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龄儿子
房玄龄有四个儿子:房遗直、房遗爱、房遗则、房遗义。我们最熟悉的就是房玄龄的次子房遗爱了,他娶了高阳公主为妻,后来参与谋反,导致房家满门抄斩,房玄龄功名革除,享用太庙的待遇也被剥夺。房玄龄的长子房遗直刚开始继承父亲的爵位,任礼部尚书。
房遗爱剧照
高阳公主原最受宠,房遗爱的地位因此也和其他驸马大不相同,恩宠更甚。高阳公主高傲蛮横,曾与僧人辩机私通。后被发现,辩机处以腰斩,高阳公主被责骂,禁止入宫。对于这件事,高阳公主一直耿耿于怀。唐高宗即位后,高阳公主、房遗爱想要联合薛万彻、柴令武逼宫,让荆王李元景登上皇位。可是还没发动政变,就被人发现。原来是高阳公主为了让房遗爱承袭大哥的爵位,称房遗直对自己五礼。唐高宗把这件事当了真,派人审理。不料长孙无忌发现了高阳公主和房遗爱的阴谋,还借此把当时威望颇高的李恪也拖下水。最后,高阳公主、房遗爱等相关人员去全部被杀。
其实房遗爱有什么能力谋反呢。可惜房家忠心可表,最后被高阳所累。
房玄龄奏
房玄龄作为唐太宗的功臣,位居宰相,平时跟唐太宗的交流不少。有些君臣间的交流被史官或是其他人记下,流传至今。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言语中感受到双方对国家的重视。两人经常商讨,吸收了对方的观点,有利于把国家治理得更好。
房玄龄真迹
太宗刚即位的时候,房玄龄上奏称之前跟随太宗的老部下有些还没有被安排官职,反而前太子和齐王的部下有些有官职。那些没有被安排官职的都埋怨太宗。乍听起来好像有点指责太宗忘恩负义了,当时跟随太宗出生入死的是那些老部下,但现在太宗贵为皇帝却没有赏他们一官半职。太宗听了,以古代尧舜禹的例子加以反驳,大禹不是舜的儿子却能登上皇位,靠的是才能。如今自己已经贵为皇帝,更应该做到大公无私。不能因为有些老部下跟过自己,就贸然任用,应该以才能为基本标准去选用他们,才能重于亲疏。
又有一次,房玄龄上奏说,他去到仓库清点了盔甲兵器,目前的数量远远超过隋朝。房玄龄的话其实是让太宗安心的,可太宗认为武器装备必不可少,但隋炀帝丢掉江山不是因为这个原因。那么最好的兵器是什么呢,是太宗手下的能臣们尽心竭力,一心为民。这段话表现了太宗治理国家不同于常人的思想。他的认识是空前的,以史为鉴,他看到了隋炀帝的例子,外在的武器不是最重要的,全国民心的一致才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房玄龄传
《房玄龄传》出自《旧唐书》,详细介绍了房玄龄的政治生涯,从成为李世民幕僚,发动玄武门政变李世民成为太子,贞观元年太子变皇帝,到贞观二十三年房玄龄病重。房玄龄爱才惜才、忠贞谦逊的品质跃然纸上,让人敬佩。
房玄龄书籍
房玄龄又名房乔,齐州人。房玄龄小的时候就很聪明,不仅博览经史,书法、写文也是样样好。房玄龄不仅聪慧,还十分有孝心。父亲生病绵延了十个月,房玄龄尽心服侍,都没有怎么宽衣就寝。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房玄龄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李世民在渭水的时候,房玄龄骑着马去求见。经召见,两人坐下聊了几句,感觉就像老朋友一样投机。李世民把房玄龄留下,让他为自己效力。房玄龄觉得自己也是遇到了知己,事必躬亲,尽心尽责。每到一处地方,房玄龄不是想着能得到多少金银,而是到处为李世民寻找人才。玄武门事变前,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将整个政变过程安排的严密详细,确保没有一处错漏。后李世民登上帝位,房玄龄等人论功行赏。房玄龄在担任宰相期间,夜以继日用尽全部心力。他不要求人才面面俱到,不以自己的偏爱选人,不因为人才地位低微就看轻,人人都说他是个良相。
晚年,房玄龄病重,皇帝十分悲伤,不仅派名医来诊治,膳食方面也格外注意。皇帝当时的心情随房玄龄的病情或喜或悲。没多久,房玄龄去世。皇帝三天没有上朝。
房玄龄与高士廉

房玄龄博览群书,善于写文,曾受诏重撰《晋书》。虽然位高权重,却十分谦逊。高士廉年轻时博学多才,文史典籍都有涉猎。同长孙无忌一样,与李世民有亲疏关系,长孙皇后是他的甥女。
高士廉画像
房玄龄是李世民的谋士,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高士廉也在里面出了把力,他把在押的囚犯都放了,给予他们武器,配合着李世民发动政变。高士廉因为扣下了密奏被贬到安州,说来是一件坏事,可是高士廉到了蜀地改变了当地的风气。原来的百姓对父母没有感恩的心,看到父母病重担心自己被传染,远远的用棒子将食物递给父母。当地的村民特别迷信,害怕鬼怪,觉得生病的人是被鬼怪附身而不愿靠近。高士廉不仅让村民孝顺,还兴办儒学,挖掘新渠,造福一方。贞观五年,高士廉回朝任职。
据《资治通鉴》记载,有次房玄龄和高士廉在路上走,问窦德素北门在建造什么。唐太宗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认为房玄龄和高士廉多管闲事,甚至是过多干预。后被魏征劝谏,称房玄龄和高士廉身为皇帝的心腹,为皇帝关心朝廷内外的事情是应该的。唐太宗听后十分惭愧。
在高士廉死后,唐太宗想哭灵遭到房玄龄劝谏。唐太宗称高士廉与自己除了君臣,还有姻亲关系。后遭到长孙无忌劝谏,太宗才返回东苑,可见情义深重。
房玄龄与长孙无忌
房玄龄和长孙无忌都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世人常拿两人做比较。要我说,两个没有可比性,因为他们两人跟李世民的关系不同。亲属远近与才能高低,孰轻孰重真的很难说。长孙皇后在死时曾说不要重用长孙无忌,要保护房玄龄,李世民答应了后者却没有做到前者。
长孙无忌剧照
房玄龄是李世民的谋士,参与策划玄武门之变。房玄龄和杜如晦,合成房谋杜断,说明房玄龄是李世民的一把好手。房玄龄和李世民是出生入死的兄弟。长孙无忌是李世民的自家人,因为长孙无垢嫁李世民为妻。
按官位看,房玄龄在贞观时期从从二品进位到正一品的司空。长孙无忌在太宗时期是正一品的司空、司徒,在高宗时期是正一品的太尉。两人刚认识的时候房玄龄官高,长孙能力稍差。之后长孙逐渐进位。到后期盖过房玄龄,甚至在李世民死后,长孙能对李治指手画脚,后被李治打压。两人政见不同,房玄龄是宰相,多为国家考虑。长孙是国舅,会站在家族的立场上。
在学识为人方面,两人不分伯仲。房玄龄博览群书,善于写文,曾受诏重撰《晋书》。虽然位高权重,却十分谦逊。跟随李世民时,献计献策,不为金银所动,却为人才所喜。后病逝。长孙无忌非常好学,具有才略,为人谨慎。刚开始时,他几乎不掌实权,因此也不争权夺势,最后却利益熏心,自缢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