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舆服志》载:“凡帝王、一品、公、侯、伯、驸马、或皇帝特赐,方可用玉带”。《大明会典》上绘制的明代宫廷使用的腰带有大带、革带、束带、素带、带,据图可知,大带之上无装饰,其他带上装饰有镶嵌件。洪武二十六年定皇帝冕服,用革带及大带二种:“革带佩玉,长三尺,大带素白朱里,两边用缘,上以朱锦,下以绿锦”。由此可知,嵌玉之带为革带。革带上所镶嵌之玉件,据《大明会典》记载:“永乐三年定玉带,青绮鞋,描金云龙纹,玉事件十,金事件三”。“革带,前用玉,其后无玉,以佩绶系而掩之”。
明代玉带的特征:
唐宋玉带多以浅浮雕图案为主,如胡人戏狮、胡人献宝、高士图或云龙纹。至元代,镂空技法发展至玉带上,开始出现双层镂空之龙纹、花草等题材。至明代,玉带的雕琢技法相较前代有了很大提高,工艺繁缛细腻,以单层高浮雕、双层镂空雕乃至三层镂空雕为精美。

明代玉带的装饰题材多样,分为瑞兽类、人物类、花草类与吉语类等,依故宫(微博)博物院研究员张广文先生在《明代玉器》中对明代玉带题材分为六类,即龙、飞龙、麒麟等瑞兽图案,狮、马、驼、鹿等动物图案,云鹤、花鸟等禽类图案,花卉图案,人物类图案(如婴戏、高士等),以及文字类图案(如喜、万寿等)。就目前出土与传世所见者,以上图案题材中,以龙纹、麒麟为最多。其他类题材所见不多,尤其以人物类图案最为少见。《天水冰山录》中记载查抄权奸严嵩府邸,得玉带202条,且每条玉带都有名称记载,根据名称可以看出这些玉带所涉及的瑞兽动物类纹饰有鹿、仙鹤、麒麟、斗牛、蟒、狮子、孔雀、螭虎、飞鱼、犀牛、凤鸟、海冬青捕天鹅、鹊、月兔、鹰熊;花卉类纹饰有松、灵芝、牡丹、竹节、葵花、松竹梅。相当数量的纹饰是以组合形式出现的,如松鹿阔白玉带、灵芝麒麟阔玉带、牡丹蟒阔白玉带等等。这些纹饰大都是寓意吉利祥瑞的,如牡丹寓意富贵、灵芝和仙鹤寓意长寿、鹿代表“禄”、雀鹿隐喻“爵禄”、鹰熊为“英雄”的谐音等等。
明代玉雕自中期后受到文人画兴起的社会影响,画面构图也开始出现模仿文人画的构图,多以松竹梅等暗喻君子的花卉植物以表达清新的书卷之风。同时也有“五老图”“八仙庆寿”“百子婴戏”等喜庆吉祥的图案纹饰。在镂空图案中,受到明代中期以后雕漆工艺的影响,底纹常饰以锦地纹,如aIhUaU.COM十字锦地纹,万字锦地纹等。
明代玉带板的收藏及鉴定要点:
明代玉带板相较于前代之唐宋时期,存世量较大,但成套者很少,多为出土品。目前见于馆藏及著录发表之成套明代玉带有百余套(图3),而民间所见成套者,应极少,多为单片(图4)。近年与拍卖市场偶尔得见成套明代玉带者,或为光素,或为缺一二片,工艺繁缛、玉质精纯成套者十分罕见于收藏市场。但就收藏而言,单片之玉带板也颇具收藏价值。玉带,作为明代官作玉器的一部分,基本都以优质的玉料与工艺琢制,代表了当时较高的工艺水准。从使用者的品秩上的严格规定也决定了其存世量相较于其他明代玉器少很多。题材的多样,纹饰的多变也富有品藏之趣味。
知识点:
古代的玉带一般分为三个部分,即鞓、銙、铊尾。至明代形制发展成熟,种类变化复杂,虽如此,亦仍以旧制中三种形制为基础变化而来:
鞓:即革带。分两节,为唐宋时期革带的一般形制。由出土陶俑服饰可以看出,革带使用之时把没有銙的一节两端穿在有銙的一节两端的金属扣中,用带扣上的销贯入带上的小孔中,以为穿系。(唐宋时之玉带为实系,秉承蹀躞带之形制,故有单铊尾的形制。而后期明代之玉带悬而不束,非实系,故双铊尾。)
銙:嵌或缝缀与革带之上的玉片,有方形,拱圆形、附环銙、带眼銙等。宋沈括《梦溪笔谈》中谈到:“带衣所御蹀躞,盖欲佩带弓剑、蚡帨、算囊刀砺之类。自后虽去蹀躞,而又存其环,环所以御蹀躞,如马之鞦根,即今之带銙也”。銙的原来用途,是在受环。环是用来悬物的,以后去掉了蹀躞不再用环。至唐代时,玉銙日益趋向制度化,又把环去掉而留下镶嵌之玉片,此即銙。
铊尾:亦作“獭尾”“挞尾”“鱼尾”。用字不同,其音相谐,实为一物。即为鞓端的饰物。起初的用途是用来保护鞓端的,渐渐变为玉带上不可缺少的装饰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