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路人人都会,但慢慢悠悠地散步和小步子走路很难达到健身效果,现在很多社区老人的健走方式不正确。”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北京市科学健身专家讲师团秘书长赵之心一边讲解人们在健走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一边模仿一些社区老年人常见的健走步态,台下观众看后不由点头称是。这是日前在“走动中国 首届家庭健走员培训计划暨骨健康全民健身公益行新闻发布会”上的一幕。该发布会由健康时报社、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北京雪中金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在京共同举办。
赵之心强调,健走的目的是促进身心健康,是一项讲究“姿势”、“速度”和“时间”的运动。健走方法易于掌握,不易受到运动伤害,也不受年龄、时间和场地的限制,不同年龄的人可根据自己的时间随时随地进行。但是,健走看似简单易行,但也有很多要求,不仅在速度上要比平时走路快,迈出的步伐和手臂抬高的幅度也要比平常走路时多10公分以上,这样才能有锻炼效果。
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会长殷大奎表示,健走作为最适合中老年人的行走方式,可以提高肢体的平衡性能、锻炼骨骼强度;还能提高热量消耗,实现营养摄入和消耗的平衡;加快人体新陈代谢,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炎等慢性病发生。
记者了解到,此次启动的“家庭健走员培训计划”将通过“全民健康行走1235计划”(即构建一个健康行走机构平台、在全国200个城市发起,通过3年有效执行时间,培训家庭健走成员500万名),全力倡导人们少坐车、多行走的健康生活方式,达到“让行走成为一种健康习惯”的目的。
多方联手助推营养健康知识正确传播
本报讯 5月20日,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指导,环球时报社、生命时报社主办,搜狐健康协办,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支持的“第三届中国营养传播大会暨2015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
出席启动仪式的专家、学者和媒体代表对目前我国的营养健康传播各抒己见。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主任李长宁建议媒体、营养学家和公众联手传播正确的营养知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马冠生分享了2015年《营养谣言调查》结果,提醒公众对营养谣言加强识别能力;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涂光晋教授说,在新媒体时代,信息发布的便捷使健康教育的“知信行”模式遇到极大挑战,面对各种健康养生或营养谣言,公众一定要多一分思考,不可偏听偏信。与会嘉宾还就如何促进公众营养素质的提高进行了座谈。
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2015年,“安利纽崔莱营养中国行”活动将围绕北京、上海、广州3个核心城市展开,将通过营养专家与媒体、公众互动,结合新媒体线上传播优势,推动营养健康知识的传播。
握力可预测心脏病或卒中风险

发表在最近出版的医学期刊《柳叶刀》上的一项研究称,手的握力足以反映人体的健康状况,检测手握力也许会成为预测心脏病或卒中风险的一种简便易行且廉价的方法。
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的研究人员以17国近14万名年龄介于35~70岁的患者为监测对象,在长达4年的时间里,密切留意他们的健康状况。在例行检查中,患者会按照指示,用手紧握一个握力测量仪,来测量手的力量。研究显示,握力每下降5公斤,因任何病因而死亡的风险就会增加16%,其心脏病发作和卒中的风险则分别增加了7%和9%。不过,手握力与糖尿病、呼吸道疾病、跌伤和骨折则没有关联。
研究还发现,手握力比心脏收缩血压更能强烈地预测早死,甚至把年龄、是否吸烟和饮酒、教育水平和就业状况等常规风险因素都考虑在内,其研究结果仍然成立。
延伸阅读:中国家庭发展报告 中壮年锻炼时间少郑州医保卡家庭共享 还能买保健品卫计委 失独家庭就养老等问题面临特殊困难基卫科技推出家庭医生O2O连锁服务如新捐1亿支持贫困家庭先心病救助贵州食物中毒超六成发生在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