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谭凤娥(1977-),女,湖南大学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教育史研究。
论岳麓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谭凤娥

(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文章从办学环境、办学方针、学风、师生四个方面分析了古代岳麓书院的办学特色,并结合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实际,为当代高校的办学得出了几点启示:高校办学的定位、良好的办学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等。
〔关键词〕岳麓书院;办学特色;启示
On the YueluAcademy's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chool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AN Feng-e
Abstract:Thepaper analyses the Yuelu Academy's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school from the environment of running school, guideline of runningschool, style of study, teacher and student.With the fact of highereducation in the present age, the paper finds some revelation foruniversities, such as: orientation of running school, goodenvironment of running school, matey teacher - studentrelation.
Keywords:the Yuelu Academy;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chool; revelation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它历经千载,学脉绵延,弦歌不绝,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具有优良的教育传统。纵观岳麓书院的形成和演变,可以了解其成功的办学历史。分析总结岳麓书院的办学特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有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拟从岳麓书院的办学环境、办学方针、学风、师生四个方面谈一些浅见。
一、岳麓书院的办学特色
(一)自然、人文丰厚的办学环境岳麓书院创于宋初,虽不是官学,但它从开始创建就得到官府的扶持。“而且后来历代重兴,也多由地方官员支持,形成了岳麓办学的一个传统和特点。”〔1〕官府对岳麓书院的支持主要有政府授以“公田”、赠以匾额、皇帝赠书及地方政府奉令为书院购书等等。如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书并赐“岳麓书院”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丁思孔上书额疏,次年得“学达性天”额及御书《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乾隆九年乾隆御书“道南正脉”。雍正十一年(1733年),得清廷赐银五百两重修书院。1737年又得赐银一千两修书院。南宋朱熹任湖南安抚使时,为岳麓书院置学田五十顷。明清两代,岳麓书院的学田主要来自官拨,明代官拨学田占书院学田的74??1%,清代的比例还要高。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因此,岳麓书院的产生是适应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满足了社会中下层子弟就学的需要,从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民众捐赠也是书院经费影响力最长久最可靠的来源之一,如明代岳麓书院私人捐赠的学田仅次于地方政府,“私人捐助次之占有14??70%”〔2〕。社会各界人士除了捐学田之外,还捐赠了许多图书来支持岳麓书院的办学,如咸丰年间,湘阴人李桓一次就捐置了《四库全书提要》、《资治通鉴》、《钦定礼记义疏》等三十六种书籍,计二千余卷。
岳麓书院座落在历史名城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下。自然风景秀丽,弥漫古朴、典雅、超凡之气:后托青枫峡、爱晚亭,茂林修竹,葱笼滴翠;书院前有马路直达湘江边,天马、凤凰两山分峙两旁,俨者天然门户,静静的湘江从门前流淌北去。岳麓书院近市而不喧,林深而又宽敞,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岳麓书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水路陆路两通,为学术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传道济民的办学方针岳麓书院山长(院长)张在洞察当时官学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方针。他在《岳麓书院记》中指出: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概而言之,即是“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其要点有三:首先,办学不是为了科举,“但为决科利禄计乎”,反对把学校作为图取功名富贵和跻身官场的跳板。其次,提出“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反对学校以缀辑文辞为教,而应重于学生的操行培养,道德和学问应并进。再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传道而济斯民”,也就是说要培养经世济国的人材。
对张这种办学方针的论述,与他同时代的著名理学家朱熹亦有类似阐发。他对张的“传道”的宗旨作了更为直接而明确的表述,“学校之设,所以教天下之为忠为孝也”〔3〕。这就是说,所谓“传道”即是传承忠孝之道,所谓“明道”也即是发明忠孝之道,朱熹认为这是办学所担负的头等任务。以忠孝为“道”之办学宗旨,实际上也就是以忠孝教育人,简言之,就是以德育人,关怀人性,“因天赋之秉彝而为之”。如果说朱熹在此论述尚不够系统,那么他下面这段论述对其办学宗旨作了更直率而明白的交代。他说:“古者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国,大小有序,使其民无不入乎其中而受学焉。而其所以教之具,则皆因天赋秉彝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际,必无不尽其分焉……先王学校之官,所以为政事之本,道德之归,然不可以一日废焉者。〔4〕
朱熹的上述论述可以概括为:1)圣王设教立学,为的是使民普遍受到居家爱国而明大小之序的教育,如果以此与其接下的言语相对勘,很显然这指的是人伦道德教育;2)人伦道德教育必须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明诸心,修诸身”,磨炼成道德品格;3)教育要付诸于行动,“行之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际”;4)先王的办学宗旨必须牢记,要一以贯之,“学校之官”要以此责即以德育人坚守,这既是“政事之本”,又是“[wWw.aIhUaU.com)道德之归”,而“不可一日废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可以说,岳麓书院以人为本而以德育为主旨的“明道”、“传道”的办学宗旨便是对此官学批判的产物。岳麓书院把批判的锋芒对准科举利禄的办学主张,可以说抓住了教育改革中的根本问题。历史已反复证明,不管学校培养什么专门人才,不管学校要办成什么样的,有一点都必须坚持而且不能动摇,即应该把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和实现人的自立放在教育的第一位,把培养人的良好道德素质,明确人生价值和意义追求目标,置于教育的首位。不管什么人,只有当他确定了人生的正确方向和目标以后,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的智能和体能,才可能应对生活的各种严峻考验。因此,岳麓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