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的烦恼
冬冬是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今年3岁了,是全家人的宝贝,可是父母有一个心结总是不能化解:冬冬什么都好,就是不肯好好吃饭!每到吃饭的时候,小家伙就开始让人发愁,不肯老老实实地坐在饭桌前,好不容易坐好了,给他什么吃的都摇头,也有爱吃的,象征性地吃几口,然后就拿着筷子、勺子在那里搬运饭菜,就是不往嘴里放。急的家长没办法,哄也不是,骂也不是。爷爷奶奶看孩子不吃,生怕孩子饿着,于是经常性的一幕出现了,冬冬在前面玩儿,老人在后面追着喂。唉,吃顿饭比什么都累!
像冬冬这样的情况其实很常见,经常可以听到妈妈们说,自家的孩子虽然也跟着大人吃饭,但是总感觉缺乏热情,蜻蜓点水一般,吃一点点就说饱了,可口的、好吃的还能勉强多吃几口。可是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吃饭吧唧吧唧香着呢!孩子的吃饭问题对于妈妈来说实在是个大问题,想尽办法把饭菜做得色香味俱全了,可孩子还是对满桌的菜肴不感兴趣。这样子下去,瘦骨伶仃的不说,智力也会打折啊!
没错,妈妈的担心是对的,孩子吃饭少、挑食,不但影响身体长高长壮,而且还会影响智力。
冬冬妈妈听说按摩可以让宝宝变得爱吃饭,于是就带冬冬去做了按摩。没想到才按摩了几次,冬冬就像变了一个人,吃饭的时候抢着吃,一到吃饭点就嚷嚷着饿,这可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情形啊!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大夫是怎么教冬冬妈妈给冬冬按摩的吧!
像冬冬这样不爱吃饭的孩子很多,但是虽然表现都是不爱吃饭,原因却并不相同。因此,我们首先要看看孩子为什么不爱吃?找找原因,对症下药。饥不择食、狼吞虎咽、饿虎扑食……这些词汇无不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吃饭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填饱肚子解决饥饿。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些挑食、厌食的孩子是缺少饥饿感的。我们知道,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如果脾胃受纳运化功能失调,则化生的气血精微就少,就会导致小儿体质虚弱,影响正常发育,抵抗力减弱并易感染疾病。如果长期偏食挑食,则可引起脾胃失和,轻者可致体内缺乏某种元素,重者可导致消化功能失调,无以化生气血,最终出现营养不良。可以说,初期的不爱吃饭会逐步发展为厌食、疳积、营养不良!那样的话,对孩子的成长非常不利,甚至将会贻误孩子一生。

审病求因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没有饥饿感呢?小孩子不知道冷暖,不会主动增添衣服很正常,难
道孩子不知道饥饱也是正常的?答案当然不是。现在的孩子多半都是家里的小皇帝,家长生
怕孩子饿着,一会儿给点饼干,一会儿给点果冻,一会儿给点薯片,一会儿……殊不知,孩
子的脾胃是很娇嫩的,这么吃的结果就是开饭的时候,孩子就没了胃口,也没了兴趣。
所以,要让孩子有食欲,首先就要控制孩子的零食以及甜食的摄入量。孩子都好动,总也
闲不住,孩子活动之后,消耗了很多能量,自然需要新的能量补充,吃饭的时候才能出现我们希望看到的情景。
厌食是指小儿较长时期食欲不振,甚则拒食的一种常见病
证,以1~6岁小儿多见。如果厌食持续时间较长,就会影响小儿身
高、体重的正常增长,称为厌食症。
小儿喂养的原则是“乳贵有时,食贵有节”。饮食没有规律、没有节制可导致脾胃受伤,受纳运化功能减弱,出现食欲不振或厌恶乳食之症。这样的情况,老百姓一般称为“吃顶”了。现在很多孩子都偏于肉食,看见饭桌上好吃的肉就吃起来没完,一下子就吃顶了,以后就会经常出现不思饮食的状况了。可是,很多情况下,即使你对孩子采取了限制零食的办法,可是那个小小人还是对饭菜提不起兴趣,这是怎么回事儿呢?其实,这跟小孩子的生理特点——脾常不足有关。
话说疳积
疳积,民间俗称奶痨,是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所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疾患,与现代医学所称的营养不良症相类似。本病多发于3岁左右的小儿,起病缓慢,病程愈长,病情愈重,严重影响小儿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小儿生理特点是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主要是指小儿时期机体各器官形态发育和生理功能都是不成熟和不完善的,五脏六腑的形和气都相对不足。
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对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的需求比成人多,而小儿脾胃功能尚未健全,消化与吸收功能差,饮食不知自节,很容易为饮食所伤,因此中医说小儿脾常不足。
《幼科发挥》中有:“太饱伤胃,太饥伤脾”的阐述。由于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
尚未健全,如喂养不当、过饱过饥、饮食没有节制则极易损及脾胃。这也就不难理解,为
什么即使限制了孩子的零食,孩子仍然食欲不佳了。因此,过多地食用零食,不单单是增
加了孩子的饱腹感,减少了孩子正餐的食欲,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孩子的脾胃功能,后果比
不爱吃饭的表象要严重得多。疳积为疳症和积滞的合称,二者是同一病症的两种不同病理
阶段,积滞轻,疳症重。疳有两种含义,一为“疳者甘也”,谓其病由于吃甘甜油腻的食物过多所致,二为“疳者干也”,是泛指全身消瘦、肌肤干枯、气血津液不足的临床征象。疳症多是积滞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古人说“无积不成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