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3月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决定将北京作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的首都。毛主席指出:“我们希望四月或五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

然而,不为人知的是,在这之前,关于哪座城市来做首都,还曾有过一番争论。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适合做新中国首都的大城市也有不少。在这之中,有五个城市,曾长久在毛主席脑海中停留。
南京,六朝古都,王者基业;西安,梦回大唐,盛世之城、;还有洛阳、开封,每一个都是响当当的历史名城。最后,当然还有那时还没解放的北平城。酷爱历史,喜爱传统文化的毛主席,一时间对每一个城市都“爱不释手”。
除此之外,毛主席还对一个城市,有着特殊的感情。
哈尔滨,东北当时最大的城市,有“东方莫斯科”之美誉。1945年8月,苏联红军和东北抗日联军一举解放了哈尔滨,结束了日本帝国主义长达14年的侵占,哈尔滨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而且它一直是中共中央东北局、东北行政委员会所在地,是我国东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
毛泽东非常喜欢欣赏中国地图,在他心目中,中国如同一只雄鸡,而黑龙江犹如一只展翅翱翔的天鹅,哈尔滨市就是这“天鹅项下的珍珠”。考虑到哈尔滨是当时全国最安全的大城市,与苏联最近,便于取得苏联的支援和帮助,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特地批准其为“特别市”,准备在这里宣布建立新中国。
一切都按部就班,眼看哈尔滨将成为新中国的心脏。然而就在此时,风云突变,东北战局发生了剧变,国民党在美国支持下疯狂地向东北增兵,抢占了交通要道。面对此种情况,毛泽东果断决定,党中央不再迁往东北。
不能定都哈尔滨之后,毛主席经过反复思索,在与党的多位领导人讨论后,决定选择北平。平津战役中,解放军对北平“围而不打”,最终使千年古都北平得以和平解放,其中便有定都北平的考虑。
随后,在平津战役中,傅作义派代表与聂荣臻等人再次会谈。双方达成了北平和平解决的初步协议,终于使北平完整无损地回到了人民手里,创造了解放战争中著名的“北平方式”。真可谓“北平无战事”。由此,开创了北京成为新中国首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