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保证舒适美观,房产公司雇佣的执行经理——匈牙利人Hugo Sandor选择同样来自匈牙利的邬达克为建筑师,设计了英国、美国、荷兰、意大利、西班牙等多种风格的住宅,满足各国侨民的趣味。邬达克本人在设计外国弄堂的同时,顺带在哥伦比亚路边购地设计建造了一座带大花园的类西班牙风格的自宅(1929-31)。
就是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一乡村别墅群都称得上完美。据民国20年(1930年)《普益年报》记载:春夏两季,大批买主置购产业,普益当年的净收益比民国 19年超165%。《字林西报》民国22年2月刊登大西路地区一块面积5亩车库用地,包括车库建筑,售价每亩28万两白银。(据上海地方志网站)房地产商 赚了个盆满钵满。
而邬达克却在沐恩堂项目(1929-31)中遭遇了资金困难,幸亏孙科(孙中山之子)慷慨解囊,才化解了危机。邬达克遂把未及入住的自宅送给了孙科还了人情。自己在马路对面购地建造了一幢规模略小的英国乡村都铎式自宅(1930)
1947年时局动荡,邬达克带着家人匆忙离开上海前往欧洲。几年之后,房子归为国有。花园荒芜。1964年,产权到了长宁区教育局的名下,现在基地上的旅游职业专科学校就是那个时候建在了原来的南边花园之上。自宅被用作了学校的办公房。于是原本北面的主入口转向了南面。
两颗广玉兰不知何时紧挨南立面渐渐茂盛起来;周围的建筑也渐次围绕的自宅茂盛开来,越长越密致。
大约七十年代,自宅西边的建了新房子。几年之前,改建成了一家的酒店公寓。于是今天在番禺路上要找到它那是需要一定眼力的——你得穿过酒店底层架空的一条通道才能到达自宅。
总而言之,在80年的时光中,昔日的乡村成了downtown,小河浜成了大马路,乡村总会成了生物制品研究所,大西路上建了延安高架。而乡村总会里的邬达克设计的老房子还在;外国弄堂还在;自宅西侧的孙科的房子和他的大花园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