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按:这是8月23日第五期游集学堂家长读会分享关军的《无后为大》后,8月24我在游集学堂家长读书群里的一个回应。回应当然是即兴的,并不系统。另外,除我本人外,所有提问题和互动的人,都以其网名前三个字的头一个拚音字母组成,这样是为了更好的保护隐私。以后我们会不定期(以后或将改成定期)在游集学堂家长读书会群里,免费回答大家的提高,欢迎提问参与。
问答一
KK问:欣赏冉老师对于父母孝道的理解。刚接到老父电话,生病入院,要我速归。他身边有一护工。我去的话,心理安慰多过实际护理,我的困境在,小孩初三,老公大病初愈,我该怎么办?我家姐妹三,相差12岁。14岁。大姐已退休,二姐还有两年,二姐在父身边,离异多年,怨毒深重。数年之中,恨意弥深。老父不肯离故土。
冉云飞:你这经历,也是中国子女与父母的样本,其实父亲生病,在美国的话,一定是尽量自己解决。一是在养老院,二是有护工照看。但你父亲有护工,却依然必须要你回去,这就是典型的不讲情理,近乎情感勒索。我们很多人总喜欢说中国的亲情好,老实说,你只要睁眼用脑子思考,有点逻辑,就不会认同这一点。但中国式养育,并全完全尽心,多半是控制,最后父母想达到的也就是这样的目的。
至于说你回不回,我觉得要看你个人的实际情形,我觉得你怎么处理,我都是理解的。我们这一代,不要再让孩子有这样的困境。其实他生病了,不要你回去的话,很体谅你,说不定你还是非常乐意回去,哪怕再忙。但从你的叙述中,我觉得任何子女都不会觉得爽,因为这有种被控制与勒索的感觉。你面临孝道的道德压力,内心不想去,但最终又不快乐地去,积怨就由此产生了。真正自爱的父母,是不愿意这样对待自己子女的。
谨回答如上。老实说中国人没几个人真正思考这种家庭养育、代际养老、家庭结构的伤害,也不知道在这个时代,家庭教育为何要重新更新。
KK回应:冉老师,你的答戳中了问题的关键。数年之中,老父有许多种小心思,让我觉得受恩深重,不报不孝。但往往发觉,靠近之后,是拼命想逃离。
XSR:我的一位好朋友四川人,家里的老大,北漂了近二十年,因为一直没有成家,父母担忧得不行,母女关系很紧张(两位知识女性都倔强)。去年她父亲去世了,她们心中还彼此埋怨。
冉云飞:从我们这一代开始,要学会像我昨天所穿的T恤衫上所印的“正视”、“直言”、“兼听”。你所说的两位母女,在中国相当典型。这就是典型的没有界线,干涉与控制别人生活的典型。
我常说,儿女结不结婚,干父母毛(屁)事啊?不要忘记,他们是你的儿女,但他们是无可更否认的独立的个体。这点都认识不清,说不配做父母,一点冤枉。我还是那句话,做父母不能仅凭先天本能,是需要经过学习训练、理性认知,从而培养提高的。
问答二
DTD问:我很困惑,在教育上不太懂,我孩子初三,迷恋网络,而我早意识问题严重,试着带孩子去骑车,徒步,远游,我家没电脑,我本人好运动,可是网游让孩子沉迷,我却无计可施!求助!
冉云飞:如你所说属实,那你的孩子得用专文来说。你这问题涉及你带孩子进入大自然的时间,以及你们亲密关系的处理问题。后者尤为重要。
DTD:孩子与我,有说有笑有闹,像朋友,不太像母子,我很小就常带他去大自然,西藏、汶川、菲律宾,都去过,我也没弄明白问题出在哪儿?说实话,孩子自立能力倒是蛮强,但做事不专一,三分热情,网游除外,因为家中没电脑,他就会偷跑到网吧去![尴尬]
冉云飞:你那是旅游,不是带有社会意义上的进入大自然。你说你与他有说有笑,我要是有机会观察半天,恐怕不会如此。
DTD:他与同学打架,或是有意见,都会告诉我,俩人常打打闹闹。
冉云飞:你们用大禹父亲的搞法,既不信任他,又把他推到更无法控制的网吧。有说有笑不可能这样。有说有笑的家庭环境会导致观点与情绪的尽情表达,目前的结果看不出来是这样。
DTD:孩子在学院开心,还是不开心,都会回来讲。我对他玩网游有时间规定,但我了解他的控制能力差。
冉云飞:什么叫教育,什么叫养子女,就是了解人性。你儿子对人性的了解与利用,在很多地方,可能高于你。他告诉你当告诉你的,从不告诉不当告诉你的,你们的交往是浅交往,所谓的有说有笑是表皮。
你老在说你,另一半呢?他父亲的角色在哪去了呢?是否不方便说?养育是父母双方的事,不是母亲单方面所为就行。
DTD:他父亲又结婚生子了,我独立抚养孩子。孩子去网吧后,就会去他父亲学院住,因为我住山上。
冉云飞:单身家庭(我主张用单身家庭而不用单亲家庭来表达如你目前的这种家庭养育模式,这是另题,以后再回答),父亲角色缺失,对网络成瘾相当有影响。你本人只是堵,如果有父亲会做得相对较好。如果是我,我可能与他一起玩游戏,了解他的需求。其实他与你的有说有笑,是做给你看,安慰你。控制差,上瘾才是他真实的自我。这个问题,单身家庭的确相对比较出现。
DTD:但现在我很困惑,该如何改善?
冉云飞:西方大多数人以及一些中国较理性的人群,离婚了,也深知自己要负担起养育孩子的责任。即离婚和你该承担的责任并不矛盾,不能因此抹掉你养育孩子的责任。中国夫妻离婚了,就很难处理共同该承担养育孩子的责任(其实在一起的父母不少也处理不好)。我觉得你应该与他父亲商量一个比较稳妥的解决办法。
如果是很小就住校,这习惯就比较难改,因为他很容易受同侪的影响,父母与他的亲密关系很难建立。其实很小住校,有些人说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其实在孩子看来,他感到被抛弃。孩子的感受,与我们的感受在很多时候是不一样的。
DTD:孩子从小就我自己带,孩子没住校,他父亲恨我,压根就不配合。孩子的朋友同学都来过我家玩,他们都玩网游。
冉云飞:老实说,孩子不是家庭第一位,父妻关系才是家庭中的基石。如果你能正视夫妻关系,将其放在第一位,即便离婚了,也能把对孩子的影响降低到最小。昨天讨论《无后为大》,有些朋友还说没有讨论的必要,如果你婚前就意识到你的责任,你认识得到自己要找什么样的人结婚,那么婚姻与生活受到的影响都要小得多,同时孩子受到的伤害也较小。
DTD:单亲母亲,如何改善孩子控制力差,网游上瘾的问题呢?
冉云飞:你试着沉淀下来,想想下面的路、毕竟孩子的成长时间成本原因,你考虑下,有些时候生活中低下头,好好和孩子爸沟通沟通,爸爸出面,在这个问题上会比我们女同志方法多,让他们两个男人去解决,也让儿子试着朝真正男子汉进步!
DTD:我可以低头,可是他父亲的观点是:天生是怎样就怎样?不用教育!我与孩子父亲一讨论孩子,他只是一句:“你自找的”,实在没办法,我从来不玩游戏,就不会,除了自己解决,实在没方案。沟通无望!十三年的时间,我倒乐意,一起聊下,可是除了冷讽就是看笑话的心态!买了些书看,好像没找到方案,求助呀!自我学习,自我认识,都做了,好像没效果,[流汗]我在找解决困惑的出口。
冉云飞:所以讨论“生个孩子干什么”是多么的重要啊!DTD你有比较强烈的自我认知高估倾向,你能说说自己有什么问题么?一般人都喜欢说是他人的问题。很多父母有非常强烈的自我认知高估倾向,因为这方便把责任推给别人与孩子,解脱自己。
DTD:孩子的问题,就是父母问题的折射,我有时与孩子玩闹,但当孩子在玩游戏到了规定时间不下线时,就会急躁发恼,声音很大,自我情绪控制不住。
我一直观点是,孩子与自己都要健康快乐,名与钱都不重要,能自立就行了,我的学识很低,粗枝大叶,我喜欢住山上,但孩子不喜欢,他觉得无聊,我很强势,我喜欢的,孩子不喜欢,我得学习俩个人如何相互尊重。
我是个缺点很多的人,我得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说白了,就是不强求别人认可自己的观点,如“过犹而不及”,每个人都有自己想法。
现在孩子严重的网游瘾,我要如何逐步解决?与他一起玩游戏?买台电脑回来?试过正面管理的方法,心平气和开家庭会议,没达到效果,孩子见我生气,倒是会马上提醒我,可是他没啥改变![尴尬]
他十八岁我就放心,人都要自己长大,现在他处在半懂不懂,人都有惰性,沉迷网络会让他废了眼下的时间,现在的他,并不代表以后的他!我尽责尽力,也就无悔了。
冉云飞: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是不好的夫妻关系的折射。今天就回答到这里。我事情多,时间紧,请体谅。请大家自组织起来,提高效率。老实说,我曾经在一个群里做演讲,北京的。他们组织得不错,效率高。是的,每个参与者自身成长,其实也是给孩子做示范,你热爱公益(其实这公益也是为你的利益)。一个展示出来关爱他人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当大的。
互动一

YYY:余男我认为是最优秀的中国女演员。也是最有可能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国女演员。我前几天看了她的一个访问,她说学生时代经常被妈妈打,还打得厉害。后来她成功了,得了几个国际大奖,她妈妈有天对她说,早知道你能成为今天这样,小时候我就不会那么严厉的要求你了。思考了一下这个案例,也许我们面对的一切也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糟糕。
她妈妈当初经常打她,可以想象当年在妈妈眼里她也是非常糟糕的状态。
冉云飞:余男那个例子不好,你想一想为什么不好。王朔相当有名,但他就是活的不高兴,尤其无法与母亲很好相处。余男是结果好,那种难说的苦果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我们还是太粗糙,根本不知道有名与一个人高兴快乐之间不是等号。老实说,以结果来论,很难看清问题之所在,我们中国父母很难认为这是问题。只要孩子出名了就好。
很多有名的人,相当挣扎,很多人不知道。有些朋友听说过,为什么我想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写一本《鲁迅为什么不高兴》呢?不高兴,难道不是个问题么?很多人惑于鲁迅的大名,不敢分析鲁迅其实是个心理上遭受过很多伤害的人。他一生相当有名,但他的幸福与快乐,恐怕远不及那些不如他有名的作家。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我觉得除自身成就外,还要看他的家人,是否也因他活得较好,至少不因此活得更差。这就是说,评价一个人的成功,要多因素地考虑,不能只从单一名声来衡量。单一名声,就是学校教育重考试结果的翻版。
YYY:我说那个例子是从父母这个角度来看的,说明父母的焦虑其实也许事情没想象的那么糟糕。我当然不认为成名就是成功。
冉云飞:但是很多父母很容易不负责任地原谅自己,一有机会就继续伤害。不信,如有机会,问问余男。
有些伤害到了伤害人都喜欢的地步,但依然是伤害,这里面最着名的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患者。一个人对婚姻的态度,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其骨子里大部分来自原生家庭,这种影响是相当重要的。有很多理性的人,在思考问题时比较清醒,但在实际做事情时,会不自觉地“遗传”自己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强势的人,喜控制,喜控制的人,其实是安全感不够。安全感不够的人,其实是缺少真正的爱,特别是童年缺少有质量的爱所致。
互动二
MY:人是在试错中成长的,是吧?
冉云飞:我认为人生试错非常重要,犯错一方面与人的认知有关,因为人是有局限的动物。同时也与人性有关,因为很多诱惑、欲望都可能导致人走向错误的深渊,或者不停地犯重复而犯相同的错误。
教育孩子是件慢工出细活的事,对审慎与耐心的需要,有时可能更甚过本能的爱。我的意思是说,如果爱没有经过耐心的淬炼,那么爱很多时候,只是一种情绪的表达。情绪表达固然重要,但很多时候表达的意蕴并不稳定。即你情绪好,高兴了,你会宝贝长宝贝短的,如果情绪不好,就觉得孩子的不听话给你带来了无尽的烦恼,于是谩骂、责打,无所不用其极。
既然人一生在不停地犯错,那么试错就是你对待人生的一个基本态度,即你对待错误有一种开放的胸襟,不要怕犯错误。但最重要的是,不要抱着错误命赴黄泉,即死不认错。死不认错的人,其实是不敢试错的,因为他不容易改。不敢试错,并不表明,他错误不多。敢试错,就等于敢冒险,具有探险精神,这样的试错与好奇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不要怕孩子犯错,怕的是,你为了封堵孩子犯错,把他的求知欲与好奇心给封杀了。这样的代价相当大,可惜的是很多父母不停地犯这样的错误,但却从来不反省且不思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