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石海军(中国社科院外文所)
飞天无疑是敦煌壁画的标志和象征,不过,飞天形象并不仅仅属于敦煌,比如,云岗石窟的飞天雕像也非常有名;进一步,飞天形象也不仅仅属于中国佛教艺术,在印度、中亚、东南亚以及日本的佛教艺术中,飞天形象也都极其迷人:但凡有佛教艺术的地方,飞天形象必然会出现。
大都会博物馆中的一尊古印度的天女雕塑
在吠陀时代,天女主要与乾闼婆一起生活在因陀罗的天庭之中,但在史诗和往世书时代,她们则更多地与紧那罗、持明、药叉等半人半神的精灵一起,混迹于喜马拉雅山或是其它人间仙境。
“紧那罗”的字面意思是“人乎?”他们在形象上常常表现马首人身,这表明他们是半人半神或非人非神,他们是财神俱毗罗的随从或仆役,随财神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上;不过,财神俱毗罗的随从,更常见的说法是药叉。“持明”的字面意思是“持有知识者”,他们像乾闼婆一样多才多艺,也像乾闼婆一样是半人半神,但他们既不属于天帝因陀罗,也不属于财神,而是印度教湿婆大神的侍从,也居住在喜马拉雅山上。紧那罗的配偶本来是紧那丽,与持明相伴的一般是持明女,和药叉生活在一起的是药叉女,但或许是因为她们在印度神话传说中都是同类即半人半神(仙),紧那丽、持明女、药叉女也常常与天女混为一谈。本来是天女散花,但在印度大史诗中,极其漂亮迷人的持明女也被刻画为空中的精灵,在天空中为战场上倒下的英雄撒落天花。
现存新德里国立博物馆、出现于笈多时代的浮雕《飞天》约创作于公元六世纪,一般认为它描绘的并非乾闼婆与天女,而是一对持明,其飞舞的动态飘逸轻盈,围绕在身边的迎风招展的飘带显然更接近敦煌的飞天壁画的造型,不过,与霓裳羽衣的敦煌飞天艺术相比较,可以看出,这里的飘带并没有衣饰或羽化的作用;再者,“飞天”在此,也不像敦煌艺术中的飞天那样,系着华式长裙,而是如同所有印度艺术中的天女那样,一以贯之地表现为一种裸体形象。
更后一点出现的是埃洛拉石窟,其第16窟凯拉萨(纳塔)神庙主殿高塔外壁上,雕刻有著名的飞天形象,但这里的飞天却没有类似于敦煌壁画中飞天那种长长的飘带,她们多是扭身曲体,以飞舞的姿态显示出强烈的动感,因此,与其说她们在“飞”,不如说她们在“舞”,这似乎更接近于飞天或天女形象本真的意义。

·END·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