指挥部遗址(原张家大院),邮政代办所遗址,毛泽东住室(原“义和昌”药店)。
遗物:有川陕省苏维埃政府银行制的面额“叁串”布币2张,(分别存于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和宕昌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云南军阀制的镍币8枚;有木圆盒1个(现存省博物馆),铝制饭盒一个,小铜锅1个,小铜勺1个, “长征印谱”印章1枚(现存省图书馆)。宣传品有“努力扩大红军”,“遵守政治纪律,争取抗日群众”,“日本强盗和汉奸头子蒋介石是中国人民的大敌”, “抗日必须反蒋,救国必须抗日”,“坚决围死岷州,活捉鲁大昌”5条标语;有彭加伦写的进军陕北的歌词,张炯魁写的“咏红军”诗,游击队编写的“哈达铺游击队战歌”,黄镇在哈达铺画的写生画片,肖华重游哈达铺写的诗稿等。还有红军从毛尔盖到吴起镇的行军路线图1张(现存省图书馆)。
为了宣传和保护红军长征遗址遗物,1981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哈达铺红军长征遗址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10月3日胡耀邦总书记来陇南视察,在武都座谈会上,兴致勃勃地回忆了红军长征到哈达铺的情景,深情地询问了哈达铺人民的生产、生活的文化
教育。10月4日上午,应中共宕昌县委请求,胡总书记挥笔题写了“哈达铺纪念馆”匾额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