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的地震带
李四光在我国地质力学上的研究成果显著,李四光在1966年邢台发生强震之后,认识到,地震给人民带来的危害,不及时家园破坏,居住地受损,生命得不到保障,更大的是精神上的打击。
李四光
李四光决定投入地震的研究工作,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李四光花了很大的心思在地震的研究和预测上,他认为地震虽然可怕,它将地表撕裂,房屋损毁,还会带来一系列连锁灾难,但是地震并非是不可预见的。
因为地震是一种地质现象,既然是地质现象,就必定会有规律可循,通过对对构造应力场的研究、分析观测,他对渤海湾和唐山等地区会发生地震做出了大胆预测,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
李四光预测了我国有四大地震带,分别在东南部的台湾福建沿岸,华北的太行山沿线一代,京津唐整个地区,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和它的边境也就是四川、云南的西部,还有一个区域是在新疆,中国的西北部。
李四光认为,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首先就是华北地震区,这里汇聚了我国大量发达城市,人口居住十分密集,是我国经济政治的中心,然而这里却是我国地震发生第二频繁的地震带,仅次于青藏高原地震带,所以格外受到关注。
我国的首都位于这一区域,要是遇到地震而且没有一点防备的话,损失将不可估量,李四光的预测在唐山大地震中展现了真实性,让人们认识到地震这种自然灾害的关注,同时对其他地震带的安全设施的加强与巩固也开始采取行动。
李四光理论

李四光是我国地质力学理论的创立者,地质力学是我国科学家创立的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地质构造理论,作为创立者这是李四光一生心血的结晶。这一理论的研究为我国上升时期所需的能源提供了保证,为国家重大功臣的地质问题发挥了关键作用。
李四光理论
李四光的地质力学理论核心思想是构造体系,1926年他发表著作是李四光地质力学理论里程碑的标志,李四光吸收了当时国际上先进的地质学家思想,40年代初的时候,李四光将力学思想引入地质构造学,发表著作《地质力学之基础方法》正式提出地质力学这个名词。
当时中国国内的地质力学理论初具雏形,但还不够成熟,李四光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写成了《新华夏海之起源》的论文。1948年的时候李四光出席来了伦敦的国际地质年会时,宣读了这篇轰动世界的论文。造成了国外科学家很大的反响。
之后的论文中,李四光着重强调解决大陆问题,要立足于确是可靠的构造现象,就是对于构造体系的研究,构造体系这一概念的提出和运用是地质学的精华,也是最关键的部分。是李四光毕生研究中意义最深刻的,用途最广的贡献,这一思想在今天仍旧是帮助地质学家研究的重要工具。
对于地质力学的研究让李四光在挑战我国“贫油论”大帽子上成为先锋。他根据自己的研究加上多年的实地考察,发现中国东部有丰富的石油资源,而且是油田质量很好的油区。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的研究理论极大推动了中国石油勘探者的脚步,因为这一个理论我国的石油才被挖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