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知名教育人、上海嘉定实验小学特级校长花洁,奉命调入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担任副院长。作为《新校长》杂志封面人物,记者在七月的一次回访中,意外听来了花校长不同于他人的“成长小故事”,整理以飨教育同行。
从她的故事里,您可以获得特别有价值的成长视野:教育人,该以什么状态面对职业生涯里无所不在的工具、方法和资源?
我母亲是人民教师,可能是受她的影响,我从小的愿望就是长大了当老师。
小时候父母上班忙,经常留我一个人在家里,我最大的娱乐就是把青霉素药瓶当道具,把家里的瓶瓶罐罐全部摆到书桌上,扮演老师给它们讲课。以瓶瓶罐罐为道具,这一讲就讲出了缘分,长大后我果真就念了师范,毕业后进入学校,如愿成为一名教师。
那年我十九岁,一副细胳膊细腿儿的样子,领导同事都觉得我特别娇弱。
我自己倒觉得不是这样,个子小但能量是可以很大的。我记得当时外面来了一些领导,要看我们学校的班会课,校长就把我叫去办公室,说花洁你是最年轻的,学校决定把这任务放到你的班上去,去准备吧!
那会儿上海电视台在放花仙子的动画片,小朋友们都特别喜欢,于是我就借助花仙子的影响力,设计了一个“六花”道具,策划的班会主题是“争做六花好儿童”。效果非常的好,我们学区主任就从那堂班会发掘了我,让我做大队辅导员。
大队辅导员也要出点新意,我是上海学校第一个设计“大队职能部”的人。当时我成立了宣传部和组织部,每个部门下面设置了宣传干事、组织干事。
从那以后就形成一个机制,我们大队六一搞活动我都不用管的,直接分给两个部门,两个部门拿方案,哪个方案好哪个上。当时我们学校的学生活动远近闻名,校长从来不用操心,他们只负责在儿童节的时候坐在下面欣赏、赞叹“哟~这么好哇!”我们学校参加队列歌曲比赛从来都是第一名!
你知道吗,我还一直带学校的鼓号队,带到我怀孕九个多月的时候还在准备比赛,最后我们拿了学区鼓号队比赛的第一名!
后来,这么爱动脑子的我就开始“一年一变化”:做团总支书记,做党支部书记,做校长,一干就这么多年。
创建学习支架,教给孩子方法
我是语文学科,但我和其他语文老师的教学方式不一样。比如在考试卷子的使用上,他们原来是一套考卷一套考卷做,然后一套考卷一套考卷给学生讲;我习惯将整套的考卷打散重新归类,组织成一个个专题来讲。比如我今天讲修改病句,我就把十六套考卷里所有修改病句的题目放在一块来讲,把教学目标高度聚焦在一个点。
我还习惯把语文的学习方法转换成“数学口诀”,经常给学生公式化的东西。比如,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我就会编成这样一个数学公式:“起因一句话,经过一句话,结果一句话,用上适当的连词”就好了。那么我的学生在写全文主要内容的时候就有办法去做了。
我在班里上课已经和学生们达成了一种默契,当我说到“方法”的时候,每个学生都会把我的话记录在专门的“方法本”上。那会儿,你打开我们班学生的铅笔盒,都会发现里面贴着一个写作的流程,所以其他老师在我们班监考,我只请他们帮我说一句话:“打开铅笔盒,先看写作流程再开始写作文。”我们班孩子的作文成绩就一直特别好!
当时我就观察到一个现象,我发现我们班很多善于写作的孩子,他考试的时候分数反而没有其他孩子高,主要原因是其他孩子背了一篇现成的作文,而他们都是当场写的。
那个时代我们还是要讲分数的,我当时就在想,这是考试啊,我的学生又不是作家,作家还要闭门造车,几易其稿呢!对吧?你又不是作家,你为什么要当堂写呢?
所以我就教孩子们,当你们看到作文题目的时候,你就要想,我可以用原来的哪篇作文?然后再想,根据这次的作文要求,我要怎么改?
对于一些真的是写不出几句话的学生,我也有办法,我就跟他们说,你先写三个句子,然后自问自答,比如在什么时候啊?天气怎么样呀?他会怎么想啊?他还会说什么呢?你就自己问,问了再把你的回答写进去!慢慢地,学生就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了。
我带一年级语文的时候,我们校长来听我的识字课,听完就跟我说:花洁今天中午要吃点好的犒劳下自己,课上得真好!什么情况?
因为校长发现我们班每个人都会说,我是这样来认字的:
第一步“拼一拼读准字音”;
第二步“比划字型认清结构”;
第三步“连成词语想想意思”;
每个人都会说,都能熟练操作。因为我利用晚托班的时间,让每个人到我跟前来,随便找个字就来说。我从来不会让学生去默写,然后全班订正什么的。我就让同桌两个,你们觉得都记住了,就上来,我随便抽三个字,如果你俩都过了,那就回家。如果三个字里面有任何一个人错了一个字,那就下去再复习。所以我们班里的学生特别会学习,语文成绩一直是年级里最好的。
我们校长问我怎么会想到这些,我当时也没有意识到太多,不知道怎么回答。其实我还是看了很多书,然后结合自己的想法,总结出来这些教学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
我就觉得当你要孩子学习的时候,你要把学法教给孩子,方法累积就好比春水涨潮,能让搁浅的大船自由航行。所以我工作第二年,我们领导就让我去做教研组长,带一个新的年级,一个青年教师开始带领全校的老教师们一起做教研。
师生对话,前提是共享同等丰富的资源
后来我当了校长,常常听学校老师上课,我就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孩子没有和你在课堂上一起讨论,孩子之间也没有讨论,大家难以达成共识呢?我觉得是因为资源永远掌握在你老师的手里面,我们老师并没有把同等的资源给学生。而且小组合作没有很好的分工,小组合作的任务要求不明确。
我认为,只有当学生与老师有了同等匹配的资源,讨论才有前提条件,对话才会有基础。这时候如果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任务,就一定会出现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
那一年哈利波特风靡校园,于是我又开始“借力”了。借哈利波特对小孩子的吸引力,我和学校老师设计了一堂五年级的课,议题是“看一部电影和世界经济的关系”。
前一个老师是讲影片本身,影片的音乐啊、服饰啊、人物啊;我在他基础上,和学生一起讨论一部电影和世界经济的关系。
因为大家都知道哈利波特的衍生产品是票房收入的八倍还多,“一部电影可以促进经济,然后经济倒过来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我怎么才能给小学五年级学生讲清楚这样一种辩证关系呢?
准备那堂课的时候,我们大家一起搜索资料,然后大家所有的资源都师生共享。
我在课前给他们提了两个要求:
第一,你要熟悉其中的一部分内容,因为是你要讲给大家听的;
第二,你还要关注其他一到两个内容,因为那是你要参与大家的讨论从而引发共鸣的。
我还跟我的学生讲,我们利用网络可以便捷地查找资料,但要注意,我们应该在查找资料的基础上提炼自己的观点,然后用清晰的语言把自己的观点传递给别人,获得认同,形成共识,这才是利用网络搜集资讯来学习的目的。
上课那天,我特意去买了一件哈利波特的T恤衫(这也是我的教具之一),穿着它跟孩子们热烈讨论。我问大家,我们今天讨论一部电影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你可以从哪个角度去谈?然后大家就集体讨论确定了三四个角度,接着每个组就围绕这三四个角度去探究,探究好了以后进行小组汇报。
每个环节我都用表格做支架,引导学生思考和行动的路径。那堂课所有的老师和学生都很尽兴,可能正是因为长久以来,我都不断地给学生注入鲜活的资源,大家在课堂上思维灵动,逻辑清晰,想法不断,可以说是特别成功的,后来这堂课还被送到教育部去了,是作为我们上海典型的拓展型课例送过去的。
领导者要形成系统的思维方式,主动建立广泛的联接
我的老朋友李斌老师说我很擅长用工具、用资源,善于给学生教方法、教流程,说我是突破工具束缚的真正能自由思考、自由创作的一个人。我很喜欢他打的这个比方:一个会骑自行车的人,当他经常骑、天天骑,他就驾驭了自行车,自行车完全不会影响他,只会给他速度,只会给他自由,所以只有大量地、迅速地、立即地把方法工具掌握之后,才能变成一个自由的人。谢谢他帮助我做了这个提炼,现在想来,的确是这个道理。
我觉得我这几年最大的改变,还是思维上的改变。
我现在做事情其实是一个系统思维,我一直在想,它是什么结构?它有哪些要素?那么我这个时候需要什么工具,需要什么资源?了解我的朋友都晓得,我其实不太喜欢出去做报告的,但是去年一年我大概出去十几次,一些重要的场合我都会出去做交流。因为我知道我2016年就要到进修学院来工作了,这个工作要求大家对我要有一个新的更高层面的认知,形成主动联接的愿望,才能整合各种资源,帮我把工作做得更好。
现在我每天早晨6点起床,阅读3篇文章启迪思考。白天上班时间就忙于参加各种会议,统筹处理一些事务,脑袋里总是同时打开着好多个“窗口”。
下午4点半以后才是我真正静心专注工作的时间。晚上6点半左右回到家,匆匆吃几口饭,便在网上和老师们、孩子们分享沟通,和教育同仁、合作伙伴们交流探讨,积极寻找有效的资源和优质的平台。
这个时候的我是“无我”状态的,我思考的是:当我站在更高平台的时候,我应该以一个怎样的姿态站上去?“花洁院长”这个角色,需来让更多的人认识我,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花洁在信息化领域当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这样,我才可以引领一个区的信息化发展,才可以更好地为老师们做服务!
记者补充
花洁在自己工作过的每个单位、每个岗位都全力以赴,努力做到她的最高标准。过去十年,她在上海嘉定实小围绕“技术常态化运用”和“营造信息化学校氛围”做出各种尝试,从电子白板到魔灯平台,从BYOD到“创E-family”,从“一对一”数字化课堂到班级联通教学,从构建知识图谱、教学流程再造到互联探究课程……嘉定实小的“数智化校园”之路虽然步步艰辛,但却满是精彩,她将可以使用的工具、方法和资源,用到淋漓尽致!
她笑着说朋友们都已经习惯了她“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笑罢她也认真地对我们说:“其实不管换到哪个跑道,我始终保持着‘速度与激情’,速度与激情就是一种专注与坚持的精神!” 花洁的语言充满了审美意味,总能激发对话者的自觉思考。专注,不就是驻守在群山后的繁星,坚持,不就是生命征途上不懈的旅人麽?
上海市特级校长、上海市督学、中小学校长国家级培训专家、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评审专家,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小学协作会副理事长……她说她现在专注的事情是创造“适合孩子快乐学习的数字生活”。这是创新,也是理想,是打破我们的教学迷思,是重构学生的学习方式,是重建教师的职业自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