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9
中国传统文化解读出现的失误,历来都是最令人头疼的。我们老祖宗给后人留下的多少瑰宝都葬送在这一个失误的陷阱中,而被永久埋没。之前给大家讲过《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这个故事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医治未病伟大思想的殒灭。
今天要讨论的这个话题是“医不三世不服其药”,这又是一个让现在人远离中医的一大致命因素。很多自认为老到的朋友经常会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先不说他这种保守态度的正确与否,就是这句话的解读本身就出了问题。医不三世是哪三世?不是祖孙三代的逻辑,而是指《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玄女脉诀》这三世之说,亦或者后来有另外的关于《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这三世医学的说法,反正不管是哪一种说法,都不是指三代家传的意思。
昨天有个朋友和我聊到了这个话题,他说,“老刘同志,你说按照医不三世不服其药的逻辑,现在还能找到可以放心诊病吃药的中医大夫吗?”
“这些个老话年代久远,咱们不该再断章取义、以讹传讹了。”我耐心的给他讲了上面的逻辑,以正视听。可是大家猜猜他说什么?
“这点典故还用问你老刘吗?我早就知道。我问你的是这三世的医书还有人能解读明白吗?解读不了这三世的医学圭皋,如何放心让他诊病抓药呢?”
我不禁为之愕然!
我仔细看了看这位朋友,发现他确实不是“求难”大和尚,可为什么也这么“刁钻可恨”?不过,他问的也没错呀,现在又有几个中医大夫真正读懂过这三世的医书呢?如果都没有读懂过这三世的医学经典,被这厮抓住话把可怎么解决呢?
我赶紧给这位泡茶,让他冷静地坐下,这时候我武术的功底真正发挥了作用,因为我可以不慌不忙,举止有度,而不至于手忙脚乱。可是也不能只给对方泡茶,不做解释啊,这个台阶怎么下呀?在这个时候突然又想到了“求难”,如果这个和尚在这里,或许能帮我挡一阵儿,可是……
“这位仁兄,此茶味道如何?”我开始发问。
“你这里的茶都不会很差,这还用说?”
“不可主观,要客观,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我可不是为了听奉承的话。”其实“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的说法我还是认可的。
“这茶真的不错,淡雅清纯,不饰俗媚,确实是上品。”

“仁兄可知这茶的来历吗?”
“愿闻其详!”
“我一个很好的朋友的父亲做的,据说没上过学,也不识字,可是这制茶的功夫,你也领教了,据说在当地是很少有人能望其项背的。”
“老刘,你也别拐弯抹角,你的话就是说不读三世医书,照样可以有过人的医术?”
“《素问》中有一篇三部九侯论,并且当中提到说,只要掌握了三部九侯,整本的《灵枢》都可以不用看了,说的就是一种实践的诊治医学技术超越了医书的价值。”
这位仁兄又开始喝茶了。
真不容易,我也可以喝口茶了。
“老刘,你的意思是说,我们陷入了文化的思维陷阱,过度重视了理论,也就是所谓的文人逻辑,反而会使真正的医术蒙尘?”
“医学也好,文化也罢,不都是拿来致用的吗?为什么要皓首穷经?为什么要著书立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啊!”
“可是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持,实践的延续和提高怎么得以实现呢?”
“这位仁兄,你又问到了问题的关键,理论本来和实践就是可合可分的,一个大夫或许会能文能武,可是大多数民间中医是不具备这样的条件的,实践没有问题,可是理论呢,就不见得会有多少。就像一个车间里,技术员只有一个,而工人却有若干,医者也是如此,如果非要求文武兼备,那么真就成了医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
“多少明白一点你的意思了。你是说做的只管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有文字工作能力的医生再去综合整理具体分析,这样统筹才是合理的。”
“这就是中医的现状,也就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民间中医,本来就没有什么文化,也不是什么家传,可就是由于自己有一技之长,而能有其生存发展的空间的原因所在。其实从古到今,都是这样发展过来的,只是我们犯了好大喜功、求大求全的毛病才会有了错误的说法,并且有了错误的解读。这种不以致用为前提的治学观点,也直接导致了很多人对中医学习望而却步,为什么?因为中医博大精深!”
“听君之语,豁然开朗。就是说即使掌握一个小偏方,只要能切实解决问题,也是值得认真对待的,也是中医所认可的,而且中医的学习发展道路上,并无什么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是真正解决老百姓的健康问题,就是好中医!”
“求难和尚,你在哪里?体谅你的苦衷了,谢谢!”我双手合十。朋友愣愣地看着我,问道:“求难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