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豆瓣用户素梳影给《咖啡公社》的日记,原标题为《嘎纳首映观影小记》
《咖啡公社》的设定时间是上世纪30年代,色调和服装让人联想到14年的《魔力月光》。不同的是《魔力月光》发生在法国南部的黄金海岸,而《咖啡公社》则是在黄金年代后期的洛杉矶和纽约。
对于美国本土人而言,洛杉矶和纽约是参照系话题,如同北京和上海。对于熟知美国文化的人来说,这个话题在美剧里更加多不胜数。而在黄金年代末期,交通并没有现代社会发达,电影产业刚刚苏醒的时候,这两个城市更像两个世界。西海岸的洛杉矶,炎热,热情,慵懒,颓废,充斥着各种充满淘金梦和一夜成名梦的年轻人,那里的早上从下午开始,从早餐开始喝酒,穿着随意但必须性感;东海岸的纽约则体面,阶级分层,上层社会普遍受高等教育,有优雅的外表和行为。然后共通的,是所有人但都有个光鲜的外在,永恒不变的钱,酒,性和欲望。
咖啡公社这个名字倒是和故事线没有太多关系,在剧中是纽约一家地下club的名字。几乎纽约城夜生活的主角们都聚集在这里。woody allen果然是戏剧出生,电影里的场景,常常可以转换到剧场版。比如介绍club的时候,速写的一些人物:外在看来很美好的夫妻,总是坐best seat的有钱人,高个子女人和她的矮个子老公,拉投票资金的政客... 都令人印象深刻。club之外,男主bobby的父母(在纽约的传统犹太家庭),哥哥(地下黑帮),亲戚(communist),舅舅phil(好莱坞大佬)等配角人物形象也都刻画得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哥哥ben判刑后皈依天主教,这大概是全场笑声最多的点了。woody allen在接受采访时说“wanted to do kind of a novel on film, about a family and the relationships of the members toward one another, and the protagonist’s love relationship”。可见,除了主角之间的爱情,本身作为编剧的woody也花了笔墨来把其他关系网的张力织出来。
电影本身的主线剧情是俗而再俗的故事,然后剧透了也不影响观影的。纽约小屌丝robby去洛杉矶投靠电影大亨叔叔,爱上了叔叔的小秘书,结果小秘书是叔叔的三。最后小秘书成功上位,伤心的小屌丝回纽约投靠黑帮哥哥打理地下club成功逆袭。
这种类型的故事放别的导演那里估计就变成大西洋帝国电影版了,可是到了woody allen这里,陪着轻松的小调调和迷人的画面,又变成幽默讽刺的喜剧小品了。有不少评论说剧本太过单调,其实自从蓝色茉莉以来,woody allen的编剧风格已经开始呈现出这种趋势。当然,是相比他早起的作品,尤其是巅峰时期的塞末点,午夜巴塞罗那,巴黎仲夏夜。个人最喜欢的是他的whatever, 剧本的峰回路转,脑洞癫狂到叫人连喊“这都可以”。而今,与其说是创作能力回归正常期,我更愿意相信,是心态随着年纪,会越来越看到不一样的东西。woody allen后期的作品,批判的越来越少,反倒像是老友,带着一点宽容,一点没有恶意的嘲讽,在安慰。无论是蓝色茉莉里的大魔王,还是魔力月光里的小骗子,都是小世俗的,都需要爱情的良药来拯救。
咖啡公社里主题更加简单,love and butterfly。Butterfly这个词最初是法语里papillon,除了蝴蝶,也形容爱情带来的那种砰砰砰的感觉,轻盈,美丽,也容易飞走。如同电影中叔叔phil自白里,第一次遇见vonnie, 他自己也说,作为混电影界的大亨,手头明星无数,自己老婆又amazing,25年的婚姻里从来没有出轨过,然而见到vonnie的那个下午,如同阳光洒满全身。而对vonnie来说,对面的phil成熟,富有,自信,也如同生命里出现的奇迹。而后bobby见到vonnie的第一次,也是初恋少年一般的心动。如同一直所说,真正的爱情往往是一见钟情的。而这些人又充满了自己的delima,phil和vonnie两情相悦,却隔着巨大的年龄差和phil已经结婚的事实;bobby更加是被发好人卡以及暖备胎。到最后,三个人每个人都面对着一样的问题: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一个是love in reality,另一个是live with butterfly,我该选哪个?

Love in reality的那个人,是生活伴侣,是已经得到;love with butterfly的那个人,是有怦然心动,靠近却不能得到。 这便是人性奇妙的地方,你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人,却永远难以不去想像未选的那个假如;未知总是梦幻而美好,不坠入现实的气泡,远离地心引力。有时候真觉得woody allen感情经历必定很丰富,挑出这种人性深处的小枝节,用一个电影的时间来慢慢打磨。这大概也是为什么woody allen在中产阶级以上的观众群比较受欢迎,大概经济基础到了一定程度,人普遍开始有精神需求和被爱需求,才会对这样的电影产生会心的感觉。而对于拿婚姻和性(甚至都提不到爱情的份上,)作为物质牵绊和生活保障的群体来说,拿个卫道士的盾牌倒是可以比较阿q地鄙视这种糜烂的中产阶级日常一番。
另外,这次的两位主演倒是给人不少惊喜。 Jesse的角色是个年轻小屌丝,从纽约跑到洛杉矶来闯荡,然后爱上女主,再然后回纽约逆袭。Jesse 之前比较为国人所知的大概是社交网络里的Mark Zuckerberg,似乎他非常胜任被发好人卡最后逆袭的角色。虽说是算本色演出,但仔细看他在咖啡公社里的走路姿态,说话语气,简直就是个青年版的woody allen。再联想到不久前他在超人大战钢铁侠里神经质的亿万反派,确实演技满值。在看kriten, 之前对她的评价还是暮光面瘫女,到了这部电影里,各个特写都是令人惊艳的精致。最考验颜值的地方是,她居然能把棉袜和凉鞋,高跟鞋搭配得天衣无缝,这简直是逆天的时尚技能。至于演技方面,虽然秉承一贯的面瘫表演,在纽约的重逢几乎看不出与之前在洛杉矶的差别(贵妇与底层女孩),但最后的最后,新年舞会上,镜头从身后转过来,让人期待那个dreamy look,她闭著眼睛,张开那一瞬间的眼神,无奈带着小撮幻想的快乐,迷惘,在别处,没有结果的期待......那种dreamy look所包含的许多种难以名状的情绪,都诠释到位了。
(这里有剧透)最后的结局留了白,两位主角在各自的reality里,想着他们共同的butterfly。经历了一部电影的时间后,他们心里也清楚,追寻butterly的结果,也不过是把对方变成自己的reality,而那只蝴蝶,其实你根本是捉不住的。也许偶尔在喧闹的人群里,你突然抽离,周围的人事慢慢暗淡,褪成背景;有人说,你还好吗?你看上去像在做梦一样。生活最终让你明白,你只要看着它飞,就是最好的样子。
最后的最后,冲着复古的jazz,服装,城市和养眼的女主角,再不然,就冲着漂亮的海报,都是一部值得一看的woody allen电影。
作者微信公众号:居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