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2010年出版《哲学思考》一书序言
关于我的“泛演逻辑”(DTL系统)的建立
何新在书中说:
“ 我认为此书乃是我生平所有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一个民族,要想从历史上站立到世界的前列,就必须首先从哲学上站立到当代世界的前列。这一点,是培根以来的英国历史、卢梭以来的法国历史、康德以来的德国历史所证明的。
在亚里士多德创立古典逻辑,培根创立“新工具”(归纳逻辑),布尔、弗雷格创立布尔代数和数理(符号)逻辑以后,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我为自己能发现一种非对称的新逻辑工具而感到自豪。 ”
书名:哲学思考(上、下册)
著者:何新
出版:时事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0年1月
书号 I S B N:9787802323247【内容简介】
《哲学思考》一书主要描述和研究人类思维中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概念系统——”历史概念类集”。何新认为:这种概念系统具有一系列特殊的逻辑关系和逻辑结构,而这种逻辑关系和结构具有动态演化和非对称(兼容矛盾命题和悖论)的性质,从而超越了古典形式逻辑和近代数理逻辑所定位的静态概念类集的传统论域。
何新认为:在对于此种概念系统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可以构造一种崭新的逻辑类型——“泛演化逻辑系统”,简称“泛演逻辑系统”(DTL系统)。
《哲学思考》一书所讨论的这部分内容所涉足的是逻辑学中一个崭新而独特的,至关重要的新领域。
何新的上述发现——是他在1970——1980年代完成的。当他把所发表的结集论文送交著名的系统工程学和思维科学学家、中国火箭之父钱学森教授后,他的逻辑理论引起了钱学森先生的高度关注。钱学森充分肯定了何新的发现,并将“历史概念类集”命名为“何新树”(见《钱学森书信集》,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2011)。
钱学森先生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在此基础上确实可以实现对传统逻辑的突破。但他对何新说:”做这件事,光靠你一个人的力量不行。需要更多人的合作。”
此外,《哲学思考》一书中还收入了何新关于哲学、宗教论域的一批论文,以及何新早期思考哲学问题、研读西方哲学著作中所作的札记。此书内容包括方法与哲学、哲学史讨论、逻辑学研究、思考与札记、读书笔记、佛经《肇论》及《公孙龙子》的解读和注译等,全书包括九个部分。此书可以全面地反映何新的哲学方法和哲学及宗教观点。
导论:关于“泛演逻辑”的建立
1
在本书中,尝试描述和研究人类思维中一种特殊的概念系统——“历史概念类集”。[1]这种概念系统(黑格尔称之为“理念”系统),[2]作为系统化的历史概念集合,是在观察和描述某一事物连续的形态演化——即历史形态演化的过程中必然出现的。
这种概念系统,具有特殊的逻辑关系和逻辑结构,这种逻辑关系和结构具有动态的性质,并且超越了古典形式逻辑和现代数理逻辑所已知的论域。传统逻辑以同一律(A=A)为基石,是对称逻辑。
对历史概念类集的研究,最终将会导致一种非对称(A≠A)的本体论新逻辑类型——泛演化逻辑的建立。
这种非对称新逻辑的发现,可以追溯到希腊哲学史中的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图。但较系统深刻的理论,则最早为黑格尔所提出。黑格尔已意识到这种新类型逻辑的存在,当时黑格尔称之为“思辨逻辑”(Die Spekulatve Logik)。
黑格尔认为,思辨逻辑基于“概念的自身运动”。黑格尔已经意识到:一个事件的发生及演化进程,实同构于通过一系列前提条件的一个演绎推理模型。因此黑格尔说:“理念本质上是一个过程。”“任何理念的存在都是一个推论。”“自在(自主)自为的真理,是概念(Begriff)与客体的绝对统一。”[3]
黑格尔认为:人脑中形成的概念性逻辑,人脑中以概念为元素的思维运动,实际是对客体(“客观概念”)推演运动的模拟。客体即本体的自身运动,导致“理念”系统的自我生成。而人脑中被语言符号所模拟而形成的主观概念系统,不过是客体及本体概念的映象而已。
黑格尔认为:理念(即理性处理过的概念系统)是概念的自我完成系统。在一定的意义上,观察一种事物的演化性发展,也就是理念对自身内在概念之发展的递归性认知(自我认知)。[4]
但是,200多年以来,这种新型逻辑从来未被主流逻辑学家所理解和承认。[5]在罗素为代表的逻辑斯蒂(Logistic)看来,黑格尔的逻辑只是一种逻辑神秘主义的胡说。离开人脑的思维,哪里会有独立自生的“概念”系统?既然不存在可以离开人脑而独立自在的“概念”系统,又哪里有什么“概念的自身运动”?[6]
而本书的研究则试图证明,“历史概念类集”就是“概念的自身运动”的产物。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我的这本书乃是对黑格尔泛演化逻辑理论的一种现代解释。
2
逻辑是什么?
逻辑是确定思维有效性的形式规则系统。传统的说法是,逻辑是关于思维形式及思维规律的研究。但是,思维本身是抽象的,是不可能直接被研究的。人类的一切思维都是通过语言活动进行的。如果说,思维是人在内心(头脑)中的默语,[7]那么,主观逻辑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普遍语(句)法[8]——泛语法。[9]
从思想史看,所有的逻辑问题,最初都是从关于语义和语形有效性的讨论中提出的。语义辩证和语形分析,是早期逻辑理论孵化而出的温床。[10]
现代认知心理学(认识论)把人脑看作一个信息加工系统。这种信息加工系统的特点是使用人工符号组织成“符号操作系统”(Symbol Operatim Syetem)。在广义上,语法就是人所制作的物理符号的连结及组织规则。
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人类发明和设计的一种利用音响符号有序组织和结构的模型。这种组织和联结规律就是符号的编码。在本质上,所谓符号就是一组具有象征性的模拟化板块。符号所模拟的对象构成符号的示意、意义或内涵。若干符号的联结使符号成为有组织即有序的结构。信息和文字都是一种有组织的符号结构。联结符号的秩序或规则就是语言的语法。
所谓普遍语法是相对于特殊语法而言的。人类各种语言都具有自己的语言规则,即特殊语法,例如:汉语语法,英语语法,日本语语法,法语语法,俄语语法,梵语语法……等等。
任何语言若不遵守语法,即无法正确、恰当、确定(无歧义)地表述语言信息。特殊语法是约定俗成的人工造物,常随语言活动的历史发展而演变(例如古汉语语法与现代汉语不同)。各种语言之间没有、也不必有共通的语言规则、规范或结构。重要的只是使用各种特殊语言的人,必须对同样使用这种语言的人遵守这种语言的约定规则。
但是作为普遍语法的逻辑则不同。逻辑在本质上是一种约束一切时代、一切人类语言以及一切理性思维[11]和广义智能活动的普遍规则和规范。这种语法规则具有超越语言分类和历史时代的普遍共通性和有效性。讲英语的人不必遵守讲汉语的规则。但无论讲英语或讲汉语,或讲其他任何语,却都必须遵守共同逻辑语言的规则和规范。
由此就有一个问题,即逻辑作为一种泛语法或类名(集合)的演算语法,[12]其规则及规范究竟从何而来?我在本书中对此的答案是明确的,人类思维的普遍语法,是对宇宙本体存在与演化普遍形式的模拟。换句话说,宇宙本体的存在与演化秩序本身,就是一个泛逻辑的进程。
3
围绕逻辑语法的来源这个问题,历来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如同特殊语言、语法规则以及数学构造一样,逻辑语法来自人的主观自由约定或设定。
另一种相反的观点是:逻辑语法规则与特殊语法规则不同,具有本体论的内在基础,因而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的来源。
前一种观点,可以追溯到希腊哲学中的诡辩派、经院哲学中类的唯名论和罗素及维也纳分析学派的“逻辑斯蒂”。[13]
后一种观点,则可以追溯到赫拉克利特的“逻格斯”理论,以及苏格拉底、柏拉图的辩证法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14]以至经院哲学中关于类名的唯实论、黑格尔思辨逻辑的思维本体论。
正是由于不承认形式逻辑具有本体论和认识论基础,罗素、维特根斯坦、卡尔纳普所代表的维也纳学派(逻辑实证论/逻辑斯蒂)试图使逻辑学彻底异化为形式句法或纯粹语义学,从而使逻辑与自然语言,逻辑与逻辑的思维基础(内容)完全剥离。[15]
4
思辨逻辑(Die Spekulatve Logik),是黑格尔对泛演化逻辑的命名。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则称黑格尔的思辨方法为”辩证逻辑。”[16]但是,恩格斯并没有彻悟黑格尔的思辨逻辑,因此他所谓“辩证逻辑”体系从未建立成功。
普通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所谓“辩证逻辑”,只是一种涉及本体论的形而上学方法论。[17]本书所研究的“泛演化系统逻辑”(简称“泛演逻辑”,即DTL系统),与这种事实上属于本体论形而上学的所谓“辩证逻辑”并无关系。
由于我在说明历史类集演化的特殊类关系时,使用了J.Venn相交区域的图解[18](一种拓朴模型),钱学森先生在1982年4月17日给我的信中曾对我提示:
“数理的辩证逻辑学可以利用数学中的拓朴学建立起来。”[19]
经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后我才意识到,这的确是一个极具启示性的重大设想。[20]
在可限定的意义上,历史形态的连续性演进(变形)也是广义的一种“同胚”(homeo morphism)或“拓朴”(topology)变换。因此,历史形态/历史概念类集本身的确具有着一种拓朴结构的时/空关系。
更值得注意而耐人思味的是,最早将“topo”(托普/拓朴)这个术语应用于逻辑学的正是古典逻辑之父亚里士多德本人。
[Topics这一名称来源于希腊文,其原始的意思是“地域”,以后又用来指日常用语,也就是在谈话中往返出现的议题或型式。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修辞学》一书中对这个词意思的解释是这样的:
“我的意思是,论辩的和修辞的三段论是研究那些我们能说是topoi(按:topos的复数)的东西的,这些东西对于正确行为的问题,对于物理的和政治的问题以及其他许多在种类方面不同的问题是共同的,例如或多或少的topos。”
topos是在任何论证中都可以出现的条件,而不管论题是什么。亚里士多德在《论辩篇》里用这个词的意思可以通过下面例证很好地汇集起来:
“一个topos就是察看一个人是否把那种不是偶性的东西描述为偶性。”[21]
“另一个topos是给偶性及其主体下定义,或者是分别给它们两者下定义,或者是只给它们中一个下定义,然后去察看是否在定义中已经假定了任何不真实的东西。”[22]
由此可见,topos是在关于任一论题的论证中能够产生的标准的程序或运动。]
5
本书所涉足的是逻辑学中一个崭新而独特的、至关重要的新领域。但是,这一领域目前尚未进入主流逻辑学派的视野。
如果说,建立在同一律及不矛盾律基础上的经典逻辑是一种对称逻辑,那么,泛演化逻辑乃是不对称逻辑。

应当指出,本书所讨论的泛演化逻辑,在实际的人工智能操作中已形成了数理化的演算系统。Z.Michalewiez指出:
“近30年来,人们对借助进化和遗传规律来解决问题的系统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这样的系统维持潜在解的群体,运行一些基于个体适应值的‘遗传’算子的选择过程。演化策略(Evolution Strategies)、演化程序(Evolution Programs)属于其中之一,它是模拟自然进化规律解决参数优化问题的一类算法。”
遗传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之50年代初,一些生物学家试图用计算机来模拟生物系统演化程序。
后来,人们对模拟自然过程的算法有着越来越浓厚的兴趣。巨大的并行计算机的出现使这些算法具有更实用的价值。这类算法中最知名的有演化规划、遗传算法、演化策略,借助自然的并行方法解决问题。
“多数演化技术的应用是处理一个由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其中每个个体表示问题的一个潜在解。选择过程引入了一种趋向性:较好的个体有更多的机会生存繁殖。这些算法中的一个子类:基于进化规律的算法,即适者生存。”
“演化程序(Evolution Programs-EP)是一种概率算法,表示所有借助进化思想的系统维持着由许多个体组成一个群体。在第t代,p(t)={x1txnt}。每个个体表达问题的一个潜在解,任何演化程序是以一些可能很复杂的数据编码S来实现的。对每个解进行评价以给出对其“适应值”的度量。然后,通过选择较适的个体的步骤(选择步骤)构成一个新群体(第t+1次迭代),一些新群体的成员通过“遗传”算子的转换构成新的解(变换步骤)。其中的一元变异型转换,通过单个个体(mi:S→S)较小的变换产生新个体,高阶杂交型转换cj通过组合两个或多个个体(cj:sx…xs→s)的片断产生新个体。经过若干代后程序收敛。此时寄希望的是最好个体表达一个近似最优的合理解。”[23]
6
必须指出,泛演化逻辑的根本重要点在于,它并不是一种形式化的主观的数理逻辑,而是一种有效预测事物演化趋势的智能逻辑。
泛演化逻辑与传统逻辑的根本不同点在于,它是一种涉及本体演化程序及规则的客观逻辑,而不是一种主观的人类语言逻辑。
我的研究将表明,在更普遍的意义上,泛演化逻辑的确可以构成古典逻辑的本体论基础。而所谓古典形式逻辑(基础逻辑)其实只是静态即不引入时序向量概念下,以及在非连续变化的离散自然状态下,作概念(集合或语词/名/类)处理的一种特例。[24]
我在本书中将尝试作出证明,古典亚氏形式逻辑的各项基元和概念或范畴(类集)关系,事实上都可以从泛演逻辑各项基元和关系中导出。换句话说,前者只是后者的一种特殊类型。
因此,泛演化逻辑,乃是逻辑的逻辑,可以称作真正意义上的“元逻辑”(Metalogical)。[25]
7
钱学森先生曾对我说:“作这件事,光靠一个人的力量不行。需要更多人的合作。”
我出版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吸引有志于创新逻辑科学,并且特别是已通晓数理(符号)逻辑的朋友们的注意,以期共同致力于逻辑学这一新类型领域的开拓性研究。
本书中收入了作者关于这个论域的一批早期论文,也收入了近年我对逻辑与哲学问题较新近的思考与札记。它们尚是非常不成熟的。正如这本书一样,只能显示关于这种新型逻辑的一种幼稚原创形态,因而仅具有一种导引和拓荒的意义。
尽管如此,我认为此书乃是我生平所有著作中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一个民族,要想从历史上站立到世界的前列,就必须首先从哲学上站立到当代世界的前列。这一点,是培根以来的英国历史、卢梭以来的法国历史、康德以来的德国历史所证明的。在亚里士多德创立古典逻辑,培根创立“新工具”(归纳逻辑),[26]布尔、弗雷格创立布尔代数和数理(符号)逻辑以后,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我为自己能发现一种非对称的新逻辑工具而感到自豪。
有必要指出的是,泛演化逻辑的理论中不仅蕴涵了解答人类思维工具本体来源之谜的钥匙,并且提供了一种推演(未来)和进行理性预测的有效工具。事实上,我个人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早已深深得益于这一逻辑思维方法的应用。
类的理论是基础逻辑理论的基石。而我在此书中对类集的划分、起源与演化的研究,实际是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哲学先辈关于类集的研究的一个发展。现代逻辑多以数学中的形式集合论为基础,而否定或漠视古典哲学关于概念性“类集”的理论。对于概念性类集理论的重新研究,必将导致涉及逻辑基础的重大革命。
* * * * *
我谨将此书奉献给我已故父亲的在天之灵。在上个世纪70年代我在东北那些极其艰难的青春岁月中,在我从事孤独探索的时刻,惟有父亲一直在精神上支持和鼓励着我。
正是父亲把我最初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哲学学术界。如果没有他生前不断的鼓励和鞭策,我恐怕很难把我的研究一直坚持到后来。
我应当感谢《哲学研究》杂志的朱波和章士荣先生,是他们二位当初读到我关于这个论题的第一篇论文后,发出邀请,使我得以列席1978年的全国第一届逻辑理论研讨会。[27]
当然,我必须把崇高的敬意,奉献给一直支持和关注我此项研究的钱学森先生。
《哲学思考》上卷·泛演逻辑问题 目录
目录
新版序 …………………………………………………………… 1
序 ………………………………………………………………… 1
卷一
方法与哲学
[泛演化逻辑引论]
第1章
论泛演化逻辑的方法论意义 ………………………… 002
“历史概念类集”及其特殊的种属关系 / 002
概念自我演化的基本规律 / 005
泛演化逻辑对于科学认识的意义 / 008
第2章
论逻辑思维的本体论基础 …………………………… 010
第3章
张世英教授对何新论文的审评意见 ………………… 020
第4章
论“历史概念类集”………………………………… 021
[讨论与回应]
第5章
对“历史概念集合”的几点补充性意见(卢新文)… 029
第6章
历史概念类集符合于“演序”及“链”关系(李晓)… 033
第7章
对“历史概念集合”的初步研究(张莱)…………… 034
第8章
一位数学家给何新先生的一个建议(刘勃)…… 038
第9章
进化分类学的逻辑结构 …… 039
引言 / 039
生物分类理论的两个阶段 / 039
生物物种的演进史 / 041
进化分类学蕴涵的特殊概念关系 / 042
物种历史概念类集的规律 / 045
第10章
钱学森教授关于泛演逻辑及“何新树”的三封信 …… 049
卷二
札记
第11章
逻辑笔记(一) …………………………………………… 054
第12章
逻辑笔记(二) …………………………………………… 114
第13章
逻辑笔记(三) …………………………………………… 122
第14章
逻辑与哲学问题(一) …………………………………… 129
第15章
逻辑与哲学问题(二) …………………………………… 135
第16章
关于语言与思维 …………………………………………… 167
第17章
关于概念、判断及三段论 ………………………………… 173
第18章
关于演绎三段论的“格” ………………………………… 178
第19章
关于亚里士多德的札记 …………………………………… 182
第20章
古希腊哲学中的“辩证法” ……………………………… 191
第21章
关于“否定”之“否定”:澄清一个由来已久的误解 … 193
第22章
《资本论》第一章的演绎方法与黑格尔的逻辑三段式 … 194
卷三
哲学史讨论
第23章
古希腊辩证思想简史 ……………………………… 200
第24章
逻辑悖论的研究 …………………………………… 204
第25章
关于悖论 …………………………………………… 219
第26章
关于逻辑的四种类型 ……………………………… 225
第27章
辩证法与归谬法 …………………………………… 232
第28章
黑格尔逻辑的来源 ………………………………… 238
第29章
黑格尔《逻辑学》释义 …………………………… 242
第30章
论黑格尔逻辑学的三重涵义 ……………………… 248
第31章
关于“逻辑”的唯名论与唯实论 ………………… 250
第32章
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语源及本来语义 ………… 260
第33章
朱光潜教授的一封信 ……………………………… 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