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是讲究天人合一的智慧,从中医的角度看,天气对人体具有直接的影响。现在全国各地雨水成灾,我们来看看,这种天气会导致什么问题?
最近治疗了几个感冒咳嗽的,谈下我的体会。例如一病人受凉感冒了,直接使用风寒感冒颗粒,有效果,但不是特别明显,但是使用藿香正气水后,那效果真是立竿见影。藿香正气水是去除人体寒湿的,而风寒感冒颗粒是驱除人体外寒的。所以现阶段对疾病的处理一定要注意湿气的问题。
我们一说起湿气,大家最近几年通过各种渠道,对这个概念应该是很熟悉了,不熟悉都没办法,现在全民都知道红豆薏米汤去湿气。
但是中医真的这么简单么?不可能。否则为什么大家生病了,找不到中医,即使找到了,治好的概率也不大。
其实中医里面水湿痰饮才是完备的概念,纯粹大谈特谈湿气,是没有特别大的意义,今天主要谈一谈这几个的区别。
首先我们可以认为这四个东东“本是同根生”,水湿痰饮主要是指机体水液代谢障碍,都是人体水液代谢失常的产物。
但无论从性状、致病特点、临床表现与治疗,这都是有很大区别的。一般认为,湿聚为水,水停成饮,饮凝成痰。
1 形质的区别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清澈澄明者为水,而湿乃是水气弥散于人体组织中的一种状态,其形质不如痰、饮、水明显。
2 停留部位的区别
湿多呈弥散状态布散全身,易困阻脾土,一般无明显的异形异物;
水多溢于肌表,以头面、四肢或全身水肿为特点;
痰则外而皮肉筋骨,内而脏腑,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
饮多停留于肠胃、胸胁、胸膈、肌肤等脏腑组织的间隙或疏松部位,因其停留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各异,故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等不同病名。
3 痰又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之别。
有形之痰,系指视之可见,闻之有声,触之可及,有形质的痰液而言,如咳出可见之痰液,喉间可闻之痰鸣,体表可触之瘰疬、痰核等。
无形之痰,系指停滞在脏腑经络等组织中,直接视之不可见,但却有征可察,如梅核气、眩晕、癫狂、呕吐、肿块、腻苔等,临床上主要通过分析其所表现的症状和体征,运用辨证求因的方法加以确定。无形之痰饮的概念,拓展了痰饮作为继发性病因的致病范围,进一步丰富了痰饮学说的内容。
但是水湿痰饮皆为阴邪,异名而同类,既有区别又有着密切的关系,相互间或同时并存,或相互转化。因此许多情况下难以截然分开,故在临床上“水湿”、“水饮”、“痰湿”、“痰饮”等常相提并论。
小儿因特殊的生理、照顾不周等原因,导致小儿许多病症与湿邪密切相关。《毕可恩儿科经验辑要》中谈到:“小儿常见厚腻苔,湿邪痰浊和乳食内停是形成厚腻苔的主要病因。若腹部软而不满硬,且厚腻苔布满舌面者,知是湿邪痰浊…若腹部胀满,且舌中心布满厚腻苔着,知是乳食内停…”
大家先看看湿邪痰浊和乳食内停典型厚腻舌苔,我们后面进一步来谈这两者的差别。
湿邪痰浊和乳食内停典型厚腻舌苔的差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