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2期
(总第76期)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 (季刊) JOURNALOFGUIYANG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Quarterly)No.2.2004(GeneralNo.76)
登临似少一座庙 友人一语触乡情Ξ
———余光中散文《送思果》的情绪表达
余雨阳
(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贵州贵阳 550003)
摘 要:《送思果》是一篇以别愁写乡愁的散文,差,文言和白话交融,别愁和乡愁叠加,,。
关键词:散文;别愁;乡愁;中图分类号:I267A-6894(2004)02-0044-04
ExpressioninYuGuangzhong’“sOfferingSiguo”
YUYu2yang
(TheChineseDepartmentofGuizhouEducationCollege,Guiyang,Guizhou,550002)
Abstract“:OfferingSiguo”isaproseconcerningpartingsorrowsandhomesickness.Intheprose,wecanseethemixtureoflyricismanddescription,parallelandprosesentences,longandshortsentences,classicalandmodernChinese,partingsorrowsandhomesickness.Thisproseisbeautifullylyricalanddescribingsceneryandexpressingfeelingsanditlooksnaturalandconnotative.
Keywords:prose;partingsorrows;homesickness;emotionalexpression
余光中,学者、诗人、作家。1928年生于福建,后旅居台湾,游历香港,历任台湾师大、政大和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余光中》散文时这样评价余光中说“: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亦自命江南人。”又说余光中“诗文兼擅,并营评论与翻译。多次获文学大奖。风格屡经蜕变,出书四十余种,影响深远。”还评价余光中散文是“阳刚与阴柔并工,知性与感性并济,文言与白话交融。”并借梁实秋语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
余光中散文《送思果》是一篇乡恋情结浓郁的短篇散文。文章以送友人为话题,牵出了浓浓的思乡情绪,表现出对祖国和故乡深深依恋却又不得不离开祖国和故乡的无奈和矛盾,字里行间渗透出的是乡情和友情交织而又乡情浓于友情的情感。
余光中借友人在他乡的寂寞写出了自己对故乡的怀念,既是为友人感怀,也是为自己感怀,将两种情感叠加在一起,使思乡的情怀更浓了。乡愁,可以说是余光中不少诗文的主旋律,这在《送思果》中也是很明显的。
从题目来看《送思果》,是一篇为送别友人而写的文章,但却不像一般的别友文一样,用更多的笔墨来写友人。文章既不去回忆和友人相处的点滴来显现作者对友人的情感,也不写离别时“挚手想看泪眼”的难舍难分,全无流于表面的肤浅。文章只是想到思果孤身在外,难免会有远离故乡的寂寞。而事实上,作者写思果在外的寂寞是虚,写自己思乡的情感是实。
Ξ收稿日期:2004-03-20
作者简介:余雨阳(1957-),男,蒙古族,北京人,贵州教育学院中文系讲师。
—44—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文章一开头写思果谈美国观感的一句话“:美国的风景也有很壮观的,只是登临之际,总似乎少了一座庙。”其实,这仅仅是对熟悉的中国文化的一种怀念,不一定是思乡,也不一定就是寂寞。但是,当作者把它和中秋之夜“夜阑月老”的凄清情景结合起来的时候,寂寞不禁从心底生出,不免惹出思乡的情绪来了。正因如此,作者没有直接去写送别,而是从友人思果的一句话写出了作者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眷恋。思果既是“一位认真的天主教徒”,却又感到在美国“总似乎少了一座庙”,这说明他不是真正的怀念“庙”,而是怀念一种熟悉的中国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言者也许想得不多,但却触动了听者———即作者的思乡情结,使作者想起了“吃斋喝茶,观联听经”的“名刹古寺”,想起了“木鱼呼粥亮且清,不闻人声闻履声”的静趣。这种看似怀念“静趣”的情绪,与其说是“静趣”,不如说是孤寂,是作者的一种乡愁。
还是没有写友人的别离,只是从友人的即将“回去”,带出自己曾经在“那一片无庙无僧、无仙无侠的冥山顽水”中感受“那一片寂天寞地”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山水的怀念。这是文章第三段中所表现的。“而面对印地安人的名胜,南北战争的古迹,总也是惘惘若失,似乎欠缺了一点什么。有时候,觉得是缺了一座亭。有时候,觉得是少了一声钟。钢铁的栏杆,即使发神经一样地拍遍了,又谁能会得登临意?而清风来时,松涛满山,又觉得少了几只猴子,一张棋案。;那是美国西部最显贵的岩石集团,峰岭世家,海拔远在泰山、华山之上。,山水那么有情?”这一段话,表现的,是一种乡情。,,因为美国少有佛教的传人,,
。虽不一定松涛满山,而于树林间观几只猴子,,,自然就缺少了那一份宁静的心绪。,、华山之上的“落矶山影”,“回去”美国,带出来的,尽是作者自己思乡的情绪。
“思果‘,。”这一段,作者在为思果感怀,感怀思果在异国他乡会否得到他所处的那一片青山的青睐。言下之意是,如果他不能和那里的山水融为一体,那寂寞将是永远的了,是一种不能归田的寂寞。其实,思果倒未必寂寞,是作者自己先寂寞了。作者为友人的感怀,实际上是在为自己感怀。作者借东坡的诗,引出了自己的乡愁。
文章将东坡“被放”而不能归田的“乡愁不胜”与“今日中国读书人在海外的花果飘零”的“自放”相对比,写出了故乡不能“归得”的无奈情绪,表现出“自放”有同于“被放”的无奈。作者认为,东坡当年被流放是一种无可奈何,而今天中国学人的离乡背井又未尝不是无可奈何呢?当然,这无可奈何的背后是耐人寻味的,作者并未作一丝的说明。“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这种指水为誓的感叹,正表明了作者想归田而不能归得的无奈。而这一段文字,更将这种心情进一步的明朗化了“:不过东坡的半生流浪,是被放。今日中国读书人在海外的花果飘零,大半却由于自放。即使是嚷嚷‘回归’的学人,也只敢在旬月之间,蜻蜓点水,作匆匆的过客罢了。故乡真能归得的话,谁不愿归田归山呢?”
接下来,作者才真正写为朋友饯行的场景,然而也非重在饯行,而是重在写“天上月圆,人间月半”的心情,重在烘托气氛去了。饯行的场面是零落的,没有热烈感,一如月夜的凄清冷艳。“那晚的酒菜之间,宾主虽也照例谈笑,却不见得怎么风生,而席上的场面,也不如应有之盛。”除此之外,席面的零落还有朋友间你来我往的不齐聚,总有一点与满月不相称的遗憾。这种场景,衬托在“灯阑月老”的氛围中,不免有些凄清。
文章最后写朋友四处散去了,写思果走后作者在言语的意趣上棋无对手的寂寞。沙田的文学,沙田的文友“,恐怕已成了中秋的满月,清辉要夜夜减色了”。文章到这时候,才真正把笔墨放在了送别的主题上来,与题目想呼应。而实际上,整篇文章流露得最多的,还是乡愁。旅居他乡,乡愁不胜,然而,只要多了几个好友,乡愁也自有排遣之处,可是,若是朋友们都四处散去,乡愁自然也就更浓了。也许因为如此,作者才以别愁写乡愁了。
余光中把他自己的散文分成抒情散文、知性散文、小品文和论述文几种《送思果》,归在小品文中。余光中小品文的概念,恐怕是因其短小而略带嘲讽和苦涩,是理论家们所说的杂文了。然而,像《送思果》这样的文章倒看不出很多杂文的味道来,不过,如《朋友四型》《、借钱的境界》《另有离愁》《夜读叔本
—4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华》之类,是地道的杂文。
其实《送思果》,的抒情成分还是很浓的,苦涩虽有一点,却也是淡淡的,只是篇幅还算短小。要说“杂”的味道,恐怕也就是“对印地安人的名胜,南北战争的古迹,总也是惘然若失,似乎欠缺了一点什么”的不以为然和“故乡真能归得,谁不愿归田归山呢?”这样的遗憾了。除此之外《送思果》,表现更多的还是恋乡的愁情。
余光中写愁情,浓而不露,深沉含蓄,尤其是以别愁写乡愁,自是一种写法。文章写思果虽是一位认真的天主教徒,可到了“登高临远,神举形遗”的境地,还是眷恋中国的“庙”的。“神举形遗”本身就是一种空灵和孤寂的境界,再加上一个“庙”字,孤寂和乡愁就已然现形了。“吃斋喝茶,观联听经”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代表。吃斋听经的这种禅境,难免有些孤寂,而喝茶观联则是中国的古典文化,是故乡所独有,又带几分典雅,因而最能体现文人的思乡之情。至于“木鱼呼粥亮且清,不闻人声闻履声”的静境,那也是对故乡的怀念,只是孤寂的情绪胜了一筹。异国的名胜“缺了一座亭”“少了一声钟”,,都是这种孤寂乡情的写照。
“铁的栏杆,即使发神经一样地拍遍了,又谁能会得登临意?清风来时,松涛满山猴子,一张棋案。”这里的登临意,,勾勒出一幅真能让人神举形遗的画面。,。而作者独喜欢这宁静,这正是孤寂情绪的流露。
,那么,后半部分则是借月光写别愁了。然而,,人间月半”的时候“大家举起杯,,干掉满杯月色,”这孤寂,,不只是一句谐语,多有一种天上月圆之时,人间却也未必圆满的遗憾则有一种凄清的冷寂。“姮娥已经空等了许久,只余下脉脉的清光,在四围的山上和海上流漾。提灯追嬉的小孩子们都已散尽,红幽幽的孔明灯也像不明飞行物一样,神秘地失了踪。”姮娥空等,清光流漾,孩子们早已散尽,孔明灯神秘失踪,这一切,都突出了一个
“静”字。作者把这一切的孤寂,都融在了“灯阑月老”的静夜中。以静写寂,恐怕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不过,所谓以静写寂,不是境寂,而是心寂。人在情绪涌动之时,是最容易寄情于境的,因此,表面看来是写境,实则是写心了。这里的寂寥,是友人别去后一人独处他乡的无奈,这在文章末段“清辉色减,鸥鹭寂寞”的感慨中得到了体现。
就是在文章最后写饯别的场景,也全无一般写别情的套路,文章中的内容,似乎全与思果无关,倒是作者自顾自地发感叹罢了。写文章送友人,却全然不写友人的点滴之事,而是借别愁写起了乡愁,这恐怕是余光中这篇散文最富特色的地方了。应该说,这是对传统写作手法的一种叛逆,是写作技巧纯熟到收放自如后的心迹流露,是文章的自然之道。
如果说余光中在《送思果》中借别愁写乡愁是一种“大”技巧的话,那么,文章中物象与意象融合,骈句与散句混用,长句与短句参差,文言和白话交融的精湛技巧,怕是把别愁与乡愁叠加而使情绪得以自然流露的妙处了。
通过把物象和意象的融合来表达凄清寂寞的情绪在《送思果》中是随处可见的“:清风来时,松涛满山,又觉得少了几只猴子,一张棋案。”这种明晰的物象中,隐含着的,是作者寂寞心境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怀念,无形中有了几分仙风道骨的色彩。有了这种物象与意象的融合,作者无须再在任何情感的表白和剖析上多着墨迹,读者就能感受萦绕其间的情绪了。用灯阑月老的凄清来表达孤寂的情绪,余光中也不用那种一般作家常用的直接抒情方式,而是把这种情绪寄托在物象的描写中,把情绪变成物象的精神,使其从物象间汩汩流出“:等到高淡转清,主人领着客人齐登十楼的天台去赏月时, 娥已经空等了许久,只余下脉脉的清光,在四围的山上和海上流漾。提灯追嬉的小孩子们都已散尽,红幽幽的孔明灯也像不明飞行物一样,神秘地失了踪。”这静寂的描写,正是作者孤寂的情绪和情感的流露,不自觉地移情于山水之间了。
(下转第65页)
—46—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方式提供了契机,形成“两课”教育的强势宣传效果。如前不久,江泽民、胡锦涛到大连接见361潜艇遇难官兵家属代表的新闻报道,通过各种载体形式,各种传播途径,迅速向世界报导,反映了媒体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这次潜艇事件的处理方式表明了信息透明化,公众享有知情权和新闻自由,现今大众媒体形成多层次、多样性的多元格局。
总之,面对大众媒体多元格局存在的事实,有必要强化国家意识,拓展全球视野,以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世界眼光积极融入大众媒体多元格局之中。对高校“两课”教育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发展观,既要有坚定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观,又要坚定自觉的在世界文化多样化面前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价值选择能力,珍视和发扬自己的民族个性、民族特色和自主发展,着眼于思想道德发展的前沿,促进高校“两课”教育发展,增强其竞争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参考文献:[1]东尼・吉登斯1社会的构成[M]1上海:三联书店,1998,2661
[2]郑兴东1受众心理与传播引导[M]1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691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第20卷[M]1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1,5851
[4]李永健,展江主编1新闻与大众传媒通论[M]1北京:-[5]罗素著,张金言译1人类的知识[M]1北京:[6]钟启泉等主编1[M],2003,121
责任编辑 王 铁
(上接第43页)
我认为,创作自由就像开汽车,方向盘掌握在你自己的手里,想向哪儿开就向哪儿开,想开慢开快自己决定,想停就停,随心所欲,纵横驰骋,无需要什么人来指明什么方向。
创作不自由就像乘火车,司机只有一个,而且方向、时间、快慢甚至轨道是被规定死的,你只有乘上车跟着跑的份儿,根本不允许你有什么自由,谁要违反,擅自想停下来,换方向改道等等,都会头破血流。当只有一个司机时,大家就只能乘火车了。
其实创作自由更像是徒步跋涉于荒野,那儿根本没有什么路,你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计划,按照自己的意愿、自己的方式,坚定信念、披荆斩棘、攀岩涉水、不怕牺牲、奋勇直前,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来。不要去走那些别人已修好的平坦大道,那儿虽快捷,却没有什么意义,要做自己的主人、冒险家、开拓者,在无路的荒野中和山水中探索“,吾将上下而求索兮,虽九死而犹未悔。”
文学艺术是人的自由创造,创造性是艺术的重要特性,创造是以自由为前提的,当然这种创造性又不是绝对自由的,它受到社会的一定的制约。但文学创造不宜过份强调这种制约,过去就是这些制约讲得太多了,以至于从根本上扼杀了人的创造性,也扼杀了文学创作本身。

责任编辑 向容宪
(上接第46页)
在《送思果》中,语感给人的震撼是强烈的。作为现代散文,文章不仅具有白话的平缓,还多了一点韵文的节奏,得心应手地游刃于文言与白话之间,在长短错落的句式中显现出音乐的节律美。文中的“登高临远,神举形遗”“、天上月圆,人间月半”和“虽然也践了溪山之盟,餍了烟霞之癖,而面对印地安人的名胜,南北战争的古迹,总也是惘惘若失,似乎欠缺了一点什么。”等句子,可以说是余光中上述多种写作手法的充分印证了。
《送思果》是一篇让情绪自然流露的文章,所以以别愁写乡愁,实际上是因作者被别愁牵动了思乡的情绪,并非要刻意去脱开别愁来写乡愁,只是在乡愁充盈胸腔的时候,别愁似乎退到了次要的地位。而这乡愁又因别愁引起,因此,以别愁写乡愁就很自然了。
责任编辑 孙 悦
—65
© 1994-2009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