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保利香港春拍中,一套佚名《兵技指掌图》以94.4万港元成交,这一估价高出拍前估价60万至80万港元的区间。此图所表现内容颇值玩味。
《兵技指掌图》
设色纸本 册页
30×29 cm×28
题识:畿辅玺地,尤无日不以武备为竞竞,时与诸营将备讨论兵技,知其训习有素,于是复举向日在楚,教练马步,枪、箭、刀、矛、藤牌之法,相为讲授,并因地制宜,添设连环铜炮,及连弩二器,选兵教肆,军容益形整肃,特恐诸将备指授之际,口讲指画稍有参差,久之或寝失其法,爰复绘图十二详为之说,俾各营兵士按图练习,了如指掌,自可相观而善,日异月新,何患不成劲旅也,既成,因名曰兵技指掌而为之序。道光二十三年岁次癸卯(1843年)孟春中澣,督直使者长白讷尔经额识。
《兵技指掌图》以兵谱形式清晰扼要地介绍了清军演习的要目,这些要目包括14类:1.步箭练法;2.马箭练法;3.马箭马上练法;4.马枪练法;5.马枪马上练法;6.马上长矛练法;7.弩弓练法;8.藤牌练法;9.长矛练法;10.单刀练法;11.鸟枪练法;12.抬枪练法;13.一三十斤小铜炮;14.一五百斤大炮。
步箭练法
弩弓练法
马枪马上练法
左:一五百斤大炮 右:一三十斤小铜炮
马箭练法
鸟枪练法
藤牌练法
马枪练法
马上长矛练法
单刀练法
抬枪练法
马箭马上练法

长矛练法
此《兵技指掌图》分绘着衣与人体示意图的军士,注明文字,讲解武器使用及训练法,以图解教材方式供练兵教官习学演练。
按照提识所载,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即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后三年,直隶绿营兵训练领导总督——讷尔经额命作《兵技指掌图》,欲效仿戚继光剿倭寇之练兵法,“转羸弱为精强,增懦夫以壮气”,以此兵谱训练直隶绿营军士。
《清实录·道光朝实录》载,
“癸卯,直隶总督讷尔经额奏,校阅省标营伍情形,得旨答‘当精益求精,不可因有长进,稍形疏懈’”
此即是讷尔经额统帅的绿营兵,在《兵技指掌图》训教下大为长进,经由道光帝检阅赞扬后的表心呈奏。
清代绿营兵,产生于顺治年间,以绿旗为营标,故称绿营兵。因八旗兵以骑为主,不利于在江南活动,故绿营兵逐渐替代八旗兵而成为清军正规军的主力。绿营兵由汉人充役,其兵种以步兵为主,也有部分骑兵和水军。
绿营兵驻扎京师及全国各省11个军区。自乾隆十一年起规定,分年分省列绿营军士于京师教场,兵技训练检阅,考核各总督及统兵大臣对所管辖绿营兵的训练,以其定夺其政绩,如讷尔经额题序曰:“将不训士与无兵同,兵不练技与徒手同。”
今所存清代操练绿营武艺的图谱甚少,讷尔经额命绘此作,使用颜料极其讲究,兵器仍俱强烈的金属光泽。尤以“藤牌练法”一图精彩,虎衣藤牌军作为满清创业之初攻城略地的王牌军。直隶绿营兵技大增,道光皇帝亲自过目此幅册页,钤“道光御览之宝”,足见道光一朝因外患原因,对军队训练的重视。
然而,历史演进到了这一步,大清军队的光鲜恐怕也只能停留在这样的纸面上,供龙颜一悦。
资料显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清廷始定各省绿营兵丁鸟枪照健锐、火器二营演练连环法。这是清朝在建立绿营120多年后,才以八旗的鸟枪训练方法来训练绿营兵。而兵丁所用长矛、藤牌、短刀、扁刀等兵器操练法都因地制宜,随时操练。“阵式”训练是陆师训练的主要内容。在检阅完毕之后,会依据骑射技能,分别赏罚。但是,到乾隆中期以后,由于少有征战,训练随之松懈,务虚不实。此种阵式训练,渐渐只存形式,脱离实际。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平定台湾林爽文反清举事时的清军
绿营的最高武官为提督,最高战术单位为镇,基本编制单位为营。绿营兵驻防全国各地,遇有战事则从各镇中临时抽调成军。绿营的将官由兵部直接管理,将官不能直接统兵,只到战时临时拨给部队,而统兵之将多由文官担任,文臣不知兵,以文制武。绿营兵制虽然很好地防止了武将专权,但由于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遇到战时临时抽调成军,上下不相习,号令不一,各自为战,败不相救,最终导致后来在外战中兵败如山倒的惨状。
张集馨为清朝道光九年进士,最高职务为代理巡抚,曾著《道咸宦海见闻录》。此书记载了他为官30年官场上的所见所闻,其中对清军的腐败现象做了深刻的揭露。
他说,自己在任陕西代理巡抚时,从陕西长武到潼关500多公里,有营而无兵,甚至看城门的还要现雇保安,每天要支付100文钱。在榆林,绿营之中,士兵穿得像个乞丐,为了换酒喝,竟然将军械卖了。绿营一标有3000余兵,却只剩下十分之一,其他都做生意去了。
他又说,福建那里,乡里强凌弱、众暴寡的现象严重,老百姓为了免于坏人祸害,就去当兵。因为只要在绿营中当了兵,就可以在家里挂一盏营灯,这样坏人就不敢滋扰了。如果坏人再来滋扰,按规定,欺负普通百姓,官府可以不管,但是如果欺负绿营兵家属,官府一定要管。可是,想当兵的人多,必须要先贿赂军官,或者拿十几两、几十两银子才行。军官通常要看想当兵人家里的富裕程度来定要的银子多与少。
但当兵也得看身体素质,于是,那些不能胜任当兵的人取得了兵役后,又雇穷人入营代替他们办差。一时间,社会上有了专门替人到兵营里当差的群体,如同现在大桥下面等雇主的打短工者一样。
同治时期的左宗棠也以其亲身的军旅经历,描绘了晚清清军如何到了不堪用的程度——
很多学者注意到,在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时,英军与清军在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并没有后来那样巨大,清军的溃败是败在了落后的政治、军事体制上。此后,全球军事、军制以及武器变革进入到突飞猛进的阶段,这完全走向了《兵技指掌图》的反面。《兵技指掌图》的本意,是要士兵对于“兵技”了如指掌,但实际上,在绘制这张图时,大权拥有者与“兵技”二字早已渐行渐远了。
▲历史老照片中保留下来的清军射箭姿势,
如《兵技指掌图》中拷贝的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