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观潮
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还来无别事,庐山烟雨浙江潮。
赠总老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凈身。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五月三十日星云大师来湖南大学讲演,提到苏轼庐山诗中呈现学佛的三境界,对应为“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三阶段。
关于入道修行的法门,印度佛教有原始佛教的四果四向,至大乘佛教的四十一位、五十一位、五十二位等菩萨阶位的说法。但到了禅宗这里,就被简化为三个阶段,小学中学大学,哦不。本科硕士博士,哦也不。《五灯会元》卷十七记载青原禅师所述:“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
苏轼四十九岁那年四月(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从黄州奉诏奴州,途经江西九江,游历了庐山,他的《自游庐山诗》记载:“仆初入庐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欲见,应接不暇,不欲作诗。已而山中僧俗皆曰苏子瞻来矣!不觉作一绝……与总老同游西林,有《赠总老》及《题西林壁》,皆绝句也。”总老就是指庐山东林寺主持常总大师。大师陪着看西林,自然别有意味。
第一首《题西林壁》。
星云大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喻我们天天都为吃饭、睡觉、工作而尽心费神,忙忙碌碌,对于自己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的大事反而不知道,不能把握生命的真谛,就像骑牛觅牛,实在可叹。……如果我们能跳出身心的桎梏,从宇宙的眼光和角度来看,就能看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认识人生的真相。”
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凡夫的身心尚在烦恼业缘缠绕之中,未能超出三界(只缘身在此山中);故用凡夫的眼光来看星辰日月、山河大地、 森罗万象种种境界,全属“生住异灭,迁流变化、千差万别”的幻妄现象(横侧、远近、高低各不同),而不能悟识到“一如”的理体( 不识庐山真面目)(一如:平等不二,如常不变)。
前二句是识变--一切万法唯识所变(识是心的别名), 因此对自然界的事物起了种种的分别;后二句则是透露人生固执为我所(对于身外之物都认为是我所有),因此以主观观物,失去客观的平等性。
第二首《观潮》。
星云大师说:“佛法,要以平常心对治(针对病情治疗)好奇心。世间的一切,有它自然的道理,不一定非要得到才是我的,非要见到才是我的……很多人愤世嫉俗,有怀才不遇的慨叹,实在是多余的…… 世事无常,诸相皆空,如果我们有一颗平常心,世间一切有也好,无也好,都看作镜花水月(虚幻不实)……常怀平常心,能让我们在生活里,不因好奇而颠倒挂碍。”世事无常,如镜中之花,如水中之月,是虚无假相,对于成败得失,要相得透、看得开,才能与大自然互动而和谐,相生并存而不对立。苏轼的生命有过风霜,有过繁华,他是一个真正生活过的人。祥云大师说:“这首诗的大意是说,修道的人,在尚未‘见道’之际,日夜急急遑遑,恨不的有个‘彻悟 ’,所谓‘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更丧考妣。’(未到千般恨不消)及至证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时,才幡然晓得:‘生佛一如,迷悟不二;本来现成,有何稀特?’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依 然本地旧家风。’‘狂心不歇,歇即菩提。’(到得原来无别事)”。
第三首《赠总老》:“溪声便是广长舌,山色岂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广长舌:佛陀三十二相之一,佛舌广长,而且柔软红薄,能履面至发际。常总大师见到偶像来到,殷勤接客留宿寺中。寺外有条虎溪,是夜,苏轼听得虎溪淙淙水声,山鸣谷应,彻夜不绝。次日,将昨夜感怀,写成七言绝句,赠与常总。他说,虎溪中山鸣谷应的水流声,便是佛陀以广长舌说法的法音;听溪声就等于是听佛法。
清净身:指佛陀清净的法身。作者觉得庐山这片山光景色,岂不就是《法华经》上说的,佛陀所示现的清净法身吗?看到山色,就好像看到佛陀的庄严妙相一样。
八万四千:数目很多的意思。这是印度人所常说的一种习惯语,佛经上亦常用此来表示数目之多,并非有一个确定的数目。比如大家所熟悉的“八万四千法门”,是说进入佛地的门户很多,有多少呢?有八万四千那么多。佛经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数目字——那由他,相当于今天的“亿”,这个“亿数”已经是大到无法数,数也数不清,怎么办呢 ?只好“那由他”了。作者说,佛陀在一夜间,以广长舌说了八万四千个佛法偈语,或者也可以说,是诗人一个晚上参悟了好多好多的佛法妙义。
举似人:列举出来传授给别人知道。诗人说,一个晚上听闻、悟得那么多的佛法偈语,日后我将如何传授给别人知道呢?
星云大师解释说 :“这首诗前二句是说,佛法是普遍在虚空之中。佛陀的精神、慧命、法身,那是流于大化之间,横遍十方、竖穷三际,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后二句是说,有八万四千偈那么多的妙法,那么多宇宙的道理,为什么不知道运用?传播给别人呢?”
又:我认为星云大师是一位得道的高人,更是一位传媒达人,深谙如何将他之所悟最大程度地传播出去并为人所接受。不是某些人所说的那样一锅乱炖的投机取巧之徒。本文中关于星云大师的解诗内容部分参照《星云说偈》第一册(高雄:佛光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