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是哪个朝代的人
王羲之,字逸少,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大家,因为他在书法上的造诣极高,所以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王羲之出生在两晋时期的名门望族,祖父是西晋的尚书郎,父亲任淮南太守,也是支持朝廷东渡的人之一。而且王家世代受文学熏陶,所以王羲之能够在书法上在幼时就有接触。
东晋
王羲之所在的东晋朝廷,是之前西晋总是南迁后所建的政权。原本的西晋都城洛阳覆灭,因为南迁的政权统治的大部分地区都处在江东,彼时称为江左,所以相对于西晋称为东晋。南下的东晋曾经尝试过北伐,不过因为内部的相互撕扯不团结,所以北伐几乎没有什么成果,除了篡位成功的刘裕有些建树。
公元383年,面临南侵的大军,东晋宰相谢安极力主战。于是谢石谢玄统领的大军经过艰苦的抵抗,终于在淝水一战中取得大胜。也是从此一战开始,南北形成了一种对峙的局面。门阀士族的东晋与北方的五胡同存,也被称做东晋十六国。之后东晋的大将刘裕篡晋成功,建立了刘宋政权,中国也就此进入了跌宕的南北朝时代。
王羲之之际的东晋还是刚刚建立,当时朝中势力较大的还是王谢两家。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出任东晋的丞相一职,位高权重。而王羲之后来又成了尚书令郗鉴的东床快婿,所以王氏一家可谓是权贵一时。加上王羲之后来因为书法名声大噪,所以世人皆是羡慕。
王羲之父亲
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是山东琅琊临沂人,王旷在晋元帝大兴初年当淮南太守,王旷著有《唐书经籍志》,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王旷画像
公元280年,司马懿的孙子统领着西晋大军开始向东吴京城建业发起进攻,东吴灭亡,三国第一次统一,作为王都的南京没过多久又变成一个普通的小县城,有丹阳郡掌管。
公元303年,张昌造反,他的手下石冰想要攻占建业,西晋王朝派右将军打败了石冰,这是,王羲之的父亲王旷被任命为丹阳的太守,来到建业。
王旷是山东琅琊的王氏子弟,魏晋时期王氏作为著名的大族,一般都是活跃在北方居多,他们的势力范围也多是以北方为主,所以王旷来到建业只是一次很普通的派遣,想要让他到建业当个小官,似乎没什么特殊的意义。
哪知他刚到一年,右将军陈敏就起兵造反,他自号楚公想要匡扶正义,逐个驱逐扬州刺史刘机、丹阳太守王旷,结果王旷又被迫逃回北方,陈敏被打败后,王旷也就没有继续回到建业当太守了。他这次的南方之行,虽然短暂,但却为王氏家族的鼎盛和新王朝的建立定了一个契机。
当时西晋混乱,政权动荡不安,加上北方少数名族乘机介入,晋王朝内忧外患,王旷提出的避乱江左的主张,307年在王道的策划下,王氏家族来到建业,十年后西晋被消灭,司马睿在南京登基,史称晋元帝。可以说是王旷的一句话成就了东晋的百年大计。
王羲之妻子
郗璿,字子房,是郗鉴的女儿,王羲之的妻子。为王羲之育有七子一女。郗璿的父亲郗鉴是东晋鼎鼎有名的政治家、书法家。而且郗家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书法世家。郗鉴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尤其擅长草书,其书法卓绝古劲,现在流传的《灾祸贴》书写深沉而稳重,下笔流利顺畅,丰茂宏丽,决不滞。
王羲之夫人郗鉴
郗鉴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他的大儿子郗愔擅长写草书、隶书和正楷,至今仍有传世的作品《至庆帖》和《比书帖》。而郗鉴的二儿子郗昙擅长写草书和楷书。虽然郗愔和郗昙都比较擅长书法,但是他们都称自己的姐姐郗璿是“女中笔仙”,这话的意思是女书法家中的神仙。尽管如此评价她的都是她的亲人,但是郗璿能得到如此评价,说明了她的书法必定是非同一般的,肯定有过人之处。
郗璿嫁给“书圣”王羲之,也就是郗鉴为郗璿选婿的故事,至今还有一段流传千古的佳话,这个故事就是“东床快婿”。在王羲之十六岁的时候,因为郗鉴有个女儿长得很漂亮,而且还没有婚配,想要找个好人家嫁了。
郗鉴同丞相王导关系不错,又是一起同朝做官的,听说王家子弟很多,而且各个英俊潇洒、才华横溢。郗鉴就把想法告诉了王导,王导说那你就到我家挑吧,你挑中谁就是谁,我绝对不会反对的。郗鉴就命管家,带上礼物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都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的打扮了才出来相见。看来看去,一数发现少了一人。王府的管家就带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看见靠东墙的床上躺着一个袒腹仰卧的年轻人,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
郗府管家回到府中,对郗太尉说:“王府的少爷们有二十多个,听说郗太尉要招女婿都争先恐后,只有一个公子在床上袒腹仰卧若无其事的”。郗鉴说:“我这就是我要的贤婿啊,快带我去看。”郗鉴来到王府,见这个年轻人豁达文雅、才貌双全,当场就下了聘礼,择为快婿。“东床快婿”一说就是这么来的。
王羲之的儿子
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广博造诣,不可避免在他那个书法家族中影响到自己的众位儿子。这些儿子中,王献之擅长草书隶书,也精通于其他各类书种;王凝之工于隶书草书;王徽之和王焕之均擅长草书;王操之工于正书。所以王羲之的儿子是各有所长,在当时都是名动一时的书法家。
王羲之
不过在几个儿子里,书法造就最显著的是王献之,后来他同其父王羲之被合称为“二王”。王羲之自幼就像他父亲一样,聪明好学,不仅书法极好,绘画上也是不错的。王献之自小就刻苦练习书法,一日王羲之见自己这个小儿子努力的练字,就悄悄走到他的身后,忽的去拿王献之的笔,一时间还拿不下。王羲之很是高兴,夸赞王献之日后书法必有大成。
不过小小的王献之因为资历极佳,所以时常受到旁人的夸赞。毕竟王献之年龄不大,所以很容易滋生了一种骄傲自满的情绪,这些自然被父母看在眼里。一日王献之跑到母亲稀氏跟前,问母亲自己还要写多久书法能够大成,三年可够。母亲稀氏摇头,王献之说五年,母亲又摇头。王献之急了,就问需要多少时间。母亲指着一边的十八口大缸说道:“你写完了这院中的十八口缸里的水,字才会有筋骨。”
所以说王献之的高超的书法造诣除了他本身的天资聪颖外,还在于其父母的精心教诲。在南北朝时期,王献之的名声还一度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直到唐太宗开始,王羲之的地位才被再一次拔高。
王羲之后代
大书法家王羲之晚年辞官后,就归隐山林,在山水美景面前放松心境,死后被安葬在嵊州的金庭镇瀑布山,现在嵊州金庭镇华堂村是王羲之后代主要的居住地。
王羲之后代的作品
王羲之病逝在金庭,他的子孙把自己的居住地修建在王羲之的墓旁,这样就可以一直守护着祖先的墓,尽自己作为后代的孝道,现在的守墓人叫王粮才,已经有五十多岁了,从王老先生懂事起,他就已经在王羲之的墓庐里了。
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王羲之的守墓人,可以说爷孙三代都为守护目的献出了自己的光阴,他说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清扫王羲之墓的杂草和一些落叶垃圾,王老先生认为这样做虽然辛苦,但是想到自己的祖先的伟大成就,反而更加想要做这样一份工作了。
历史记载,王羲之的第二十六代王弘基从金庭移居到卧猊山麓,之后王氏家族才开始在华堂定下自己的居住地。王羲之的子孙大多喜欢并擅长写书作画,他们常常将自己的作品放到大厅里展示,供人们欣赏。
因为这个展厅中充满浓厚的文学气息,作品繁多,就有了“画堂”的名称,后来因为画堂被装饰的十分精致,再加上周围山清水秀,就简化了画堂的名字改为堂。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一个村名,现在已经是嵊州市最大的行政村。
王伯江老先生是第五十四代孙子,每天都要坚持写字,他说小时候受长辈的耳濡目染,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要传承祖先留下来的东西。
王羲之故居
王羲之的故居因为当年的变迁,共有南北两处。王羲之出生在公元303年的琅琊郡(现今的山东临沂),所以他早年的故居是现在的山东临沂市兰山区洗砚池街上。因为西晋末年发生了“永嘉之乱”,所以王羲之随家人南迁到会稽一带,位于现在的绍兴市嵊州市董的金庭观。
王羲之故居
因为王羲之受到家风的熏陶,幼时的他就开始了学习书法练字。王羲之经常在自家庭院前的高岗上,临着小池练字。每次写完字,就在一旁的池中洗涮笔砚,时间一久池水就成了鹅墨黑色。
后来因为永嘉之乱,王羲之随家南迁到会稽山阴,原来的古宅成了一座寺庙。寺庙名称经过多年的更迭,到了宋时的伪齐,改名为普照寺,一直沿用至今。到了当代中国,为了纪念这位书法大家,临沂政府出资重新翻修了王羲之的故居,让大众得以了解当年王羲之住所的样貌。

王羲之的故居座落在洗砚池街的中部,整座故居占地约为五十余亩,经过一年多的修缮,于1990年对外开放。故居中建筑有书院、洗砚池、晒书台、碑廊、水榭、砚碑亭、留香亭还有拱桥等。整座建筑是一种古典的园林式。洗砚池,顾名思义是幼时王羲之洗涮砚台的,后成了墨黑色。洗砚池北面有个高出两米的晒书台,台面的北面是五间被称为琅琊书院的建筑,内部陈设的是王羲之的资料和书法拓片。在王羲之故居中,游人既可以一窥当年他生活居所,又可以欣赏他的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