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地动仪 张衡 张衡地动仪

张衡

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汉族,南阳西鄂人,南阳五圣之一,与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并称汉赋四大家。中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在东汉历任郎中、太史令、侍中、河间相等职。晚年因病入朝任尚书,于永和四年(139年)逝世,享年六十二岁。北宋时被追封为西鄂伯。张衡在天文学方面著有《灵宪》、《浑仪图注》等,数学著作有《算罔论》,文学作品以《二京赋》、《归田赋》等为代表。《隋书·经籍志》有《张衡集》14卷,久佚。张衡为中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发明了浑天仪、地动仪,是东汉中期浑天说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他的贡献突出,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背面的一个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太阳系中的1802号小行星命名为“张衡星”。

张衡简介

张衡,字平子,后人尊称木圣。生于公元78年,卒于公元139年。

张衡画像

张衡乃河南南阳人士,与诸葛亮,张仲景,范蠡,姜子牙并称为南阳五圣。因为文采出众,妙笔生花,善写赋文,是汉赋四大家之一。有《周官训诂》,《灵宪》、《玄图》,《二京赋》,《归田赋》等作品,载于《汉诗》,《隋书》等书。

张衡少时天赋异禀,博闻强识,弱冠之年便四处游学,这让他的眼界更加开阔,兴趣也更加广泛。他学五经,通六艺,知天文,晓地理。

永元十二年,张衡在南阳太守府任主簿,负责文书工作。

永初五年,汉安帝召张衡进京。初任郎中,后升为太史令。这是张衡很重要的几年,他的很多发明诸如浑天仪,地动仪等都是在这个时期发明的。

永和元年,张衡官任河间国相。在任期间,整顿吏治,铲除奸党。

三年之后,张衡官拜尚书。

永和四年,张衡逝世。伟大的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机械学家完成了他的人生历程。

八百多年后的公元1009年,张衡被封为西鄂伯。到了1970年,联合国天文组织将月球上的一座山命为张衡环形山。七年之后将一颗行星命为张衡星。2003年,又有一颗小行星因为张衡的缘故被命名为南阳星。

张衡的一生是伟大的一生,他在很多领域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张衡发明了什么

说起张衡,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在小学课本上我们就认识了这位东汉时期的大学者。他最让世人瞩目的就是一生拥有许多发明,那么张衡都发明了哪些东西呢?

地动仪像

第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地动仪,众所周知,古代交通通信及其不便,哪里发生了地震,朝廷常常要很久才会知道。而地动仪,这个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地震监测设备无疑是超越时代的伟大发明。哪里发生地震,它能迅速的发现位置,为救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二个是浑天仪。浑天仪模拟天象运转,有铜球,漏壶等机械装置,上有二十四节气,南北极,赤道等标刻,构造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是非常好的观测天象的仪器。

第三个是瑞轮荚。这个简直就是现代的电子日历,用流水作为动力,每天张开一片叶子,一共十五片,月中时又次第合上,如此来回循环,如花开花绽。

第四个是指南车。车内有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车上站一木人,无论车辆驶向何方,木人永远手指南方。

第五个是计里鼓车。《古今注》里有详细记载,车内有木人,行至一定距离可以击鼓提醒。

第六个是独飞木雕。这是利用仿生学的原理,用木雕成鸟的形状,可以展翅飞翔。

最后一个是地形图。张衡可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亲自走访各地,实地测绘,创出地形图,一直流传到唐朝。

张衡作为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却有如此之多堪比现代科技的发明,实在让人叹服。

张衡的故事

张衡,公元78年出生,是东汉时期著名的发明家,天文学家。关于张衡,有个很有意思的小故事。

张衡画像

张衡小时候特别聪明,而且刻苦好学,所以六岁的时候就能做出漂亮的文章。

当时乡人都对张衡赞叹有加,这就招来了王充的嫉妒。王充是屠户家的儿子,平时不喜欢学习,整天带着一群小孩乱跑,今天拿土坷垃砸张家狗,明天拿碎石头砸王家鸡。有次他看到张衡坐在门口看书,捡起一个石子就砸过去。全神贯注的张衡丝毫没有防备,被石头砸了个正着。

张衡哇地一声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拿起小板凳要打王充。闻声出来的奶奶制止了张衡,听完张衡哭诉后,奶奶平心静气的说,孩子,不管别人做了什么,咱都不要丧失理智。你拿个板凳会打坏人的。张衡满肚子委屈,依旧哭个不停。奶奶把张衡拉到家里,关上门,耐心的对张衡说,读书使人明理,你可以教王充读书呀,这样王充就变成好孩子了。

几天后,张衡主动找到王充。王充吓了一跳,以为张衡到门上寻仇,往后面一退,摆出一副打架的样子。张衡笑了,说,我不是来找你打架的,我看你整天怪无聊的,你到我家我们一起读书吧。

王充脸上的紧张一扫而光,变成了难以置信,让我去你家读书?我跟个野孩子一样。张衡上前拉住王充的手,笑眯眯地说,走吧,看书可比打架有意思多了。

从此以后,王充走上了正道,并且多年后成为一方官员。当然,这可都是张衡的功劳啊。

张衡小时候的故事

公元78年,在河南南阳西鄂,今天南阳的石桥镇,有个男孩呱呱坠地。邻里们闻讯前来道贺。在这些道贺的乡邻中,大概没有一个人会想到这个哭喊乱踢的小孩日后会成为一个大名鼎鼎的发明家。

张衡塑像

张衡七岁时就对机械充满了兴趣。看到田里的水车,他特别好奇。水车是怎么把水送上来的呢?那么大的轮子是怎么转动起来的?他为了看懂水车的工作原理,每天都要到田边坐很久,常常忘记了吃饭时间,周围人都觉得这个孩子很怪。

张衡简直对水车着了魔,每天写完字看完书后,就用个小树枝在地上划来划去,可是他怎么也研究不出来水车的具体工作原理。父亲看见张衡对水车这么着迷,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埋怨孩子,而是觉得张衡很好学,是个可塑之才。于是父亲就走访四处,打算购来一个旧的水车,让张衡好好研究。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之后,张衡父亲从隔壁村子买来一个废弃的水车,虽然已经破败不堪,但张衡看见父亲用车把水车推进家时,高兴地啊的一声就扑到父亲怀里。有了水车的张衡,再也不用远远地跑到田里,每天在家里就可以研究自己心爱的水车,他晚上睡觉都恨不得搂着大大的水车睡觉。

张衡地动仪 张衡 张衡地动仪

终于在八岁那年,张衡依靠自己长期的观察,用一把小刀,削出来一个小小的水车,有半人那么高。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和真正水车的构造一模一样。张衡把他放到水盆里,手搅动起来,水真的哗哗地就引了上来。

从此,张衡小发明家的美名就传遍了四乡八邻。

张衡地动仪

张衡是我国东汉时期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的发明花样繁多,不计其数,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地动仪。

地动仪复原图

东汉时期,地震经常发生,轻则房屋坍塌,重则山崩地裂,河水改道,这种天灾给人们造成很大的损失。张衡身为太史令,多次亲历地震,深知人们疾苦,于是经过多次研究,反复验证,最终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地动仪。

地动仪全称候风地动仪,呈鼓状,上面有八个方位,每个方位上面铸有一条惟妙惟肖的龙,龙头朝下,口含铜珠。龙头相对应的下面有八个蟾蜍,张着大嘴,昂头向上。地动仪内有一根铜质柱子,柱子上有机关与龙相连。某个地方发生地震,震动地动仪内铜柱,铜珠带动机关,龙口就会吐下铜珠。

公元134年的12月,突然地动仪微微震动,一条龙啪地吐下一颗龙珠。而此时在洛阳的人们丝毫未感到地震,于是纷纷开始质疑地动仪。人们对张衡产生了不信任,认为这只是个玩具,还有人认为张衡是无中生有,恶意造谣。一时间流言四起,而张衡并没有急于辩解,只是静观其变。果不其然,几天后,甘肃陇西有人快马加鞭来送信,称几天前那里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地震。质疑瞬间烟消云散,地动仪自此开始扬名天下。

当然,地动仪作为一项一千多年前的发明,只能记录地震的大致方位。并不能预测地震,也无法监测地震等级。但是它依然值得我们骄傲,我们的先人曾经是那么智慧,那么敢于实践,这值得我们如今的每个人学习。

张衡浑天仪

浑天仪是由中国东汉著名天文学家张衡所创制改进而成的,是古代用来演示天体运行的仪表。我国现存最早的浑天仪在明朝制造完成,现陈放在南京市紫金山天文台。

浑天仪雕塑

浑天仪是依据我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浑天说——而制造,它是反映“浑天说”的一种仪器。

浑天仪是浑仪和浑象的总称。其实早在公元前4世纪,周朝就有人制造出了浑天仪,南北朝时期,太史令钱乐之也铸造过一座浑天铜仪,宋朝以后的梁代基于种种原因也制造过浑天仪。那时的浑天仪相当于形象化的星图,但是其功能与作用显然都是强于星图,而且从制作上来讲也比星图困难。但是当时的技术使得浑天仪的不够准确。

张衡发展和完善了古代的天文学说:浑天说,并且更加勤奋的专研于天文。最终,元初四年,他在前人的基础上制造并改进出了前无古人的铜铸浑天仪,最外层周长长达一丈四尺六寸,并增加了二十四节气等等天象。

张衡制造的浑天仪的伟大之处在于,浑天仪上有两个漏壶,滴水可以推动圆圈按着刻度慢慢转动,可以比较精确地呈现出各种天文现象,所以当人们从室内观测浑天仪呈现的现象是,惊人地发现竟然与外面观测到的一致。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比较准确地观测天体的浑天仪。

国际天文学界已经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张衡环形山”,以便纪念张衡的杰出贡献。 浑天仪的发明让中国科技史又划下了光辉的一笔。张衡的伟大贡献让人敬佩。

张衡的成就

这世上有些人什么事物都感兴趣,什么东西都想插上一脚,但往往每样东西都只有半桶水。

张衡所发明的浑天仪

而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张衡却做到了泛而精,当然这也和他自小的家教有关。

其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张堪,早年建功立业。张衡人从小比较机灵,爱动手,发明了很多东西,诸如地动仪、浑天仪、瑞轮荚等,其中地动仪是其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地动仪是他在当太史令的时候发明的,虽然只是一个雏形,仅能大概辨别地震方向。但是可别小瞧它,这家伙竟然领先了世界一千八百年之久,堪称地震仪器的爹。所以说评价张衡为一名大发明家也是实至名归的。

还有张衡闲着没事的时候也会仿写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美名其曰集赋家大成。但是人家仿得有水平,其中《二京赋》被后人称为千古佳作。那张衡叫个大文豪也不为过吧。

张衡在历法上也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汉安帝时期,他参加了一次历法大讨论,经过据理力争,使得更为精密的《九道法》成为了当时的历法。你以为张衡就这点本事,那你就小瞧他了。

史学上他续写了《汉记》,思想上力反谶纬、机械学上制作了两件神物分别为自动的三轮机械、会飞的木雕,数学上著作了《算罔论》,绘画上画了一幅至唐犹存的《地形图》。张衡在各门学科上都大有造诣,为中国璀璨的文化遗产添上了不少财富,堪称中国的“达芬奇”。

张衡名言

张衡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发明家。其实张衡还有一个不太为常人所知的身份——他其实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文学家。

张衡雕像

张衡天资聪慧,不足五岁,便能写文,在乡邻中被传为佳话。张衡十余岁时离开家乡,来到了洛阳城求学,在那里他进入了堪比今日清华北大的最高学府太学。求学期间,张衡一丝不苟,敏而好学,课余之时还结交各方文豪,这段经历为以后张衡写诗作赋,成为文学家奠定了十分优良的基础。

张衡最优秀的作品有《二京赋》,《归天赋》,《应闲》等。他文章的典型特点是辞藻富丽优美,寓意深刻悠远,所以也诞生了很多名言警句。

千年后的今天,不管是徘徊大学校园还是徜徉在公园小径,只要能看到张衡的雕像,一般都能看到这样一句话: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这是张衡最著名的一句话,千百年来不知鼓励了多少迷途中人们。这句话出自《应闲》,意思是说人的一生应当勤奋刻苦,每时每刻都要保持一个求知的心,这样方能有所收获。

还有“所贵惟贤,所宝惟谷”。这句话出自《二京赋》之《东京赋》,张衡的意思是珍贵的东西无非是贤良的人,宝贝的东西无非是粮食。体现了张衡求贤若渴,心系百姓疾苦的心境。

作为后人,我们除了感叹张衡各种鬼斧神工的发明之外,还应该多深刻理解张衡的这些名言警句,这其间一字一词皆是为人处事的哲理,值得我们反复揣摩。

张衡小行星

张衡小行星,又称小行星1802,1964TW1,位于太阳系,属于小行星带。于1964年被人们发现,为了纪念中国东汉时期著名的科学家、天文学家以及文学家张衡为古代科学特别是天文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联合国天文组织特将此小行星命名为张衡小行星。

张衡画像

张衡小行星是由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第一颗以中国人名命名的小行星,对我国的天文学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按照国际惯例,发现小行星者有权命名该小行星。

在中国,命名最多名字的,是那些在古代和现代为我国科学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例如袁隆平星、祖冲之星。张衡小行星也属于这其中。其实小行星是不能随便命名的。首先你得有十分专业的天文学知识以及十分强大的设备,来保证真正发现新的行星。然后你要会正确的选择观测地址,比如在雾霾严重的工业区,就别指望能发现了。再次,你要有着专业的观测技能,大口径望眼镜和顶级单反,会摄影。然后还得有耐性,像张衡那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观测天体,最后运气好的话,你会碰巧观测的一颗小行星。

但是先别急着高兴,国际小行星中心必须先确认你观测到的小行星是否已经被别人发现了。万幸,终于确认你是第一个发现的,还不够,这时候这颗星只是获得了“暂时编号”,要在4次回归中观测到该小行星,并且得到精确的运行轨道,才可以得到永久编号。最后你才能命名。我们尊敬张衡,所以以他的名字命名,希望张衡的伟大功绩能够在天上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进。

张衡博物馆

张衡博物馆,建于八十年代末,占地16000多平方米。位于我国河南省南阳市北郊卧龙区石桥镇小石桥村西北隅,由张衡墓园和博物馆两部分组成。是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也是我国著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张衡博物馆图

张衡博物馆为公益性免费参观建筑,开放时间为每周的上午九点至下午五点(周一闭馆),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馆内珍藏一千余件文物,著名景点有汉阙、山门、门房、拜殿、角楼、石像生、浑天仪、地动仪雕塑等,为了让游客更好更深入的了解张衡,其内还有《张衡生平成就展》。详细介绍了“南阳五圣之一”张衡生平,传说他生于此地葬于此地,为人“敏而好学,如川之逝,不舍昼夜”,也因此成为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为我国天文学、机械技术、地震学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他的诸多发明中,浑天仪和地动仪最为有名。数千年来无数科学工作者为其痴迷,虽然后来佚失,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展开了复原工作,终于在五十年代制作成功。

为纪念张衡,国家批准建设张衡博物馆。在张衡墓前,还留有著名学者郭沫若的碑文。郭沫若称赞张衡说:“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见。万祀千龄,令人景仰。”每年张衡博物馆都会开展张衡诞辰纪念系列活动,往来游客络绎不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0851/110273827256.html

更多阅读

对答网友挑战《张衡地动仪》六十 张衡地动仪原理

对答网友挑战《张衡地动仪》(六十) 作者(回复)——孙永义(syyddy)“张衡地动仪复原成功”了吗?佳琦条幅168: 地动仪经过1千多年了 现不少人想复原出来 如1995年4月河南人李志超,1999年5月河南人黄浩华、梁麦旺,2007年9月甘肃人穆晓峰,2011年

张衡及其浑天仪和地动仪 张衡浑天仪的影响

张衡(公元78~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人,是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最主要的成就是著《灵宪》,制浑天仪,造地动仪,在历法方面也有研究。此外,他还是一位机械技术大师,才情高远的大文学家和画家,对后世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

中国科学发明家的故事——张衡 科学家和发明家的故事

张衡——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2009-11-13 20:51(公元78~139)当你走进中国的天文馆、地震馆、科技馆以至历史博物馆,都可以在展厅的显著位置,看到一位远在1800多年前,我国东汉时期著名科学家——张衡的成果。他改制浑天仪,创制候风仪、地动仪,

张衡候风地动仪之复原 张衡被誉为地震仪之父

张衡候风地动仪之复原(缩略本)公元132年,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器——候风地动仪,创制年代早于西方验震器约1600年,并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验证。遗憾的是,地动仪实物和图样失传,只留下了文字记载。在随后的漫长岁月里,

张衡地动仪工作原理 张衡地动仪之谜

声明:此文原不打算近期在博客上发表,今天,有人以现代人复制的地动仪质疑张衡地动仪,才决定发出来。没有专门斟酌词句,可能有词不达意的地方,请纠正。如果引用或者转载,必须注明出处。东汉时期张衡发明的地动仪,在世界科学史上占有很重要的

声明:《张衡地动仪 张衡 张衡地动仪》为网友二逼小青年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