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文化 纳西族的鹰猎文化有着怎样的历史

  纳西族是生活在滇西北横断山脉中的少数民族,由于偏远和早期的相对封闭,时至今日它从建筑,文字,人文地理等诸多方面给世人乃至世界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游牧民族的后裔,狩猎活动也属于日常生活,所以鹰猎在这里以传统,古老的方式流传下来。

  鹰猎是人、猎犬、猎鹰三者结合的狩猎活动,鹰猎人以充沛的精力和体能加之丰富的经验驾驭着猎犬和猎鹰 , 猎犬贯穿着整个鹰猎活动,往往很多人是有了一条优秀的猎犬,而热衷于鹰猎,一条优秀的猎犬正出自于人的引导和长期的鹰猎活动,培训一条优秀的犬需要三年,而它却可以工作十年,猎鹰则是一年一换,一年一训,只有少数在猎季表现优异的鹰才会被笼下来,其余的则在猎季过后放生了。

  总的来说,纳西族的鹰猎活动可分为捕鹰、驯鹰、鹰猎、放飞4个部分。

  鹰属于迁徙鸟类,每年秋季,产于北方的鹰向南方迁徙,途经丽江的玉龙雪山、老君山等几座大山,山民们便上山捕鹰。凌晨三四点钟捕鹰人就要出发,摸黑爬山来到早先布网的地方,把鸽子拴在竹竿一端,竹竿中间固定一个支点做成杠杆,另一端系一根绳子放于预先搭好的草窝棚中,人藏在其中静静等候。天亮后,捕鹰人透过窝棚静观天空,若有鹰飞临上空就拉动绳子让鸽子扑腾起来吸引它们的注意,鹰飞下捕食时就可收网了。

  捕到鹰之后,捕鹰人会将鹰的眼皮缝上,拿到市场上卖。“鹰是一种性情刚猛的动物,对人类的世界很陌生,受到惊吓的鹰可能会性情大变,难以驯服。”鹰猎人李实给我们介绍,驯鹰人将鹰买来后,戴上牛皮手套,将鹰架在手上开始“熬鹰”。“熬鹰”是驯鹰的第一步,将鹰的眼线解开后,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把鹰架在手臂上,哪里人多就带它到哪里去。

  “不知道的人还以为纳西男人在炫耀以鹰为宠,其实这是为了让鹰习惯与人相处、熟悉人类的世界。”另外,晚上休息时还要把狗拴在旁边,让鹰不怕狗。“鹰猎需要鹰、狗、人三者的配合,缺一不可。”李实说。整个“熬鹰”过程需要8-15天的时间,直到鹰架在驯鹰人的臂上能够安心进食、睡觉,“熬鹰”就算基本完成了。

纳西族文化 纳西族的鹰猎文化有着怎样的历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6351/253813746623.html

更多阅读

纳西族的走婚 彝族有走婚制吗

纳西族的走婚纳西族是仍有母系氏族的痕迹的民族。由于这里海拔在2000——3000米,所以紫外线比较强烈。人都长得黑,所以当地人以黑为美,以胖为贵。男士称胖金哥,女士称胖金妹。在这里男人是不做活的,主要是学习琴棋书画,提笼架鸟和在家教育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是怎么死的?建文帝的下落 建文帝下落

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是怎么死的?建文帝的下落2012-12-03 13:48:26 来源:商都网文化频道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就是朱允炆,他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因为他的太子父亲朱标死了。因此,朱元璋才直接把皇位传给了朱允炆。明朝建文帝朱允炆是怎么死的?建

中国筷子文化 筷子的中国文化

箸是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独步世界的进食用具。在我国距今7000-6600年新石器时代的非金属的古箸实物、多为骨箸。如今,在千姿百态的进食器具中,箸是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已成为中国传统的重要表征之一。一、“箸”的文字源流食箸,古称

中国当代酒文化中的那些超级糟粕图文 超级军事网推荐图文

陪酒女:哈,又陪倒一个,立此存照!新浪博客首页(文化)、文化博客首页名家专栏(人文)推荐中国当代酒文化中的那些超级糟粕文/易孑草作为一种文化,有些是祖先传下来的,也有的是当代人自作聪明新发明的,通过地区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而渐

日本社会深层系列—日本的痴汉文化 深层的企业文化

日本社会深层系列—日本的痴汉文化桥本隆则/文 痴汉这个词是日语还是中文很少有人讲得清楚,到过日本的朋友如果有机会可以坐电车的话就可以看见一条醒目的标志:NO痴漢 (停止吧痴汉行为)。在日本国语大辞典中痴漢的意思是:针对女性进行

声明:《纳西族文化 纳西族的鹰猎文化有着怎样的历史》为网友平淡奇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