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解答一:蜈蚣是群居动物吗
是的
蜈蚣的生活习性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3、喜欢阴暗潮湿。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靠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靠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相关解答二:蜈蚣是不是群居动物?
朋友 你好,蜈蚣是群居动物。
相关解答三:蜈蚣喜欢群居吗?
蜈蚣是节肢动物。身体又扁又长,大约有12厘米左右,金黄色的头上长了一对细长的触角和一对单眼,嘴是由一对大颚和一对小颚组成。身体由21节组成,背面是暗绿色,腹面是黄褐色,每节上都生长着一对足,第一对称“颚足”,足上有发达的爪和毒腺,最后一对向后延伸像是尾。蜈蚣生活在腐木和石隙中间,行动十分敏捷,每当晚上外出捕食小动物,白天闭门不出。我国各地常见的是少棘蜈蚣。蜈蚣在中医学上有重要的医药价值,现在正进行人工养殖和研究。
蜈蚣的生活习性
1、喜群居:蜈蚣有大小聚居在一起的习惯,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如果栖息地太小,蜈蚣太多时,老的蜈蚣会自动走开,另寻栖息地。
2、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舍窝亡命逃走,或蜷缩不动,正在产卵的雌蜈蚣则会立即停止产卵,而孵卵的蜈蚣受惊后则一反常态会把卵吃掉。
3、喜欢阴暗潮湿。野生的蜈蚣大多栖息在山坡、田野、路旁、杂草丛生的地方,或栖息在柴堆及屋瓦隙间,也常在厨房墙角边等阴暗的角落里栖息,在猪舍、鸡舍周围的砖瓦下面也常见到蜈蚣的足迹。
4、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出来活动。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白天蜈蚣的视力很差,稍微远一点的东西就看不清楚,因此难于觅食及防御敌害,它只靠一对细长的伸向前方的触角探路行动,晚上也要靠触角来搜捕猎物进行觅食。
5、具有舔舐的习性
蜈蚣用第1小颚末节及基节突起上的稠密绒毛、第2小颚末节背面上刷状的刚毛,以及口中吐出的唾液,经常舔舐触角、步足外,也会把自己窝穴舔舐得干干净净
6、温度蜈蚣是变温动物,它的一切活动常与温度相关。蜈蚣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25℃~32℃,当温度为11℃~15℃时,蜈蚣的觅食减少,停止交配、产卵。温度下降至10℃以下时,蜈蚣则停止一切活动,钻入松土中(或窝土中),蜷缩一团,进入冬眠,可是当温度升到33℃~35℃时,由于体内水分散失,它的一切活动都暂停下来。如果温度升到36℃以上时,体内失水太多,则使身体干枯而死亡。
相关解答四:谁知道怎么灭群居蜈蚣的?
提供4个简单可行的办法:
1、樟脑丸
2、蜈蚣起于潮湿,生石灰铺撒于地面防止其出没
3、一般的灭害灵
4、中草药的雄黄和硫磺都禒祛虫
其他的如用艾草熏屋子,养鸡等似乎麻烦了点儿
至于跳蚤,
1.清除孳生地 搞好室内暗角等处卫生,并用各种杀虫剂杀灭残留的成蚤及其幼虫
2.灭蚤防蚤 药物敌百虫,敌敌畏,毒死蜱2%浓度等喷洒杀蚤有效。同时,注意对狗、猫等宠物(如果有的话)的管理,如定期用药液给狗、猫洗澡。
3。及时清理个人卫生 洗澡,洗衣并举。
这三点最好在一天搞定~~
相关解答五:我想问一下 蜈蚣是群居还是独居
蜈蚣又名天龙,因为它的足很多,故又有百足的美称.生活习性:喜群居,胆小怕惊。蜈蚣喜群居,同群的蜈蚣能和睦相处,很少发生斗殴而自相残杀的现象。但是蜈蚣胆小怕惊,稍微受到惊吓就会停止摄食、弃窝逃走、蜷曲不动、停止产卵或把卵吃掉。白天在窝内栖息,夜间一起爬出来活动,觅食及交配。晚上8-12时是蜈蚣活动的高峰,一般到凌晨4时前陆续回窝休息,天亮以后就难以见到蜈蚣了
相关解答六:蜈蚣和蚰蜒是群居的吗,怎么消灭
s
是吧!在他们的出入地放灭蜈蚣的药
相关解答七:我们家住三楼,近半个多月已经发现了四只蜈蚣,两大两小,谁能帮我解释下蜈蚣是群居动物吗?
应该是群居,我在农村的地里边往往发现就是一礌锨就能挖出一窝,有好多条呢,还有砖缝里边啦,墙角边的潮湿阴暗的地方都容易发现
相关解答八:蜈蚣有啥用?
蜈蚣又名天龙,因为它的足很多,故又有百足的美称。在动物分类上属节肢动物门、多足纲、唇足目、蜈蚣科。 蜈蚣体长12--20厘米,从上面的照片可以看出,蜈蚣身体扁平,红头黑背,分头和躯干两部分。 1、头部 头部背面两侧有一对集合眼,每一对集合眼包括若干单眼,头部的腹面有口器,为蜈蚣的摄食器官。头部的附肢包括1对触角、1对大颚和2对小颚。头部成为感觉和摄食的中心 2、躯干部 蜈蚣的躯干部有20个体节,较长和较短的体节互相间隔,第1节的附肢称颚足,甚为发达,其末节成一利爪的毒爪,爪内有毒腺,爪的末端有一毒腺开口,用来毒杀小动物和作为防御外敌的武器。第2~19节各具1对7节的附肢,称足,是蜈蚣爬行的器官。第20节是生殖孔所在的地方,其附肢与其他19对步足不同,特称生殖肢。可见,蜈蚣躯干部的结构成为蜈蚣的运动中心 3、外骨骼 蜈蚣身体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具有几丁质的外骨骼,分布在躯干部每节的背面者称背板,腹部的为腹板,背版和腹版靠两侧的膜状薄板相连接。 外骨骼不仅有保护内脏器官及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和接受刺激的功能,并且还能和附着的肌肉一起完成各种运动的动作。外骨骼的形成限制了蜈蚣身体的继续生长发育,因此蜈蚣在生长过程中便有了蜕皮现象。蜈蚣蜕皮时,体内分泌一种几丁质酶将外骨骼中的主要组成部分的几丁质溶解,因而使外骨骼破裂,整个身体从中钻出,并重新形成外骨骼。蜕皮时蜈蚣用头顶主池壁,先顶破头板,然后依靠自身的伸缩运动逐渐使身体连同步足由前向后一次剥脱,最后脱离尾足。每次蜕皮需要2~3个小时 蜈蚣的内部结构 1、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食物从口腔进入消化道,经机械作用和化学分解过程,才能够被蜈蚣吸收和利用。 消化道简单,从口到肛门为一条纵贯身体中央的直管道,口后为膨大的咽,它的收缩有利于吸吮食物。咽后的消化道为前肠、中肠及后肠三部分。前肠及后肠都很短,中肠却很长。前肠主要起着接受、运送及初步消化食物的作用。中肠是食物消化及吸收的主要场所,后肠担任形成粪便及运送至尾节的肛门排出体外的任务。 消化腺为一对葡萄状的唾液腺,通过唾液管开口于前肠,唾液腺能分泌含有消化酶的唾液,能够湿润及初步分解食物 2、呼吸系统 蜈蚣以气管系统进行呼吸。 气管是体壁内陷而成的弹性管状构造,壁上具有几丁质的螺旋丝,可支撑气管以利气体流通。气管有许多分支,分布在体内体壁的细胞与组织之间。 气管在身体两侧有与外侧相通的开口——气门,它是气管形成时留下的陷口,蜈蚣共有气孔6对,分别在第4节、6节、9节、13节和15节,其他各节都退化了,仅保留一点痕迹。各气门有关启装置,使气门可开闭,开启时气体出入无阻,闭合时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及外物入侵 3、循环系统 蜈蚣的循环系统为开管式循环,但比较发达,管状的心脏在消化管的背方,贯通躯干部,并有围心膜包围,由后向前进入头动脉通向头部各个器官。除前行的背血管外,还有一对侧动脉包围了消化管并在消化管的腹面汇合成神经上血管,这些血管有分支进入血腔。此外,蜈蚣除末端几节外,在每节有一对心孔,心孔为血液从血窦进入心脏的开孔。 4、排泄系统 蜈蚣的排泄气管为马氏管。它是着生在中后肠交界处的不分支的盲管。马氏管的盲端游离在血腔中,并自血液中吸取代谢所产生的废物,把它送入后肠,经后肠重新吸收水分后,由肛门连同粪便排出体外。 5、神经系统 蜈蚣的神经系统和蚯蚓相似,属链状神经系。包括1个脑神经节,由神经分布到触角和眼,有两条神经连食道下神经节,食道下神经节有神经连大颚、2对小颚和颚足。此后则为2条后行的腹神经索和每节一对神经节,随体节的愈合神经节也......余下全文>>
相关解答九:蜈蚣可以吃吗?
虽然可以吃。。 但是由于心理因素 没多少人会去吃的。。
相关解答十:蜈蚣可以吃吗
要看怎么个吃法,如果煮着或者爆炒的里面的毒素排不干净,吃了身体会中毒的,!如果油炸的话中毒的可能性比较小!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