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1020至1109),北宋画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神宗(1068至1085)时为御画院艺学、待诏。宋神宗尤其喜欢郭熙的画,将他的画在宫中到处悬挂。但神宗去世后,他的画不再受重视,遭受冷落。郭熙著有一部重要的山水画论著,叫《林泉高致》,他在里面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理论,对后世的绘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
山,笼罩着薄雾,迷迷蒙蒙;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山脉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让顾盼,或高耸独立,令人仿佛已经置身其中。但见怪石林立,古木参差,飞瀑流泉,层楼高阁,有若桃源仙境。山间一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一波三叠,流水潺潺。树木已经长出嫩芽,显得生趣盎然。
由此可见,严冬已经过去,春雪消融,大地转暖复苏,春光已悄悄降临人间。
左边汀岸旁系着一条小船,岸上渔夫肩挑着担子,渔妇一只手抱着一个孩子,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孩子,正有说有笑,喜逐颜开地往家走,前面跟着条活蹦乱跳的小狗,煞是可爱。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一渔夫正舍舟登岸。山径栈道上,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来。
这幅画的构图就是“三远法”理论的充分证明:从水边山石到远方山峰自上而下的“高远”;从前山望后山,茫茫无限的“深远”;从近山望远山,恬淡缥缈的“平远”。他将“三远”法结合使用,巧妙地展示了峰峦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发,溪流淙淙的景象;渔夫樵子,旅客游人,置身其中,个个意态欣然。
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山川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泼的生机,洋溢着喜悦的情绪。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千。
以这张“早春图”来看,郭熙试图表现冬天过完,天气刚刚转暖的季节,树木正在发芽,溪水正在解冻,整个画面氤氲着一种潮湿的水气,氤氲着一种早春时节万物生发的快乐。
郭熙用比较带水份的笔墨一层一层渲染岩石,使坚硬的石块看起来像云一样舒卷流动,因此,也有人称郭熙的画法为“卷云皴”。郭熙在他的一本画论中也提到“渲”、“染”的技巧,也可以看出他比较更重视水份与墨的混合层次。

“早春图”在画面的正中央仍有一个主峰,但是主峰不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由下面许多山峰交互运动的结果,郭熙似乎不完全追求“稳定”,也更重视“变化”。右侧的水从岩石间急泻,用线条表现速度;左侧远处的水,流在平坦的土壤中,则改用渲染,可以看到画家对细节的讲究。
在画面左侧有郭熙的题“早春,壬子年,郭熙画”,这是中国画家在画面上留题的比较早的例子。到了清朝,乾隆皇帝在画的右上角题了诗,呼应“早春”的主题:“树纔发叶溪开冻,楼阁仙居最上层,不借桃花闻点缀,春山早见气如蒸。”
技法分析:
皴法形态上,从荆浩、李成、范宽的短皴出,长度加长、宽度加宽。给人纵逸、飘逸的感觉
这里主要用范宽《溪山行旅图》与《早春图》作比较
范宽《溪山行旅图》的皴法形态
点和短线相结合,短促有力、瘦硬、焦枯。线与线之间疏朗错落,交代清晰。
郭熙《早春图》的皴法形态上,从荆浩、李成、范宽的短皴出,长度加长aIhUaU.cOM、宽度加宽。给人纵逸、飘逸的感觉
皴法形状,比范宽《溪山行旅图》已经加宽、加长,以弧线居多,浓淡变化大,线与线之间混融到一起,好似渲染出来,其实是写出、扫出、刷出、泼出。显得丰腴、纵逸、潇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