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皇后和萧淑妃都是唐高宗的妃子,但是后来两人都没有好下场,这其中的缘故到底是为何,在这里小编就来跟大家一起探讨一下王皇后和萧淑妃被废黜背后的真相以及武则天处死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事情原委到底是怎样?
王皇后是唐朝唐高宗的原配发妻,出生于太原王氏,是元魏尚书左仆射王思政的孙女,父亲是王仁祐,母亲柳氏,叔祖母是唐高祖李渊同母妹同安公主(其夫君是王思政的兄弟王裕),唐朝知名将军之一王方翼是同安公主之孙。王皇后是唐高宗最心爱的妻子,但是后来便渐渐失去唐高宗的专宠,原因便是唐高宗另得新欢,而这个人便是萧淑妃。
萧氏在唐高宗还是太子时(643年—649年)因漂亮聪慧,选进东宫,封为良娣。萧良娣生下一子两女。萧良娣最初生下女儿义阳公主。648年萧良娣生下儿子许王李素节,649年萧良娣生下女儿高安公主。后来高宗即位,改封良娣为淑妃。萧氏因姿色妖媚受宠,而又阴狠善妒,导致王皇后失宠。
当然这两个人的最终命运都是一样的,那就是死于武则天之手,虽然王皇后已经被废黜,而萧淑妃也被软禁。但是武则天并没有就此感到安心,她要把她们置于死地,让她们永远失去翻身的机会。而她之所以下此狠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唐高宗刺激的结果。其实原本废王立武是唐高宗的主意,是唐高宗下令,说王皇后和萧淑妃谋行鸩毒,然后把她们废为庶人的。被废之后,她们二人就被安排到太极宫的一个清冷的院落里软禁起来,关押她们的小屋门窗紧锁,是一个黑牢,只在墙上凿了一个洞,每天把饭从小洞里递进去,再把空碗从洞口拿出来。就这样过了大约一个月。如果没有意外,这种暗无天日生不如死的日子可能还要继续下去。
可是意外发生了。唐高宗的感情世界又起了波澜。他在册立了武则天之后,又忽然觉得自己对不起王皇后和萧淑妃了。当初说她俩谋行鸩毒完全是莫须有啊,再说,一日夫妻百日恩,王皇后和他结婚都十几年了,萧淑妃还和他生育了三个儿女,想来想去,他觉得良心上有点不安了,对她们又产生了一些怜悯之情。于是在十一月的一天,唐高宗也不知道是旧情复燃,还是鬼使神差,就溜达到了关押王皇后和萧淑妃的院落里。
据《资治通鉴》记载,唐高宗到了看守所,看到环境如此恶劣,天性里温柔多情的那一面又表现出来。他不由得心酸落泪,对着洞口喊道:“皇后、淑妃安在?”不一会儿,从洞里传来一个凄凉的声音:“妾等得罪为宫婢,何得更有尊称!”这是王皇后的声音,语气之中有点抱怨。马上,王皇后的心头涌起了一丝希望和光明,她又改了口气,哀求道:“至尊若念畴昔,使妾等再见日月,乞名此院为回心院!”皇上如果您还念及昔日的恩情,把我们放出去重见天日,我们一定改过自新,重新做人,并请您把这个院子改名为“回心院”。
此情此景,和感业寺中武则天与唐高宗相见的场面,是何等相似!当年武则天可能也泪眼婆娑地拉住唐高宗,说:如果您念及昔日恩情,让我走出寺院,回到您身边,我甘愿一辈子伺候您。一样的情景,只不过换了主人公。面对这样哀恳的表白,唐高宗怎么回答的呢?他也像当年一样动了恻隐之心,说:“朕即有处置。”然后他就走了。唐高宗的回答我认为也是当年曾经给过武则天的回答。“我会有安排的。”后来他就真的把武则天安排回宫了。那么对王皇后和萧淑妃,他真的会有什么安排吗?不会,武则天是不会给他这个机会的。
武则天一生重视情报工作,在唐高宗身边她没少安插眼线,所以唐高宗私会王皇后和萧淑妃的事情,很快就通过发达的情报网报告给武则天了,当然,武则天不会置之不理。

武则天性格中果敢善断的一面在这个时候体现的非常全面,她立马找到唐高宗,对他说:皇上,听说您去见了王皇后和萧淑妃,您这么做是极不妥当的。现在我刚刚当上皇后,她们也刚刚被废,无论是朝廷还是后宫都还处于狐疑状态之中,一切都还不稳定,有可能再起波澜。您这样轻率表态,好像是旧情复燃的样子,那宫廷里的人会怎么看我们,外廷的人又会怎么看我们?我们的敌人会怎么想,我们的朋友又会怎么想?您还有没有一个准主意!所以,您是把我们自己置于不利地位,我们的胜利成果很可能因为您的草率付之东流啊。您想一想,这样做对还是不对?
唐高宗听了之后,也意识到自己错了。他从心里可怜王、萧二人。但是,作为皇帝,他不能儿女情长,他还要考虑政治大局啊。于是他对武则天说,我错了,不如杀了这两个人,一劳永逸,不留后患了。可是我不太方便出面,你就亲自处理吧,唐高宗把这个权力交给武则天了。
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她把这两个人各打了一百大板,打得皮开肉绽。这还不算,还要截去她们的手足。这还不够,她又把这两人置于酿瓮中,就是扔到酒缸里去了。为什么要扔到酒缸里去呢?她说这叫“令二妪骨醉”,你们俩不是在做重获自由的黄粱大梦吗?我让你们醉到骨头里去。
王皇后和萧淑妃当时都只有二十多岁,两个人正是如花似玉的年代,就这样殒命于宫廷的明争暗斗之下,也实在惋惜,可惜生不逢时也只能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