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去了很多次,却从未有哪次能沉下心来打出走走逛逛。这次仍然是出差,好在不是很忙碌,让我有闲适的心情到处游走。
出差回来以后一直很忙碌,抽空坐在电脑前翻看上海那几天的照片,也算是一种调剂和消遣。
不奢望这篇随笔能帮到谁,只希望闲散的心情能感染更多渴望上路的脚步。
想去就去吧,无论哪里,匆忙快速的生活或许正需要一场“出走”来释放压力。
出去的时间也许就那么三五十天,但留下回忆和惦念的时光或许会是一辈子……
因为是出差到的上海,所以不是每一天都能安排出游的行程。只是按照比较有兴趣的几个地方想哪写哪的,这里相对比较集中的先介绍一下这次搭地铁游上海的几个梗概行程,也是我最感兴趣和最值得推荐给驴友们的地方(不一定是最热门的景点,但却是类似于我这样喜欢拍、也喜欢被拍的行脚族~~)
主要的行程和游记梗概介绍:
(一)美食美景:这部分的内容主要是南京路步行街、淮海路、徐家汇这三个逛街圣地。
南京路步行街——地铁1号线人民广场站下车,19出口即是。
淮海路——地铁1号线陕西南路或者黄陂南路出站都可,淮海路很长,哪个站出来都可以作为逛街的开始。
徐家汇——地铁9号线徐家汇下车,出口很多,要去哪个商场可直接看地铁里的地图。只是提示,要去徐家汇教堂的请在8号出口出站。
(二)越夜越美丽
夜晚在上海吹风得地方很多,外滩是首选。但因为之前来过太多次数,这次特意没有去外滩闲逛,毕竟老公不在身边,一个人的外滩即便再绚丽、再夺目都会显得有些凄凉。不是吗?
其他照片中涉及到的景点还是第一部分中的地方。这里不再赘述。
(三)杜莎夫人蜡像馆
杜莎夫人蜡像馆位于黄浦区南京西路2-68号新世界城10楼(近西藏中路)。坐地铁也是在1号线人民广场19出口最近。门票150元,小童及学生110元。我是网上买的廉价票,90元。需要的话,可问我要淘宝的地址。
(四)田子坊
地铁9号线到打浦桥,出二号口从商场里面穿出来,过马路就是田子坊。类似北京南锣鼓巷,不过街道更多,环境更加注重细节,显出上海性格中的精致。细细逛下来,2小时。
(五)静安公园
2号线/7号线,静安寺站下车,5号出口。就在久光百货对面。很好找。
(六)影视乐园
地铁1号线莘庄站,南广场出来,换乘“莘金专线”巴士到车墩下。
提醒大家注意:之前说有很多车可以到影视乐园,但是近来很多车都合并了,只有“莘金专线”是最方便的,巴士价格3元,要做50分钟左右才能到。下车过马路 往回走500米,可看到影视乐园的牌子,朝里走即是。
门票80元,我是在网上买的换购券。换购券15元,到了现场用换购券以45元购得门票,也就是说门票一共花了60元。
(七)1933创意空间(老杨坊)
地铁4号线/10号线,海伦路下车。出来要走十分钟才能到。
没有门票,人也不多,适合喜欢拍照的人去逛逛。可以逛1-2小时吧。
(一)美食美景
此行是来上海出差。工作上的事不是每日都很忙,于是便有了深入探访这座城市的冲动。
从上大学念书时至今日,来上海的机会有很多次。但每次都匆匆忙忙,只记住了刺眼的阳光、浪漫的外滩和处处如织的人流。这次,下了决心,不能再留下遗憾。结果,却让我接连赶上好几个台风天……
关于上海的一切,是从一张地铁3日联票开始的。
这张地铁票刚看到时候,就有些惊喜,样式可爱的让我爱不释手。
我和同月同日生的同事一起从北京出发到上海,团购了酒店三晚的住宿,于是送了这张票。否则要买的话,三日联票要45元,第一次乘车开始72h内无限次乘坐。
另外还有一种一日联票18元,第一次乘客开始24h内无限次乘坐。这种我在最后一天也买过,真的很值,就是因为这一张地铁票,“敦促”我在一日内游遍了上海7个市内景点。我都佩服自己的脚力。
上海真的适合搭地铁穷游的,因为市区景点相对都比较近,直线距离基本都能控制在地铁半小时内可以到达,所以炎炎夏日地铁出行真是既廉价又舒适。
今日台风“海葵”登陆上海,掀起狂风暴雨,被困酒店,变有了上网写游记的冲动。要搁平常,估计又要拖上好一阵子。
住在徐汇区文定路的这条酒吧街上,即便夜里三点钟回到酒店也不会显得很冷清,毕竟上海的夜生活还是来得比北京丰富有趣。
掩映在绿树茵茵下的这条小路,是每天去往1号线上海体育馆的必经之路。
大片的梧桐让我想起在南京念书时,林荫漫步的娴静自在,这是工作多年以来难得的闲散时光,要好好抓紧享受。
从酒店步行8分钟就能到达地铁1号线,出行很是方便。开始来上海的几日,都是艳阳天。天上的云飞得很快,走得很急,貌似台风登陆前的预兆?
淮海路上,约了老朋友吃饭。
休息日那天去的,过往游客川流不息。上海最能吸引我的,就是旧式洋房与现代楼群的完美共存,相得益彰。
这次来上海,忽然发现上海女孩很欧范儿,H&M、ZARA的开衫短裙很受青睐,撞衫的也多。
尽管高楼林立,但上海粘腻的气候和随处可见的精致也不会让你有迷失在他处的错觉。上海,确实就是上海。
它很摩登,却也不失古韵。
上海不适合暴走,是闲散随心之旅的尚选。
因为有地铁票,于是常常钻到地底下,躲开烈日炎炎。走上地面,那种豁然开朗的心境,总有小惊喜,屡试不爽。
电话亭里有wifi,适合找路的游客。
老弄堂里,演绎着多少悲欢离合?
上海就是这样,即便时尚,却一点不缺少市井的气息,很接地气~
之前不曾想,繁华摩登的淮海路上,随处可见这样的弄堂巷子。
与之几米之遥的的,也许就是某幢商圈百货。
但生活在这里的老上海人已经很习惯霓虹灯的光亮和高跟鞋的脚步声。
可见,老人们平静安详的市井生活已经和新上海魔幻浪漫的定位融为一体。
并没突兀之感。
热闹的襄阳路上,你牵起过谁的手?
有曾将谁作为一生的珍视。
世博会以后,上海的绿化一下子好了很多。
闷热烦躁的天气,看到一抹绿,总是能带来一丝温润清凉。
徐家汇教堂,因为穿着拖鞋和短裤不能入内。只能隔着铁栏合影而已。
出了门才发现智能手机的好处,看同事各种查路线都不用抬头问路的。
这趟上海之行真是坚定了更换手机的决心。
上海和台湾很像,现代女性大都过着快速并且精致的生活。
就连美食,都和台湾游几分相似。
上海尽管夜生活丰富,霓虹璀璨,但夜市并不多见,几近没有。让我的台湾朋友找得好辛苦。
市中心的几个地铁站下来,常会看到地铁商城。西饼屋是上海女人喜欢的下午茶首选。
紫薯与冰激凌的完美结合,糯香却清爽。
西红柿芝士,酸酸甜甜。
薏仁木瓜瘦肉汤。汤头不是很重,虽是一人份,却可以斟上六七杯,两人足以。
瘦肉可以蘸料吃,但我没吃,不知口感如何。
台湾甜品:芋贵人。日月光百货地下二层。
招牌很可爱,Q圆子特别弹。
吃了这么一大碗,晚饭时间都不饿了。
和加奶或者炼乳、蜂蜜。最大碗16元。
哈根达斯的甜点,吃到浑身发冷。
来碗面吧,作为帝都人,三五天不吃碗面,真是活不了了。
(二):越夜越美丽
不想写成攻略,因为不擅长。总觉得攻略就是给自己看的,因为很罗嗦很琐碎很不美感。这里,只是想记录自己对上海这座又陌生又熟悉的城市,最真切的感受。
上海这次其实是出差,不过有几天是没有太多安排的,于是随性的走走看看,尤其是夜晚,越夜越美丽。
喜欢霓虹灯闪烁变换的曼妙,有几分神秘,又能掩盖城市各种灰暗角落,入眼的都是光亮。
在夜晚,无论你喜悲,一个转头,都能将真实情感侵在黑暗中,就像一层保护的壳。
和陌生人一起,夜晚不用怕,因为谎言受月色掩映。
和爱侣一起,夜晚更不用怕,因为美艳受月色衬托。
走在路上,发现上海儿童医院。
其实每天在北京上班,都会途径北京儿童医院,印象中只是大而拥挤,从没想过儿童医院也能在如此的洋房中改建。在这样的建筑中治愈伤痛,是否也能缓解几分?
暗黄色的月光中,这座医院吸引了我驻足了很久。
楼上的几扇窗中,病患中的孩童,盼望能早日康复。
尽管路上行人不多,但不至于冷清。
路灯通明,谁人会寂寞?
午夜,写字楼里已经人去楼空,但并不妨碍楼宇间的竞相争艳。
一家人,两台摩托,在回家的路上。
(三):杜莎夫人蜡像馆
杜莎夫人蜡像馆,在网上买的票,90元一人。没有时间限制,于是,我们疯癫了5个多小时,去过的人都说不可思议。怎么那么能拍呢?
所以,回到酒店,累的我浑身都疼。
杜莎夫人蜡像馆的创建人杜莎夫人,一生经历有如200年来获制蜡像的名人般充满传奇色彩。从管家的女儿到皇室教师,从塑像制作大师到孜孜不倦的事业女性,从逃过断头台厄运到为昔日的皇室友人制作死亡面具,杜莎夫人的传奇一生俨如一部好莱坞巨著。
杜莎夫人生于1761年,本名玛丽.格劳舒茨。在父亲阵亡于法国普鲁士战役之后两个月,年轻的玛丽便跟随母亲的雇主菲力.哥德施医生学艺。这位对蜡像制作极有才华的医生,自此成为玛丽的启蒙老师和监护人,他于1770年在巴黎创办第一间蜡像馆,并向当时得令的名人推荐玛丽。17岁那年,玛丽为著名的剧作家及哲学家伏尔泰(Francois Voltaire)制作塑像,后来又为美国驻巴黎大使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造像。
玛丽在制作蜡像方面很快便锋芒毕露,广受赏识。她为哥德施于巴黎蜡像馆所作的塑像得到空前成功,各界好评如潮,并获得法王路易十六及玛莉皇后垂青邀请入宫。在凡尔赛宫的9年日子中,杜莎夫人负责路易十六皇妹的艺术教育,而她亦很享受宫廷的璀璨生活当时法国正酝酿爆发大革命,政局动荡。哥德施恐形势不妙,于是急召玛丽返回巴黎。获释后,玛丽的勇气迅即受到考验,她被迫为死去的皇室雇主法皇路易十六、其他宫廷好友制作死亡面具。部份面具保存至今,并在伦敦总馆内展出。杜莎夫人的远见惠及今曰,她所创立的蜡像馆经过200多年的变迁,仍然屹立不倒,让公众继续与心仪的名人接触。
以上这两段文字是科普来的。一直觉得杜莎夫人是位和善而伟大的女性,知道和她的蜡像合影后,才知道身材矮小的她,原来经历了如此伟大而传奇的人生。
不过说实话,蜡像馆的很多明星都不是很像,长相和身材也许几近完美,但是重在神态的刻画,眼神是否传情达意,微笑是否感动观者,能打动内心的蜡像才会触动人。
毕竟是一番娱乐,纠结太多细枝末节实在没必要,直接上图吧~
蜡像馆里,一些很受欢迎的明星身边会有一些特别的小道具以方便游客合影,我有借来中国足球队比赛服、lady gaga的帽子、《叶问》的戏服、泰森的拳击手套、威廉王子和戴安娜婚礼捧花来捯饬我自己。
我把和威廉王子“结婚”的照片发给老公欣赏,他却说哦跟威廉的保姆一样,简直气死我……
蜡像馆过了晚上六点一般会很少人,如果想拍的很爽,一定要耗到晚上或者过了白天再过来。
蜡像馆的光线很柔和,能把人像拍的很立体,所以这里也是出特写的好地方。
这些片子大都没有修,纯靠那里的自然光营造了很好的光源效果。
在蜡像馆没有开闪光,顺着射灯打下来的角度选取最佳的拍摄点。
不知道香港的蜡像馆是否也是如此这般,想着如果看过一个,应该没有必要重复。

蜡像馆出口是卖纪念品的开放式柜台,各种公仔甚是可爱。
蜡像馆门口还有一个“惊声尖叫”的鬼屋,我一个人不敢进去,一直在门口等,如果有游客进去我就跟进去,结果等了15分钟都没有。当时已是晚上7点半,游客已经很少了,我看希望不大,索性离开。
忽然发现,帖子写的确实太随性,因为没有按照游历的日期来进行。观者见谅。
(四):田子坊
一日下午闲来无事,搭地铁到了打浦桥,出二号口从商场里面穿出来,过马路就是这里——田子坊。
喜欢这里的感觉,类似北京的南锣鼓巷,但却比南锣鼓巷更加拥挤,更显精致。
进了入口,就开始穿堂走巷,最窄的地方,过道也就2米多点的宽度,往来游客要错身而行。
这里是一片二层或三层旧时楼房改建的时尚领地。不过,难能可贵的是,一层商铺的琳琅满目并没有太多影响生活在这些弄堂里的上海人。
田子坊商铺的繁忙与光鲜,与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安静恬适的生活看似没有太多冲突。反而,是这种反差增加了田子坊对访客的吸引力。
巷子里店铺林立,没有具体的分类,各色餐馆与时尚小铺相互盘踞,互不掩映。
抬头望,原来二层还有精品店,走,上去看看吧!
维尼主题的餐厅,光是看都都觉甜蜜。
店门口不大的地方,仍然摆起来几桌外台。橱窗里各色维尼陪你进餐,粉嫩的餐桌布深得我心,椅背被用心的装饰成维尼头像的样子。店主一定是疯狂的维尼迷,否则一定不会如此用心。
走累了,记得坐下歇歇脚。
千万不要看什么游览路线,即便到了岔口会出现各种选择,随心就好。
喝两杯吗?一切随你。
既然到了这里,就要放下匆忙的脚步,用心去感受,才能处处有惊喜。
阳光,你好!
类似的小馆很多,来这里消遣小酌的外国人很多,国人更多是走走逛逛。
老房子被粉饰一新,与后面破败的建筑产生极大反差,带来几分错愕。
巷子深处,每天也在见证过往路人的故事。
曾几何时,你是否也曾牵起那双手,走街串巷漫无目的的游走。
去到哪里也许并不重要,和谁出发才是至关重要的。
午饭时间已过,趁着用餐的游客不多,小馆里的大师傅也抽空出来透透气,抽口烟放松一下。
或许他还不知道,你的厨艺不仅俘获了无数人的舌尖,更让好食的我们爱上了这个错综蜿蜒的狭窄巷口。
卖藏饰的店门口,特意摆了这样一尊佛像,煞有介事。
走进去看看,一下子爱上了店里雅致的香气,这是木质佛珠散发出来的特有味道,淡淡的舒服极了。
店铺不大,却展示很多饰品共访客挑选。
佛乐的声音开的不大不小,刚好合适,既掩盖了门外嘈杂的脚步声,又能恰好让你清楚听到它的旋律。
喝杯茶,降降火。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街口总有老人家喝茶聊天。小孩子则从旁玩耍。
如今,蜗居在高楼中的我们不常和邻里讲话,有事没事和朋友闲谈也多是互联网的沟通,街口也会因为改建而车流飞驰,卷起的一阵尾气带走了小时候的记忆。
生活,为什么总是让人陷入无限回忆?可是我们还未年老。
有人说,如果常常能想起过去,就说明你心已老。或许,我就是如此吧。
低矮的棚户区,每个城市都有。
能将老房子改建,利用商业区的区位优势,发挥传统与现代的最大价值,田子坊,值得借鉴。也许,这就是上海最质朴的魅力。
吃冰的铺子也很多,年轻人终能找到挚爱。
有心的穷游族,总喜欢写张明信片寄给自己,看看邮差的速度能否赶上自己回家的脚步。
尽管店铺林立,小馆若干,却也还都遵从巷口文化,不会有喧腾浮躁之感。
访客大都闲庭漫步。
看的出,能在这里开店的应该都是热爱生活的人,每家店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让你流连忘返。
旧房翻新,总有那么一点怀旧感,但做旧却不做作,任何一个窗台墙角都能被饰品点缀的恰到好处。
抬头看,却是另一道风景。
更新游记真是个体力活,也正是因为台风天,才将我困在酒店动弹不得。
(五):静安公园的禅境
来上海之前就在网上看到过这个面积很小的街心公园,因是巴厘岛风格,便一下子吸引住了我,一定要过去见识一下,看看跟真正的巴厘岛有几分神似。
从地7号线铁静安寺出来,在久光百货对面就能看到,这个掩映在绿茵中的“静安公园”。
光是听名字,就有几分禅味。不由得让人心生宁静。
公园里人很多,看的出,不少当地居民三五结伴至此散步聊天。
去的那天阳光很强烈,但在院子里基本上感受不到,处处绿树成荫。
此段为科普:静安公园以中央大道32棵百年大树悬铃木为中心,北部正门入口处为银杏广场,东部为历史人文空间,以古“静安八景”为素材,采用小中见大,遮隔景深的传统造园手法,建成“静安八景园”,东南部为高低起伏的观赏大草坪;西部开阔区利用地铁静安寺站高隆的顶穹与地面的落差,因势叠山理水,堆砌大型假山瀑布,山坡种植名贵花木,设观赏平台,具有壮观的“城市山林”景观之称,成为现代大都市感受自然山水的空间。
打着太极功夫,享受鸟语花香,心情想必一片开阔。
静安公园闹中取静,远处的摩天高楼更加映衬出院子里的恬静安宁。
深入到院子里面,有一大片开阔地。
很多老小在这里遛弯。下棋。
其实想想看,静安公园不适合游客,它只是附近邻里休闲娱乐的场子。
一圈转下来,也就需要15分钟。
院中围绕假山荷池,有一家bali风格的餐厅,bali laguna。
来这里就餐的多为三五伙伴,或亲密爱侣。
不受空间的约束,这里显然成为聊天饮茶的好地方。
店员忙来忙去,生意甚是红火。
巴厘岛因历史上受印度文化宗教的影响,居民大都信奉印度教。因此岛上很多神像,石雕手艺尤其盛行。在静安公园,类似的石雕神像也有不少,不知是不是巴厘岛引进。
看石像上的青苔,感觉应该是有了岁月打磨的痕迹,并未刻意为止。
今年去巴厘岛旅游的时候,就觉得当地神明石像都有几分憨态。这勾起我不少对那段旅途的回忆。
巴厘岛石像之所以出名,重在他们的石像面部表情都很到位,尤其是眼神。好似能看到你心里。不由让你心生敬畏。禅意之感呼之欲出。
静安公园里,猫咪很多。
看到专门来喂猫咪的爱心人,随便抱起一只,抱抱又亲亲,好像自己的小孩。
细细观察,公园里很多小角落都有好心人隔三差五带来的猫粮。
于是,在这个闹市中,一群幸运的猫咪有了遮风避雨的港湾。
围栏后面,掩藏着谁的故事?
华灯初上,蝉鸣鸟啼。只觉得舒服。惬意。
(六):影视乐园
去上海影视乐园简直是悲催的一天。
去上海的几天赶上了台风,在临走前的两天时间里,老天终于被我们躁动的心所感动,艳阳高照不说,气温窜高,气压较低。不知道的还以为回到了北京的“桑拿天”里。
于是,我们开始奔赴那个想象中的“乐园”。
还没从酒店走到地铁站,我暴走的必备武器——夹脚拖鞋就撤了我的后腿——居然在最关键的地方断裂了。我连说蹭回去换双鞋的可能性都没有,因为它断的地方实在是太“关键”了,就在夹角的地方。脚没地方夹了,还算啥拖鞋啊。但是气温太高我也不敢光脚走回去,只能在这段 不到1000米的路上伸手打车了。
辗转了半天,换好了鞋,费了好大劲,终于重新来到地铁站。只是我只能安慰和庆幸自己,还好鞋是坏在了一出门,这要是到了影视乐园,我哭 都没地方说理去。
地铁1号线莘庄站,南广场出来,换乘“莘金专线”巴士到车墩下。
提醒大家注意:之前说有很多车可以到影视乐园,但是近来很多车都合并了,只有“莘金专线”是最方便的,巴士价格3元,要做50分钟左右才能到。下车过马路 往回走500米,可看到影视乐园的牌子,朝里走即是。
话说我们从莘庄下了以后,发现出口分南广场和北广场。一度很坚定的顺着人流从被北面出来,结果绕了半个小时找不到坐车的站牌。后来才知道换乘的很多公交车在南广场更多些,于是又经历了各种暴晒走到南广场,在经历和各种口音打交道,以及之前百度的所有 公交线路几乎的都改线以后,我们终于登上去往影视乐园的“莘金专线”!!记住这条线,去的同学不要被百度地图上面的错误线路所迷惑——所有从火车站出发去车墩的公交都合并成这条线路了。
这里讲下门票,现场购票80元。 我在网上买的换购券15元,用换购券在门口以45元换购门票一张,也就是一共花费了60元,比直接买省了20。谁让我是穷游。乐趣自知!
看看今天有什么戏要拍?一个都没听说过。猜想一下哪个日后能火?
临时演员的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没黑没白的等戏,有些人是为了生计,但也有些人是源于梦想。
祝有心人能成功!
是不是有些穿越?
候场的黄包车,在现代世界里,却显得孤独。
好了,下面的环节该各种自恋照了。
为了这些照片,真是累傻我们了。仔细看的话,很多张,鼻尖上 都是汗。
配合穿越风格,这组照片都加了影楼效果,略有朦胧。
只不过主角好大只,一点都不像从民国年间走来的“婀娜少女”
这张都快哭了。
好刺眼的阳光啊。
烈日烤的我们睁不开眼,只能喊了一二三再睁。
效果还不错。
红漆木门上的斑驳不像做旧,真的有种沧桑感。
仿佛是世纪的回眸。
《情深深雨蒙蒙》里面,赵薇死活要跳河的地方,当时看电视感觉好壮观,来了发现不过如此。
真是镜头角度的神秘魅力。
多来几张吧,
简直把这里当埃弗尔铁塔了。
真是没出息!
拍婚纱的摄影师总是让我让路,没办法,谁让我没新娘子美。
桥后面又开始布景了,为了防止穿帮,剧组专门在各种实景后面派一个工作人员留守,并组织游客无意中的入境。
因此,我被各种阻挡上桥拍照。
以上照片真的来之不易。
移步一下几个没人去的地方。不能再碍眼了。
其实就是木门一扇,玻璃窗一只,草坪一片。
最得意这样。
其实后面的别墅中也有在拍戏,不过好在没人来看着草坪不让留影。
速速来一张,闪人。
快到出口处,有个老爷车展,每天会有一台车供游人上车照相。
结果,你知道的,又开始各种pose!
据说这些车都是可以发动的。不知真假。
影视乐园,88喽!悲催而又满足的一天终于过去了!
等了半小时才有回程的巴士过来,当时那个场景啊,简直像见了亲爹一样蜂拥上去。
(七)1933创意空间(老杨坊)
地铁4号线/10号线,海伦路下车。出来要走十分钟才能到。
没有门票,人也不多,适合喜欢拍照的人去逛逛。可以逛1-2小时吧。
历史简况:
1933上海老场坊坐落于上海虹口区虹口港、沙泾港交汇处。周家嘴路、溧阳路、海宁路、海伦路、武进路环绕其周围,并与北外滩遥呼相望。阳光从大剧院顶棚说的的玻璃窗照射进来,半阴半亮,造成内部空间神秘而幽深之感
上海1933老场坊,1933年,由工部局出资兴建,著名英国设计师设计,中国当时的知名建筑营造商建造的上海工部局宰牲场在上海虹口区沙泾路正式建成。据史料记载,建造这个宰牲场光建筑和设备就花费白银三百三十多万元。
1933老场坊共有5层高。走进大楼,但见空间布局奇特,东南西北四栋建筑围成的四方形厂区与中间一座24边形的主楼通过楼梯相连。整个建筑高低错落,廊道盘旋,宛如迷宫,却又次序分明,加工车间采用“无梁楼盖”,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建筑技术。
1933老场坊全部采用英国进口的混凝土结构,墙体厚约50公分,两层墙壁中间采用中空形式,在缺乏先进技术的30年代,巧妙利用物理原理实现温度控制,即时在炎热的夏天依然可以保持较低的温度,可见这栋建筑当时工艺设计的前瞻性和先进性。
我坐地铁到这里时是上午9点刚过,1933空旷的水泥建筑中只有几位正在为即将营业的店铺打扫卫生的女子,走过半个多世纪的1933,因为人烟寥寥更显得神秘。从一楼沿着狭窄的楼梯蜿蜒而上,直至五层,英国设计师为屠宰场工人设计的逃生楼梯走起来确实费劲,转角突然,狭窄的只需一人通过,这只不过是担心当时大只的牲畜突然对人发起攻击而进行的人性化设计。
建筑的二层和三层有一些交叉的走廊,迷宫般的设计宛若探险,但圆形的建筑怎么走都能回到原点。水泥走廊虽深邃却不显苍老,仿佛设计师早就知道后人会因为纪念而将这里改建成文化场所。
1933中的商铺有咖啡馆、现代主题的餐厅、精品店和画廊等,另外这里也是摄影师津津乐道的场所。
半个多世纪的落差在这里聚首,不突兀,不张扬,交融的如此美好和谐,让心沉静。
特别庆幸自己跟仅有过两面之缘的研究生同学VV约在这里见面,原来发烧友的她特别带了600D过来练手,给自恋的我过足了拍照的瘾。
不同于北京的很多文化创意场所,这里人流量不是很大,走哪就能随意拍到哪。特别舒心。拍累了就找个地方坐下歇歇,也许是咖啡店门前的竹椅子,也可能是创意菜馆门口的红色炫亮沙发,没人会出来赶你走,没有匆忙的脚步,没有毒太阳,独特的设计反而会让这里偶有徐风袭来。
检查一下vv同学的作业。
本来是牲畜通过的”牛道“,现在变成了上楼的布道。
因为是粗石子,有防滑功效。
难得看到一抹绿,是店家装饰的吧。
在静谧而神秘的1933中生长,感觉到被呵护的力量。
伞形柱在这里随处可见,算是1933的特色建筑,加固建筑物的坚固性。无意间成就了另外一种坚韧的美丽。
斑驳的墙壁与俏丽的红色,反差视觉的同时也能给人一种冲击力。
但却能感到它的存在很自然。
花草虽少,却能增加食欲。
看得出店家的用心。
在这里坐了很久,却没人来赶走我们。
店家的室外就餐区似乎已经融入了这里的景色。
坐下歇歇,没人觉得不自然。
展览很多,去的那天没看到有。
只能经过时留下影像来纪念。
蜿蜒的沙发,就像人生的旅程,有挫折也有豁然开朗。
这是否也是设计师思考人生的作品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