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名三叶草核盘菌腐烂病症状在秋季表现为地上部的叶片、叶柄和茎上出现褐色病斑,很快软腐。次年春天,三叶草萌发时表现出该病的典型症状。病株生长缓慢,叶片卷曲,色淡并带有淡紫色。茎基、根颈及根部变褐、腐烂,潮湿条件病株很快死亡,病部出现白色絮状霉层。当土温升高、湿度减少时,病组织表皮脱落或表现为干腐,其上霉层变致密,并逐渐形成白色团块,后转为黑色粒状物,即菌核。病原菌是三叶草核盘菌(Sclerotinia trifoliorum Erikss.)。菌核可形成于病组织表面或内部,表层为黑色拟薄壁组织,内部由白色疏丝组织构成,直径约3-15毫米,多分布于土表至地下,7厘米深的地下器官或土壤中,也可深达20厘米。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黄褐色至棕褐色,具柄,呈漏斗状,顶部初闭合,成熟后展开呈碟状或浅杯状,盘上由子囊或侧丝紧密排列构成子实层。子囊圆筒状,160-185微米×12-15微米,内部8个子囊孢子排成一列或二列。子囊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大小为14-18微米×6-9微米。寄主范围寄主范围较广,可侵染红三叶、白三叶(T.dubium)、杂三叶、绛三叶、亚历山大三叶、平卧三叶(T.procumbens)、间三叶及苜蓿属、红豆草、百脉根、蚕豆、豌豆、箭舌豌豆、黄芪、柔毛野豌豆等豆科植物。此外还侵染藜、苦苣菜、蒲公英、车前、龙胆、老颧草、田蓟、荠菜、菥萤、千里光、月见草等许多其他科的植物。此菌的寄主专化性不显著,但据帕特(Partt)等(1992),由美国的T.dubium上分离得的病原菌则表现出明显的寄主专化性。病害图片发生规律病原菌的侵染循环开始于秋季或初冬,此时存在于土壤中或病株残体上的菌核萌发出子囊盘,成熟的子囊盘强力弹射出子囊孢子。一个子囊盘可形成10万个以上的子囊孢子。子囊孢子的放射可持续数周时间,射程约4-10厘米。孢子随风传播,至寄主的叶片或叶柄进行侵染。由气孔侵入,也可直接侵入寄主。菌丝在寄主体的细胞内或细胞间蔓延,并分泌毒素和酶,杀死寄主组织并使之分解,造成病株软腐或萎蔫。冬季,病原菌以休眠菌丝体在寄主上越冬,也可以菌核越冬。雪层厚时,寄主体内的菌丝仍可活跃生长,使病害继续发展和蔓延。次年春季被害植株的病组织上便产生大量菌核,越夏。到秋季,菌核萌发,又开始下一个侵染循环。菌核萌发前,需要休眠至少4周。菌核还往往混于种子中传播。病害侵染也可发生于地下,由菌核直接萌发出的菌丝进行侵染(弗兰德逊Frandson,1946)。此病在凉爽潮湿气候条件下发生,流行。适宜病害发展的温度范围为13-18℃,夏季气温升至25-27℃以上,病情停止发展。菌核萌发适温为16℃。土壤PH5.5时最适于此菌生长,但病菌对土壤酸碱度的适应范围很广。砂壤土有利于此病的发生。尿素可抑制菌核的形成 。分布与危害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毁灭性病害。美国、英国、丹麦、挪威、瑞典、波兰和前苏联等都有认为它是红三叶减产和草地提前退化的主要原因。它往往使红三叶植株死亡50-80%,造成大块秃斑。印度、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捷克也报道此病是当地三叶草生产中的重要问题。我国江苏、贵州、甘肃等省区发现有分布,台湾省也有记载。防治方法1.选育和应用抗病品种 对当地适应性强的类型或抗寒品种较为抗病。一般4倍体的三叶草品种比二倍体品种抗病性强。2.管理措施 增施磷钾肥,可增加寄主抗性;秋季刈割后耙地或放牧,使菌核埋入土表5厘米以下,可抑制其萌发产生子囊盘,重病草地应深犁,并在4-7年内不种植主要寄主植物。3.药剂防治 科研地和收种草地可选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如用五氯硝基苯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5千克/公顷施于土壤中),或在发病初期先用多菌灵、乙烯菌核利、菌核净等进行田间喷雾防治。以上就是网友分享的关于"三叶草核盘菌腐烂病"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爱华网的支持!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