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教育家,校长做好五种角色
林森
校长走向“教育家办学”, 必须要着力打造、扮演好时代赋予的新“角色”。这里从校长“五个角色” 的视角, 厘定校长走向教育家办学的“五大” 角色目标, 即教育者的“大家”、领导者的“大旗”、管理者的“大总”、研究者的“大师”、协调者的“大使”。
今天,校长走向“专业化”、“专家型”、“教育家”,像教育家一样办学,既是时代的新命题,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校长专业化发展的必然规律。校长要走向“教育家办学”,必须要着力打造、扮演好时代赋予的新“角色”。这里从校长“五个角色”(教育者、领导者、管理者、研究者、协调者)的视角,厘定校长走向教育家办学的“五大”角色目标,即教育者的“大家”、领导者的“大旗”、管理者的“大总”、研究者的“大师”、协调者的“大使”。
教育者角色:努力成为“大家”
校长是教师的首席,是教师的教师。即校长应是优秀的教师, 这也就意味着校长应该比教师更懂教育且精通办学,是教育、办学的行家里手。校长不能是一般的教育工作者, 而应是教育工作者中的先进分子、精英。即校长应是教育的“大家”。
校长作为教育的“大家” 应达到的水平状态: 有伟大的社会理想抱负, 有美好的教育理想和目标; 热爱学生, 尊重学生, 公平对待学生,因材施教; 或有可以让人学习的教育或教学方法, 或有明显的教育或教学特色和风格; 有教育定心力、平常心; 有教育人格魅力, 师德高尚;直接或间接培养了大批人才; 在当地甚至在国内外都富有一定的影响等。
校长如何成为教育的“大家”? 毛泽东曾讲,“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教育家给与世人最为突出的印象就是一种精神感召。教育家精神是人类最为可贵的精神, 也是最有影响的精神。
这里以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和苏格拉底作例,进行一些感悟解读,提出以下“修炼”参考:
“上天”精神:“上天”精神是谓把握大“道”,即洞晰教育哲理和规律。孔子炼就了“儒家教育”之道: 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时习之”、“吾日三省吾身”等;苏格拉底修出了“苏格拉底”之道:“认识你自己”、“教育不是灌输, 而是点燃火焰”、“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 而是向他们提问”、“思想应当诞生在学生的心里, 教师仅仅应当像助产士那样办事” 等。就今天而言, 古今中外的先师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教育理论之“道”, 谙熟其经典是我们把握教育大“道” 的最佳捷径。

“入地”精神:“入地”精神是谓力行大“道”,即按教育哲理和规律深入实践。孔子周游列国讲学,前后弟子三千,造就七十二贤人;苏格拉底植根于社会生活,与人民大众为友。他一生有一大批“狂热”的崇拜者追随在其左右, 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今天的教育,真正需要的就是我们正确地躬行实践,按规律办学、办教育,把办学、办教育与社会、家庭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成长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磨难” 精神: “磨难” 精神是谓坚守大“道”, 即不怕困难, 百折不挠地去“道法自然”。孔子的人生充满磨难, 不仅在仕途上屡屡碰壁, 在教育历程中也饱受坎坷。比如孔子周游列国讲学14年, 遭受了卫国卫灵公的疑心、监视, 匡城的5日围困、2次逃脱,3年的陈国兵荒马乱, 投靠楚国时的绝粮7日, 鲁国的敬而不用等, 可谓如“丧家之犬”,九死一生。苏格拉底从事过雕塑, 当过军人, 还担任过文职。他的“讲堂” 多半是公共场所、河水边、大树下、街道旁, 他从不在意别人的讥笑。他泼悍的妻子赞蒂普从未放过一次机会提醒他在生活琐事中的疏忽; 他时常一个人在路上挺直地站着;他多次从军作战, 赤脚走在冰雪大地上; 他生活俭朴, 随遇而安, 粗茶淡饭皆可果腹。任何人要成其为人都要经历磨难, 如要成其为大写的人, 还要经受更多的磨难。校长走向教育家办学也不能例外,校长同样需要正确地面对磨难、挑战磨难、战胜磨难。
领导者角色:尽力扛好“大旗”
校长是学校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监督者、评价者等。就领导者, 具体而言应是学校的指挥者、引领者、决策者、设计师。这就意味着校长与一般的教师不同, 要高于教师, 要代表学校, 负责学校的全面工作, 成为学校办学的核心。即校长应成为学校的“大旗”。
校长作为学校的“大旗” 应达到的水平状态: 视野开阔, 登高望远, 高屋建瓴, 富有先见之明; 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办学哲学, 具有方向引领作用; 创建学校发展愿景, 制定学校发展规划; 是学校的实际领导者, 人心所向, 领着走,而不是跟着走、被推着走等。
校长如何成为学校的“大旗”? 苏霍姆林斯基说, “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 其次才是行政领导。” 校长这个学校教育的“大旗”从根本上讲就是“思想的大旗”。正确的教育思想来源于人正确而有效的思维。人的思路、思维方式、思维水平决定其思想水平。
考察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异彩纷呈的教育思想, 可以得出以下提升校长思维水平的主要“修炼” 参考:
宏观思维: 宏观思维实谓“战略思维”, 即校长应养成教育战略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从大处着眼于办学、从方向着眼于办学、从未来着眼于办学等。如王守仁的“致良知”、蔡元培的“养成完全之人格”、莫尔的“人的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发展” 等。
策略思维: 策略思维实谓“战术思维”, 即校长应养成教育战术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从教育过程出发、从教育具体活动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等。如墨子的“待问后对” 、苏格拉底的“启发式教育”、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教育” 等。
理性思维:理性思维实谓“哲理思维”,即校长应养成教育哲理思维的意识和能力。从人性哲学推理概括、从自然哲学推理概括、从教育哲学推理概括等,如孟子的“人皆可以为尧舜”、王充的“在化不在性”、卢梭的“自然教育”、孟禄的“行以求知”等。
思想有多远, 人才能走多远。令人敬佩的领导是有思想的领导, 享有威望的校长一定是有教育思想的校长。教育是具有前瞻性的事业, 因此, 校长的思想应先于时代、先于社会,与时俱进, 以引领影响师生、学校乃至社会。
管理者角色:周密做好“大总”
在历史上, 戊戌变法后, 校长的称谓由“总教习” 改为“总理”, “主持全学教育, 统辖一切事宜”。校长的管理者角色进一步发展、明确,成为其重要的职业本色。校长不是一般的学校管理者, 要统筹管理学校教育教学系统的所有方面, 有效管理学校系统事务, 协调组织各要素正常运行。即校长应是管理的“大总”。
校长作为管理的“大总” 应达到的水平状态: 有学校文化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 推动学校建构富有效力的校训、校风、教风、学风、班风等; 有较高的管理艺术, 促使形成科学有效的学校规章制度, 合理组织发挥学校人时财物事的作用; 严宽相济, 能够调动教职员工的工作热情,能够激发学生的理想抱负, 启发学生的自知性、自觉性、自主性、自律性等。
校长如何成为管理的“大总”? “管理” 之谓, 有“管” 有“理”; 或曰“管得有理”、“合理地管”。学校管理的发展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制度管理和文化管理3个主要阶段。古语有云,小智者治事, 中智者治人, 大智者治法, 睿智者治文化。
放眼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与当今成功办学校长的管理作为, 可谓兢兢业业、忠于职守、德艺双馨。圈点古今若干代表性的名人表现, 提出以下“修炼” 参考:
制度管理: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尊崇名师,赞美“名师出高徒”。然而,它背后所隐含的是“严师出人才”这一重要教育信念。校长肩负国家、社会使命,治教、治学、治校理当规范有序、一丝不苟,令行禁止、赏罚分明。“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由于现代学校规模的扩大,需要校长切实推出科学的学校管理制度,以保证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有效运行。考察时下学校,大多建立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这实在是令人欣慰的。当然,成功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别、成功校长与一般校长的不同, 不止在于是否建立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更在于管理执行是否到位,是否让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真正发挥作用。
文化管理: 人是社会性动物。学校这一社会组织具有其独有的特殊性, 即是人的系统, 是人的系统活动。教育对象是人, 教育者是人, 为了人、依靠人、在于人。校长要实现有效办学目标,办优质学校、优质教育,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达到管理的更高境界———文化管理, 具备文化管理的素质和能力。校长要不断提升自我的人性修养,成为真正德高望重的人;校长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办学,坚持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办学、以教师为主力办学。
研究者角色:习惯心向“大师”
校长非“大官” 也, 乃“大师” 也。校长是学人、学者, 是实践理论家。办学离不开研究、教育离不开研究、教学离不开研究、管理离不开研究,今天学校的所有方面都需要在一定研究的基础上科学运行才能有效作为。校长应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研究者, 一个水平较高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者。即校长应是研究的“大师”。
校长作为研究的“大师” 应达到的水平状态:具有校长即研究者的观念, 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常识, 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办学理念, 有广为人知的教育观点; 有自觉的教育理论具体化、操作化实践; 善于调查、探索、反思、总结; 教育认识与行动达到信念程度; 有长期的、较为丰实的教育实践成果, 或著书立说; 成为理论型、实践型学者或综合型学者, 是“现代知识分子” 的范型, 等等。
校长如何成为研究的“大师”? 自古以来, 学高为师。今天, 某种意义上, 我们急切需要的不是一味地创造教育新做法、新理论, 我们急切需要的是人类积累的、适合于今天的经典教育理论, 在实践中感知、应用这些基本重要的教育理论, 在此实践中发展、创造有益于今天教育的新做法、新理论。校长需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需要有一定的科
研操作能力(开展课题研究能力、撰写论文的能力以及著书立说的能力等)。
借鉴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和当代成功校长的辉煌经历, 提出以下“修炼” 参考:
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 即是一种不辍获取知识、经验、能力等的优秀品格。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 “真正的学习触及心灵这一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之处。通过学习, 我们重新塑造我们自己;通过学习, 我们能够做我们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 通过学习, 我们重新认识了世界以及我们同世界的关系;通过学习, 我们拓展了我们的创造能力, 成为生命繁衍进化过程的一部分。” 作为教育工作者, 学习习惯是其必备的素质品格。校长, 作为教育者的教育者, 更需具备优良的学习习惯, 体现学人、学者的风范。
研究习惯: 某种意义上, 研究的水平体现了一个人的工作水平, 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综合水平。学校无小事, 一草一木都有教育意义; 教育无小事, 事事皆有规律、学问。教育家的长人之处就在于善于观察,习于探索。如苏霍姆林斯基把“帕夫雷什中学” 作为大实验室, 对3500多个学生作了观察记录和研究,总结出了系统的教育规律, 成为享誉世界的大教育家。
创新习惯: 教育工作本身充满了创造, 是最具富有创造性的工作。教育要发展, 根本靠改革。而改革就是要创新、创造。作为校长———学校的引领者, 必须坚持解放思想, 树立先进的教育创新理念,养成教育创新的习惯, 敢于冲破传统观念和体制的束缚, 在办学思想、办学体制、学校管理、学校课程、教育教学方法、考试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大胆探索, 努力跻身于教育发展的前沿。
协调者角色:多做合力“大使”
校长是学校的代表, 是连接校内、校外诸多元素的桥梁, 服务学生、服务教师、服务学校、服务家长、服务社区、服务社会。校长作为协调者, 就学校内部看, 需要为教师、学生做好服务; 就学校外部看, 家长、社区、社会相关组织单位与学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需要校长代表学校与他们建立融洽的、积极的关系, 赢得各方支持, 实现双赢、多赢。即校长应是交流的“大使”。
校长作为交流的“大使” 应达到的水平状态:具有先进的人性素养, 讲求人性、人文关怀, 与人为善, 富有仁爱之心、包容之心、助人之心; 行动上关心人、爱护人, 待人接物友好、热情、真诚;有社会责任感, 有一定的社会适应力, 甚或有一定的社会“活动家” 水平; 受到师生的广泛拥戴, 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力; 成就事、成就人等。
校长如何成为交流的“大使”? 交流“大使”的重要使命就在于促成“和谐”。而“和谐” 必是基于“爱”。有大爱———“爱满天下”、有博爱———天下人皆兄弟姐妹等。校长要赋有爱的素质, 需要具有人类学、社会学以及生命科学等自然科学的相关知识, 谙熟人际关系学理论与经验常识; 具有与人为善的能力、友好合作的能力、与相关单位建立共享关系的能力等。
综观古今中外著名的教育家和当代成功办学校长的“平凡” 经历, 提出以下“修炼” 参考:
成就事: 这里所说的“成就事” 不仅是指校长自己能做成事, 更是指校长帮助学校、师生做成事。即校长甘于辛苦, 为学校办实事、为师生办实事。
成就人: 这里所说的“成就人” 不仅是校长自己修做真人、高人, 更是指校长帮助师生成长、成才、成功。即校长甘于奉献, 为学生做人梯、为教师作后盾。教育的神圣、学校的神圣、教师的神圣、校长的神圣不是偶然的, 它有教育家、杰出校长的支撑, 它需要教育家、杰出校长的支撑。
校长由“懂教育、能领导、善管理、长研究、乐协调”发展、提升到“大家”、“大旗”、“大总”、“大师”、“大使”的过程,就是走向“教育家办学”的修炼过程,就是实现“教育家办学”理想境界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