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第一部分:初中语文教材教法(30分) 一、选择题(12分)
1.为了疏通学生的思路而设计的搭台阶性质的问题,这种提问形式是【 】 A.启发式提问 B.疏导式提问 C.质疑式提问 D.探究式提问 2.从认识论的角度看,语文教学过程是一种【 】 A.信息传递的过程 B.人格构建的过程 C.特殊的认识过程 D.美感体验的过程
3.在一般了解所学内容后,展开充分的联想,由小到大,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学习方法称为【A.快速读书法 B.提纲挈领法 C.联想求异法 D.SQ3R学习法
4.教师以默读和朗读的方式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是【 】 A.阅读法 B.讲授法 C.议论法 D.练习法
5.对学生的语文水平进行整体测试评定的考试是【 】
A.随时测试 B.综合测试 C.阶段测试 D.选拔测试
6、新《课程标准》中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是【 】 A.教学 阅读 评价 B.根植于现实 面向世界 着眼未来
C.自主 合作 探究 D.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填空题(10分)
7、 和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8、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 和 。
9、 课程目标根据 、 、 三个维度设计。 10、相对于文学作品而言常用文章体裁指的是 、 、 。 三、简述题
11、请举例说明你在诗歌教学实践中如何贯彻“渗透审美教育”的原则。(8分)
第二部分:语文专业知识与技能(70分)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名句默写分(8分)
(1)江山代有才人出, 。(2)晴空一鹤排云上, 。 ⑶沧海月明珠有泪, 。 ⑷ ,病树前头万木春。
⑸ 唐代诗人王维的《 使至塞上》 ,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其中意境雄浑、视野开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是: , 。
⑹ 面对金融危机,我们积极应对,攻坚克难,表现出无所畏惧、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这可以用王安石《 登飞来峰》 中的诗句来形容: , 。 2.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镂.空(lòu) 迸.裂(bèng)游弋.(yì) B.猝.然(cù) 恣.情(zī) 归省.(xǐng) C.殉.职(xùn) 挑.衅(tiāo) 逾.越(yù) D.佛.像(fú)发酵.(jiào)馈.赠(kuì) 3.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不记其数 自出心裁 枯躁无味 B.呕心沥血 骇人听闻 忍俊不禁 C.无稽之谈 消声匿迹 挺而走险 D.麻木不仁 持迷不悟 按步就班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这位大学毕业生虽然工作经验欠缺,实践能力不足,但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下,他们决心自主创业,牛刀小试....
,开创一番新事业。 B.阳春三月的一天早晨,宜宾合江门广场迎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在广场上表演太极拳,引来无数行人侧目观看....
。 C.2009年5月9日,我国著名相声演员李文华老人溘然长逝,这让他的老搭档姜昆深感失之交臂....,沉侵在极度的悲痛之中。
D.林和靖“梅妻鹤子”,隐居杭州孤山,固然..很清高,但也要写出“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绝唱,才能成为名人。

5.下列各词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
A.这位曾经驰骋乒坛的名将已经回到了祖国,现就任于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从事运动医学的教学与研究,为国家的体育事业贡献他的力量。
B.参加研制神舟七号飞船的全体科技工作者,在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 ,在全国人民的热切关注中,经过不懈努力,神舟七号飞船终于成功发射。
C.西班牙将投资8.2亿欧元,在我省建立世界上最大并最具竞争力的硅金属工厂,其生产能力、技术手段和产品质量,均将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D.去年六月以来,成都市锦江区的廖先生和两位朋友多次去灾区送温暖,迄今为止,他们共走访了二十多个社区,近四百户家庭和三千多公里路程。
6.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并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2分)
理学家为什么崇古抑律? 古体与律体之辩跟诗歌史联系起来,就是古体的典范——汉魏晋诗与律体的典范——唐诗之辨。
①那么,为什么讲求声、对偶等形式技巧就是品格低呢?
②他们认为,诗歌的审美方面、形式技巧方面对于人的道德修养没有正面的价值。 ③以这种价值观去看诗歌的体载样式,古体诗就高于律诗。
④既然诗歌的审美方面没有价值,本来可以不讲,但是如果要进入到诗歌领域去谈诗的话,那么,形式方面人为的工巧因素越多,其价值就越低。
⑤抛开诗歌的内容不论,单从形式上看,近体诗要讲求声律、对偶等,这些讲求在理学家看来,是其
】
在品格上低于古体诗的重要原因。
二、阅读与理解(38分)
(一)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
江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
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
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7、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2分) 答:
8、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 答:
(二)阅读下面的古文,回答问题(10分),
南霁云①
威武不能屈
[唐]韩愈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②
也,贺兰嫉巡、远③
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疆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
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④
,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愈⑤
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⑥
。城陷,贼以刃胁降.
巡,巡不出,即牵头,将斩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⑦
!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注释】
①南霁云:魏州顿丘人,安禄山叛乱时,从军讨贼,后成为防守睢阳的张巡的部将。②贺兰:贺兰进明,贺兰是复姓。当时任河南节度使,拥重兵驻临淮。③远:许远,睢阳太守,安禄山攻睢阳时,与张巡共同守城。④浮图:佛塔。⑤愈:韩愈自称。⑥相语:告诉我。⑦南八:即南霁云。八,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 9、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名。(2分)
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10、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具食与乐,延.霁云坐(请 ) B虽.食,且不下咽(即使) C贼以刃胁降.巡(投降) D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罢了) 1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①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
意思: ②此矢所以志也。
意思: 12、本文通过三件事,刻画了南霁云顽强勇敢、忠诚爱国的英雄形象。这三件事依次是: 、箭射浮图、 。(分别用四字短评进行概括)(2分)
(三)阅读下面的现代文,回答问题(26分)
向一棵树鞠躬
那天早晨,我无意识地朝路边的砖垛上扫了一眼,一下子就看到了这棵树。我不由自主地站在那里,仰视着这棵不同寻常的树。
它长在一堆码起来的砖垛上。周围是林林总总的大树小树。砖垛有两米多高,我不知道它在那里堆了多少年,表层的砖被一层青苔覆盖着。砖们不规则地排列在一起,好像训练累了的老兵,歪歪斜斜地站在那里,勉强保持着一种队形。
它其实只有一米来高。稀稀疏疏的枝杈恣意地伸展着,形不成高大伟岸的姿态,却展示了固执顽强的生命。它站在高高的砖垛上作俯视状,鸟瞰着这个喧闹的世界。
它小心地经营着自己。它当然喜欢玉树临风般的躯体,哪怕是小家碧玉的亭亭玉立也可以呀!但命运却把它交付给一堆砖。当初,它选择了砖垛前面的那一片阳光地带,准备唱着歌儿向老榆树告别。可是就在瞬间,一阵微微的风,把它飘到砖垛上,它的命运因此而改变。它知道,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它只能压抑着蓬勃向上的内驱力,让饱满的激情化作一段朴实——它长成了灌木丛。
为了生存,它只得打自己的主意。
让主干变粗变矮,让枝叶变小变多,尽量节衣缩食,减少消耗。尽可能挽留住雨露,拼命把根往下扎,这是它生存的策略。厄运使得它青筋突暴,浑身疤痂,身体佝偻,它没有屈服。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
我久久地站在那里,为一颗榆树而感动。
又一天傍晚,我下班回来,发现那砖垛已经不见了。 一个老人背负着一棵树蹒跚而行。正是砖垛上的那棵树。
老人告诉我,这垛砖垛了十八年。当初准备盖房子用,儿子突然得病死了。媳妇改嫁,他领着孙子孙女艰难度日,房子就耽搁了。现在孙子孙女已长大成人,会挣钱了,政府又补贴了一部分钱,房子终于可以翻修了。
我怔在那里。十八年,不知老人是如何度过的。
望着肩负在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竟然是老人的翻版。蓬蓬松松的枝叶,是老人稀疏的乱发,褶褶皱皱的干,是老人饱经风霜的脸,几十条柔柔细细的根,是老人冉冉飘飞的胡须!
老人背负着那棵老榆走了。一个默默无语的老人背负着另一个不言不语的老人,走了。 一种热热的液体,模糊了我的双眼。我默默地伫立,向老人背上的那棵榆树深深地鞠了一躬。
(作者:王崇亚,略有删节)
13.本文思路清晰,概括起来说是由 写到 。(2分) 14.本文构思精美,主要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3分) 15.文章开头几段多处着墨来描写砖垛,试简析其表达作用。(2分)
16.文章倒数第三段画线的句子写出了老人与树的许多外在的相同之处,他们还有哪些隐性的相同之处呢?试写出两条。(3分)
17.从文中摘取一个你认为有格言警句作用的精美句子,说说你的理解。(3分) 精美句子: 你的理解:
(四)生命的品格
国风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将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成都,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的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孔夫子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本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人们辛勤劳动的汗水。我们吃饭时只看到雪白的大米,却看不到农民在烈日的暴晒下古铜色的脸膛;我们用精美的铅笔,学习写字,却不知道制造一根铅笔从伐木到油漆包装直至送到文具店,要经过多少人的劳动。因此要懂得惜福。要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要珍惜别人对自己的每一份关爱,哪怕只是一句问候,一个微笑。要懂得尊重别人,感受别人,体恤别人。
③要有悲悯的情怀。人生在世,要心存感激,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父母的养育;长大了,离不开别人的帮助,我们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敬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心去帮助别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要把关怀别人、救助别人当做自己的天职,变成自己的天性。
④要有面对苦难的意志和勇气。“大其心则能体天下之物”,人世间许多重要的事情,只有通过忍受磨难才能有所感悟,这样,人才能有所作为。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锻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于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⑤人世间,我们都是匆匆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也不可贪恋;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也不能久留。人赤条条来到世间,又赤条条离开世间,生时没有带来任何东西,死时也带不走任何东西,无论你是君主还是囚徒,是富豪还是乞丐,概莫能外。这是造物主给人的定数,是任何人都改变不了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的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只有进入无我之境,才能超然物欲之外,“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
(选自2008年9月15日《文汇报》,有删改)
18.通读全文,参看下表,简要概括第①段的中心意思。(不超过15个字,3分)
19.第⑤段画线句子是用什么方法阐明道理的?结合内容说说这样阐明道理有什么好处?(3分)
20.从下面备选的名著中任选一部,从中概括出一个相关的事例,仿照示例为第④段补写一个论据。(3分)
示例:《老人与海》——桑迪阿果为了带回自己捕获的一条大鱼,与鲨鱼、与自然、与自己的心灵搏斗,无畏的勇气和坚强的意志为他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备选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宾孙漂流记》《西游记》
21.都是论“生命的品格”,第④段谈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有所求,第⑤段说的是生命过程中要无所求,你认为矛盾吗?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四、作文(10分)以“我最喜欢的一句名言”为话题,写一篇200字左右、议论性质的小短文,谈谈你的生活体验或人生感悟。
评分标准
第一部分:初中语文教材教法
一、1. B 2. A 3. C 4. A 5. B 6.C 二、
7、工具性、人文性
8、课堂教学资源 课外学习资源
9、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0、记叙文 说明文 议论文
三、11:答案要点:⑴、通过朗诵,让学生领受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获得作品美感的基本途径。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储存的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感染熏陶。⑵、通过赏析文路,让学生体察文思美。就是让学生体品作者写作时的思路布局谋篇,以便开拓文章的思想内涵及艺术匠心、美学趣味。⑶、通过欣赏意境,让学生理解意蕴美。就是要把学生引入作品所描写的特定的意境,使学生似亲眼所见,亲身所历,似言出己口、情出己心,通过自己的体悟,深入认识作品的思想底蕴和美学价值,从心里说出一个“好”字,一个“美”字。入境不仅使学生对美的事物从直觉感受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稳定的情感、意志、性格,并使他们所获得的审美经验进而转化为行为的技能技巧乃至理念、信仰、世界观。⑷、悟文——让学生感悟语言美。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品味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可以使学生既受到语言美的熏陶,又从作家文笔之中吸取语言滋养,逐步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诗歌教学实践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课程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加强德育渗透,提高未来劳动者素质的必要举措。(举例略) 评分要求:答中四个方面的要点即可。(每点2分)
第二部分:语文专业知识与技能
一、1、(1)各领风骚数百年 (2)便引诗情到碧霄 ⑶蓝田日暖玉生烟 ⑷沉舟侧畔千帆过 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A 3、B 4、 D 5、C 6、⑤①②④③ 二、 (一)、
7.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8.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鹜“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二)9、云 来 时/ 睢 阳 之 人 不 食 月 余 日 矣/ 云 虽 欲 独 食 /义 不 忍! 10、C
11、①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终究没有为自己发兵的意思,就骑马迅速离去。②这去箭就是用来做标记的。 12、拔刀断指、宁死不屈
(三)13.榆树、老人(树、人)(每空1分) 14.以物喻人(或“象征”)
15.具体形象地表现榆树生长环境的恶劣(1分),反衬榆树固执顽强的生命力(1分)。(大意相同即可)
16.①生存环境都很艰难;②都没有向艰难屈服,并一步一步走过来了;③都有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为的生存智慧(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写出1条得1分,写出两条得3分)
17.示例一:“非分的妄想只能毁灭自己”这句话告诉我们:理想不能脱离现实,不切实的非分之想只能让自己走向灭亡 示例二:“找准自己的位置,顺势而生长,才是生命的根本”,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才能有所作为,从而体现生命的价值。示例三:“无论生活怎样艰难,总得面对,总得应付,总得一步一步走过。”这句话高三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困难,努力克服困难,才能逐步走向成功(找出句子得1分,理解正确另得2分;理解大致相同即可)
(四)18.“要提高有限的生命的质量”或者“要使有限的人生更有意义”
19.通过比喻(或“比喻论证”)来论说道理。这样可以更通俗形象地阐明人生短暂,不应贪图物质享受的道理。 20.示例:
(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历尽战争的艰险,饱受病痛的折磨,凭借顽强的意志在病榻上写作,终有建树,他成立青少年学习的楷模。
(2)《鲁宾孙漂流记》——鲁宾孙在与世隔绝的孤岛上生活多年,他战胜了常人无法想象的种种困难与艰险,他那顽强的意志永远激励着千千万万的读者。
(3)《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路斩妖除魔,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这就启示我们没有坚强的意志,不经历磨练,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
21.不矛盾。“有求”和“无求”都是生命品格所需要的:第④段论说人生要具有克难求进的意志和勇气,要尽责任就是有所求;第⑤段论说要进入无我之境,超然物外,对物质名利的无求,实质是精神境界更高的追求。所以,两者是不矛盾的。 四、作文
22、评分标准
一类卷(10-9分)符合题意,立意深刻、新颖,思想健康,中心突出,语言准确,有文采,标点正确。 二类卷(7-8分)符合题意,立意正确,思想健康,中心明确,,语言基本准确,标点正确。
三类卷(6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基本明确,思想健康,语言基本通顺,标点错误不多,字数相差不大。
四类卷(4-5分)基本符合题意,中心不明确,,语句不通顺,语病较多,错别字和标点错误较多,字数100-150。
五类卷(0-3分以下)不符合题意,文理不通,结构不完整,层次混乱,错别字和标点错误多。
爱华网 www.aIhUaU.com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