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好药才好”,中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中医将亡于中药”的说法不绝于耳,有老中医直言,不是我们的方子不行,是药材的质量不行。因为觉得内地的药材质量不行,很多人甚至去港澳、国外买产自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地的叫作“汉方药”的中成药。
此外,一些媒体也经常报道中药存在掺杂使假、农药残留、重金属超标、营养价值下降等问题,这些都让人对中药材的现状和发展产生担忧。

全国人大常委会近日分组审议了中医药法草案,中医药问题引发多位委员关注。
一些委员认为,中药材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用药安全,影响中医药健康发展,而我国中药材的生产、管理还存在不少问题,必须从生产源头管住管好,建议草案中增加相关内容。
中药材质量下降引担忧
对中医药材品种的审定、登记、标准制定、生产规程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各部门各自为政;对中医药材的种质资源底数不清,对野生资源的原生环境缺乏系统性保护;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管理滞后,有些GAP认证完全是走过场;从生产到流通,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滞后,“真空地带”比较多,中药材农残超标、重金属超标问题比较突出……刘振伟委员直指目前我国中医药领域存在的四大问题。“我们现在处于濒危的物种有300多种,60%、70%都是药用药材,不保护就难以为继了。此外,现在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3000万亩,只有标准体系,不抓规范化生产管理质量标准就会落空,应该有操作规范方面的约束性条款。”他建议把这两方面的内容补充进去。
吴恒委员说,受市场趋利的动机影响,一些不规范的行为在交易、初加工环节也有表现,特别是对交易环节、对药材存放环境许多商家没有加以重视。为此,他建议在关于中药保护与发展中增加相应内容,比如,规定通过网络交易使得药材交易不受其他方面的杂质污染,保证药材品质。
方新委员认为,中药质量不行,问题出在两个环节:一是种植环节。
环境污染,包括空气、水,特别是土壤的重金属污染,对中药质量影响很大。为了高产,在种植过程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甚至有一些中药剧毒农药残留超标;二是加工环节。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低,监管不力,影响了中药质量。
“中药材的生产基地应该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郑功成委员说,如果中药材的生产基地环境保护不好,空气、水、土壤是污染了的,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材就不只是堪忧,而是无以为继了,法律应该再增加一些内容,比如,明确强调对中医药材的生产基地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生产基地与生产环节建立有效的检测和监管机制,明确标识制,此外还应该有信息公开的规定。
“只有对中药材的生产基地生态环境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建立有效的水土、大气及生产环节监测和监管手段,建立健全中药材来源标识制,
建立健全中药材信息公开制,才能有利于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郑功成强调说。
何晔晖委员建议把第三章的名称“中药保护与发展”改成“中药药材及制剂”或“中药药材”。理由是中药材料的质量对中医的医效有非常大的影响。
蒋巨峰委员指出,现在有一些中药疗效在下降,其原因主要是药材不一样,现在大量是人工繁育的,而原来是野生的、天然的,建议增加对野生天然药材产区要进行特殊保护和有序采集以保证中药疗效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