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参禅搞笑 苏轼参禅三偈

苏轼参禅搞笑 苏轼参禅三偈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赠总老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凈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五月三十日星云大师来湖南大学讲演,提到苏轼庐山诗中呈现学佛的三境界,对应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三阶段。

关于入道修行的法门,印度佛教有原始佛教的四果四向,至大乘佛教的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等菩萨阶位的说法。但到了禅宗这里,就被简化为三个阶段,小学中学大学,哦不。本科硕士博士,哦也不。《五灯会元》卷十七记载青原禅师所述:“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苏轼四十九岁那年四月(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从黄州奉诏奴州,途经江西九江,游历了庐山,他的《自游庐山诗》记载:“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欲见,应接不暇,不欲作诗。已而山中僧俗皆曰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与总老同游西林,有《赠总老》及《题西林壁》,皆绝句也。”总老就是指庐山东林寺主持常总大师。大师陪着看西林,自然别有意味。

第一首《题西林壁》。

星云大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喻我们天天都为吃饭、睡觉、工作而尽心费神,忙忙碌碌,对于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大事反而不知道,不能把握生命的真谛,就像骑牛觅牛,实在可叹。……如果我们能跳出身心的桎梏,从宇宙的眼光和角度来看,就能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认识人生的真相。”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凡夫的身心尚在烦恼业缘缠绕之中,未能超出三界(只缘身在此山中);故用凡夫的眼光来看星辰日月、山河大地、 森罗万象种种境界,全属“生住异灭,迁流变化、千差万别”的幻妄现象(横侧、远近、高低各不同),而不能悟识到“一如”的理体( 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如:平等不二,如常不变)。

前二句是识变--一切万法唯识所变(识是心的别名), 因此对自然界的事物起了种种的分别;后二句则是透露人生固执为我所(对于身外之物都认为是我所有),因此以主观观物,失去客观的平等性。

第二首《观潮》。

星云大师说:“佛法,要以平常心对治(针对病情治疗)好奇心。世间的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见到才是我的……很多人愤世嫉俗,有怀才不遇的慨叹,实在是多余的…… 世事无常,诸相皆空,如果我们有一颗平常心,世间一切有也好,无也好,都看作镜花水月(虚幻不实)……常怀平常心,能让我们在生活里,不因好奇而颠倒挂碍。”世事无常,如镜中之花,如水中之月,是虚无假相,对于成败得失,要相得透、看得开,才能与大自然互动而和谐,相生并存而不对立。苏轼的生命有过风霜,有过繁华,他是一个真正生活过的人。祥云大师说:“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修道的人,在尚未‘见道’之际,日夜急急遑遑,恨不的有个‘彻悟 ’,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更丧考妣。’(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证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时,才幡然晓得:‘生佛一如,迷悟不二;本来现成,有何稀特?’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依 然本地旧家风。’‘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到得原来无别事)”。

第三首《赠总老》:“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广长舌:佛陀三十二相之一,佛舌广长,而且柔软红薄,能履面至发际。常总大师见到偶像来到,殷勤接客留宿寺中。寺外有条虎溪,是夜,苏轼听得虎溪淙淙水声,山鸣谷应,彻夜不绝。次日,将昨夜感怀,写成七言绝句,赠与常总。他说,虎溪中山鸣谷应的水流声,便是佛陀以广长舌说法的法音;听溪声就等于是听佛法。

清净身:指佛陀清净的法身。作者觉得庐山这片山光景色,岂不就是《法华经》上说的,佛陀所示现的清净法身吗?看到山色,就好像看到佛陀的庄严妙相一样。

八万四千:数目很多的意思。这是印度人所常说的一种习惯语,佛经上亦常用此来表示数目之多,并非有一个确定的数目。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八万四千法门”,是说进入佛地的门户很多,有多少呢?有八万四千那么多。佛经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数目字——那由他,相当于今天的“亿”,这个“亿数”已经是大到无法数,数也数不清,怎么办呢 ?只好“那由他”了。作者说,佛陀在一夜间,以广长舌说了八万四千个佛法偈语,或者也可以说,是诗人一个晚上参悟了好多好多的佛法妙义。

举似人:列举出来传授给别人知道。诗人说,一个晚上听闻、悟得那么多的佛法偈语,日后我将如何传授给别人知道呢?

星云大师解释说 :“这首诗前二句是说,佛法是普遍在虚空之中。佛陀的精神、慧命、法身,那是流于大化之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后二句是说,有八万四千偈那么多的妙法,那么多宇宙的道理,为什么不知道运用?传播给别人呢?”

又:我认为星云大师是一位得道的高人,更是一位传媒达人,深谙如何将他之所悟最大程度地传播出去并为人所接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一锅乱炖的投机取巧之徒。本文中关于星云大师的解诗内容部分参照《星云说偈》第一册(高雄:佛光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58651/355382751642.html

更多阅读

写买卖指标公式 缠中说禅三买 分时买卖点指标公式

写买卖指标公式我炒股经验告诉我,买卖的点位和时间至关重要。网络上交易人太多,买卖稍微迟疑一下,就会错过最佳时机。该卖不卖,就会造成惨重损失。   因此编写买卖指标公式,让它给一个提醒,很有必要。 ☆ ☆ ☆   将常用指标公式排

浅谈苏轼词的三种风格 苏轼词的风格

苏轼是北宋文坛革新的杰出领袖,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一个全能的文学天才。他在文学理论上强调“文”、“艺”并重,丰富了美学理论;他的文艺散文,以隽婉的风格和流畅的笔调,显示出诱人的艺术境界;他的诗歌思想深邃,技巧纯熟,代表了北宋诗

苏轼的情感生活(资料整理) 苏轼简介资料

听了康震教授的系列讲座《苏轼》,特别是第七集苏轼的情感生活,深有感触,在网上找点资料,记录于此,聊做记念:苏东坡一生的三个伴侣苏轼一生有三个伴侣,她们是结发之妻王弗、继室王闰之和侍妾

吾日三省吾身搞笑版 吾日三省吾身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眨眼间我已经快上班一年了,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感觉自己已经不再是学校时的那个自己了,再也没有学校时的那种疯狂劲了,没有那种冲动的劲头了,遇事情也不是那么的鲁莽了。原来总是自以为是,感觉自

苏轼《游沙湖》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文阅读]苏轼《游沙湖》阅读练习及答案游沙湖 (苏轼)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得疾。闻麻桥人庞安常①善医而聋,遂往求疗。安常虽聋,而颖悟绝人,以纸画字,书不数字,辄深了人意。【苏轼《游沙湖》阅读练

声明:《苏轼参禅搞笑 苏轼参禅三偈》为网友穿白襯衫的少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