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1 糖尿病不能根治
糖尿病的病因及其发病机制目前还没完全弄清楚,因此目前糖尿病还不能得到根治。一旦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终身都需要治疗,但糖尿病是可以被控制的,目的是减轻长期高血糖状态造成的危害。一些早期或轻的糖尿病在一定诱因下(如高热量食品的摄入、感染、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等情况下)才被发现或诊断,当这些诱因被解除后,血糖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一些早期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肥胖比较明显的患者,经过早期胰岛素或口服药物治疗,并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随着体重的明显下降,即使停用降血糖药物,血糖也可以完全恢复正常。但这并等于糖尿病已经被治好了,相反,当这些诱因再次出现,或随着年龄增加,胰岛细胞功能逐渐减退,到一定时间糖尿病还会卷土重来。
误区2 没有糖尿病症状就不要治疗了
有的患者认为没有糖尿病症状就不需要治疗了,这个观念是非常错误的。目前的治疗目标已经不是仅仅为了消除糖尿病的症状,而是尽可能地让患者的血糖接近正常,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慢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致死、致残原因,如果有糖尿病症状不明显的时候,不能及时抓住治疗的机会,一旦发生了并发症,治疗起来就非常困难,医疗支出也明显增加,因此,及时、早期诊断和坚持治疗糖尿病才是根本。
不少患者经常说没什么不舒服的感觉,可是经过检查却发现血糖很高,所以患者不要过分相信自我感觉,还是要把自身感觉和日常的监测结合起来,坚持血糖监测,以使高血糖得到比较好的控制。
误区3 治疗中不需要同时控制血压、血脂
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糖尿病绝不仅仅是血糖的问题。英国一项著名的糖尿病研究表明,单纯控制血糖可以明显减少眼底和肾脏等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而对于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效果并不显著。目前,国内外专家一致认为,为减少对糖尿病患者危害最大的心血管并发症,除了要严格控制血糖以外,还要积极控制并存的其他多种危险因素,包括降低升高的血压、调节脂代谢紊乱(即降低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升高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血黏度、减肥、戒烟(因吸烟可导致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换言之,要全面控制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要求治必达标。
研究发现,处于糖尿病前期者发生血管病变的危险性比正常人明显要高,因此这些人也要努力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仅使糖尿病危险性减少,也降低脑血管病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或者处于糖尿病前期者均容易合并血压和血脂的异常,它们也是心脑肾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当同时合并多种异常时这种危险性更高,因此对这些患者的控制标准要更严格,只有综合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才能最终延长患者的寿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肥胖不仅是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是心脑血管病和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减肥也是糖尿病综合治疗中重要的一部分,严格的饮食与运动疗法是目前减肥治疗最有效、安全的方法,药物治疗仅仅是其补充。
误区4 降血糖是糖尿病治疗的唯一目的
许多患者认为能降血糖的药就是好药,盲目地购买广告宣传的某些保健品或药物。这种认识是不够全面的。降血糖并不是糖尿病治疗的唯一目的,糖尿病的治疗最终是为了减少并发症,延长患者的寿命。因此评价降血糖药物时,不仅要看其降糖的效果,还要看长期服用后并发症的危险性是否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是否下降。有些药物虽然降低血糖效果明显,但因为有严重副作用而致长期服用减寿甚至死亡而被淘汰。

误区5 治疗糖尿病轻信广告
一些广告宣传夸大保健食品或药物的降糠作用,甚至说不需要控制饮食,可以根治糖尿病等,同时广告中不说明推荐的食品或药物的安全性。这些产品往往成分不明确(常冠之以所谓的“秘方”),患者服用后会反复出现低血糖或出现其他的严重不良反应。因此不能盲目相信这些广告,有疑问可以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咨询。目前正规医院所用的糖尿病治疗药物都是经过长期临床验证证实安全有效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每个患者情况和经济状况的降血糖药物。总之,既要重视药物的有效性,又要重视它的安全性。
误区6 糖尿病患者营养缺乏
对于大部分2型糖尿病来说,发病原因往往是超重和肥胖,这些人不是营养缺乏,恰恰相反,是营养过剩。所以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是在医生指导下的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患者只要在医生指导下坚持平衡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不需额外补充营养素也不会发生营养缺乏。当然,体重不同的患者对控制饮食的具体要求会有所区别,例如肥胖患者要更注意控制饮食,使体重下降至正常范围;消瘦的糖尿病患者则可在平衡饮食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饮食热量。
误区7 糖尿病就是尿糖高或者血糖高
“糖尿病不仅是血糖或尿糖高,而且是一种渐进性、隐匿性、全身性疾病,需要进行科学、规范的综合防治。”郭姣解释说,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胰岛素分泌和(或)作用缺陷,形成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多项代谢紊乱。它可引起人体多系统的损害,导致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器官慢性进行性病变、功能减退及衰竭。
“糖尿病患者还常合并有高血脂、高血压。”据郭姣介绍,她带领的团队在2009年对316例高脂血症患者调查发现,高脂血症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其他疾病的占84.2%。2012年中国糖尿病学会的有关研究也表明:目前患者多几种代谢病并存,2型糖尿病患者伴发高血压、血脂异常中一种或两种的占72%。而一项对全国10家医院近10年、针对3469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的统计表明,糖尿病神经病变51.5%,高血压41.8%,肾脏并发症39.7%,视网膜并发症31.5%,冠心病25.1%,脑血管病17.3%。病情严重或应激时,患者甚至可发生急性严重代谢紊乱,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高血糖综合征。但遗憾的是,中国糖尿病合并高血压、高血脂患者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同时达标的患者仅有5.6%,临床只有针对上述代谢病单一病种的防治指南。
误区8 没“三多一少”症状就没糖尿病
“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只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其实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症状并不明显。”郭姣指出,糖尿病的诊断要根据血糖检测结果来定,符合以下条件即可确诊断:具有糖尿病症状,随机血糖水平≥11.1mmol/L;或加上空腹血糖水平≥7.0mmol/L;或加上口服糖耐量2小时血糖水平≥11.1mmol/L。
“基于糖尿病为隐匿性、渐进性、全身性、多系统、终身性疾病,我们认为并主张,早期预防与后期治疗同样重要。”郭姣解释说,早期预防的目标,一是未病先防,对糖尿病前期或易患人群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等,达到防止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二是已病防变,对已确诊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的治疗,防止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她建议,具有下列任何一个及以上的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均需要及早筛查:
1.年龄≥40岁;
2.具有糖调节受损史;
3.超重(BMI ≥24kg/m2)或肥胖(BMI ≥28kg/m2)和/或中心型肥胖(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
4.静坐生活方式;
5.一级亲属中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
6.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kg)生产史或妊娠糖尿病史的妇女;
7.高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
8.血脂异常(HDL-C≤0.91mmol/L、TG ≥2.22mmol/L)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
9.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10.有一过性类固醇糖尿病病史者;
11.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12.长期接受抗精神病药物和/或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误区9 糖尿病患者血糖降得越低越好
郭姣说,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影响机体对低血糖的反馈调节能力,增加了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同时,低血糖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患者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形成恶性循环。严重时还可能引起脑中风,诱发心绞痛、心力衰竭及心肌梗死等,加剧原有的视网膜病变。新近又有研究表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会增加患痴呆症风险。
造成糖尿病低血糖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胰岛素或促胰岛素分泌类药物用量过大;未按时进食或进食过少;运动量过大,或是酒精摄入尤其是空腹饮酒等。“总之,血糖不是降得越低越好,而是应控制在合适范围内,并在降糖同时警惕低血糖的发生。”郭姣强调。血糖范围如何控制才合理?她建议一般以空腹血糖4.4~7.0mmol/L,非空腹血糖<10.0mmol/l为宜。对非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症的诊断标准为空腹血糖<2.8mmol/l。而接受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只要血糖水平<3.9mmol/l就属低血糖范畴。
误区10 不能吃含糖、胆固醇食品
“糖供应了人体活动70%的能量,是脑唯一能量来源。”郭姣分析说,糖主要有单糖、双糖和多糖。单糖(葡萄糖、果糖等)在水果中含量丰富,甜度大,吸收快,食后能迅速进入血液,尽量少吃。双糖(蔗糖、麦芽糖等)食后也很快进入血液,也要少吃。多糖大多以淀粉、食物纤维形式存在于食物中,消化吸收缓,有利于保持血糖平稳,可适量吃。
糖尿病患者该选择吃哪些蔬果?她一一列举并点评如下:
① 升糖指数低的蔬菜如黄瓜、西红柿、青菜、芹菜等;水果如柚子、猕猴桃、草莓等。
② 每百克糖含量在5克以下:西红柿、黄瓜、菜瓜等。又富含维生素,适合糖尿病人食用,可予推广。
③ 每百克含糖量在10克以下的有青梅、西瓜、甜瓜、橙、葡萄、桃、枇杷、菠萝、草莓等,糖尿病人可以选用。
④ 每百克含糖量在11~20克的水果有香蕉、石榴、柚、橘、苹果、梨、荔枝、芒果等,得小心选用;
⑤ 每百克含糖量超过20克的有枣,特别是干枣、蜜枣、柿饼、葡萄干、杏干、桂圆等,其含糖量甚高,应尽量少用。
“有的患者觉得胆固醇也不能吃。胆固醇是细胞膜的重要组成成分,合成性激素、皮质激素等的原料。”郭姣说,胆固醇主要来自人体自身的合成,食物中的胆固醇是次要补充,仅占20%,吸收率只有30%。每人每日从食物中摄取胆固醇200mg才可满足身体需要,大约相当于1个鸡蛋中的胆固醇含量或3~4个鸡蛋的胆固醇吸收量。她认为糖尿病早期的患者一天吃一个鸡蛋是没有问题的,到了中期隔天吃一个鸡蛋也问题不大。当然胆固醇不仅在鸡蛋里有,很多肉食中都有,要把这些因素也考虑进去综合控制。总之,长期低能量、低胆固醇摄入,会出现营养缺乏症或低血糖现象。此时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只能由脂肪分解来提供,可能会引起酮症酸中毒,甚至会危及生命。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