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的人生便有快乐(主)
记草根组合的音乐生活
在工厂做流水线的工人,在企业做业务员,走上街头卖唱,奔波于酒吧演出,不管何种职业,不管多苦多累,心中音乐梦不改。
出生贫寒,没有受过一天专业的音乐训练,更遑论名师指导;作为普通的劳务工,大部分的薪水用于购买乐器与音乐教材,一度三餐吃饱都成问题,不管如何窘迫,心中音乐激情不减。
自学唱歌、演奏、谱曲,不经修饰的声音、服饰,他们一度获全国音乐比赛的17强,多次获深圳音乐比赛金奖。
寻梦的历程处处艰辛,有梦的人生便有快乐。队长沙玛,成员木乃,四川大凉山,彝族;阿武,海南,黎族,阿响,广东陆丰,汉族。天南海北,4个民族的80后青年因为音乐走到一起。这是一个纯草根的组合。他们没有钱,不够专业。他们涉足一条劳务工很少人踏上的路,前途并不明朗。但他们有的是对音乐的爱,有的是生活的勇气。他们用对梦想的执着让青春无悔。
寻梦:两首歌曲闯酒吧
音乐离沙玛很近。彝族特有的风俗习惯,每次结婚男女双方都要各派代表对歌。沙玛小时就凭着对音乐的喜好成为了邻里间盛邀的对歌“主打手”。此时,彝族人山鹰组合出了专辑,沙玛反复倾听,沉醉其中。
10余岁的他最大的乐趣便是到有录音机的朋友家里听卡带的歌。2003年,沙玛的哥哥考上中专。对年收入只有几千元的家庭,学费成为重担。沙玛决定初中辍学,只身到深圳做了一名流水线的工人。
在陌生的城市里,忙碌的务工生活中,音乐是他派遣孤独的方式。他花了半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把旧吉他。龙华的友谊书城的琴行是不少音乐爱好者的聚集地。有一次,琴行的老板问他有无工作,要不要考虑去琴行上班。他兴奋地辞去工厂工作,连工资都不要,第二天就去了琴行。
琴行的薪水比工厂还低,却离音乐更近。沙玛跟琴行老师学,自己看书,学会弹几首吉他。梦想很美很远,生活沉重而单调。沙玛一度想回老家发展,想想回去也要重头开始,不如在深圳奋斗。
2005年,他抱着吉他到酒吧应聘。当时仅会弹彩虹和阿芝两首曲子的吉他。也许是自己清朗的歌声打动了老板。酒吧老板招了他,并给他每月1500元的工资。
随后,沙玛又向老板推荐了同样爱好音乐的朋友阿武、自己的哥哥以及同学阿雷到酒吧唱歌。四个人学了一首和声的曲子,让老板也一并接纳。2005年12月10日,部落组合乐队正式成立。取名部落组合,寓意乐队成员来自不同的民族。
探梦:初登央视进入全国17强
2006年,深圳广电集团举行青年歌手大赛。他们在电视上看到有这个消息后,就报了名参加。他说,当时几个人什么都不懂的情况下开始写歌和练声。不会记曲谱,就用吉他弹出旋律,录下。重听,修改,再录。
没人指导乐队如何唱和声,就听各自声部的曲子,模仿,录音到电脑,重听,纠错,再录。
凭着感觉,他们排好了朋友的一首歌曲《牧羊姑娘》。曲子的配乐是他们最熟悉的乐器——吉他,主唱为通俗唱法,和声部分则类似山歌的形势。整个曲子既有流行音乐元素,又有民族音乐元素。不经修饰的声音、民族风味的曲调很快吸引了评委的注意。他们的歌曲被选送到了北京。比赛的服装问题怎么办?沙玛说,要走民族风情,想穿彝族服装。他写信给老家的姐姐,
让姐姐跟人借了四套服装来给他。他们每人用约一百元元,买了新裤子和新衬衫。
自费去北京,怎么去?他们没钱买软卧的火车票,硬座又卖完了。于是,他们四人在火车上站着到了北京。实在太累了,就在过道坐下来休息。大约站了一天一夜,到了北京的酒店后,休息一晚上,第二天便去参加比赛。
沙玛说,第一次站在北京央视的舞台上,自己的心都快跳出胸膛了。他们原汁原味、原生态风格的唱法吸引了评委,顺利进入了第二轮。恰好当时举行世界杯,第二轮比赛在大约一个月后举行。乐队成员聚在一起,创作了第二首歌曲《蓝色愿望》。这首曲子集合了摇滚、民俗等音乐元素,音域跨度大。沙玛说,也许是乐队的热情、朴实、无修饰的声音吸引了评委。他们再度晋级。在第三轮比赛,他们没有歌唱了,就选择了平时唱过的曲子《无可奈何》,一人主唱,其他三人演奏。也许是缺乏原创,这一轮被刷了下来。尽管如此,他们已经进入了全国比赛的17强。至今在网上仍可看到他们表演的视频。
梦缺:生活煎熬暂停音乐生活
北京的经历让部落组合乐队开阔了视野,心理素质更强,同时也认识到音乐知识的欠缺。随着比赛的结束,生活的压力重新浮现。他们一边在各酒吧唱歌,一边努力看书学音乐。哥哥沙一剑离开了乐队,选择了北漂。沙玛原来琴行上班时的同事阿响加入组合。新的阵容里,他们技术上互相磨合,音乐的感觉越来越好。
2008年,文化部举办声乐大赛。部落组合参加后,凭着一首《姑娘》获得了全国赛区的优秀奖,赢得了深圳市群众艺术馆的领导的认可。
正当他们仿佛看到曙光之时,一个意想不到的事情让乐队几乎解散。2008年,汶川大地震。部落组合怀着悲痛的心情在深圳卫视“抗震救灾,地震有爱”特别节目上,献上了以寿对灾区人民的祝福之歌《阿芝》。此后的一段时间,所有娱乐场所都停止娱乐。商业演出没有了,组合的收入几乎为零,很快就把以前微薄的积蓄花光。为了省钱,他们每天用稀饭就着榨菜吃。
为了生存,沙玛开始到一家公司做业务推销员。阿雷去朋友的餐馆上班,随后回老家了。阿武走上街头卖唱。阿响经朋友介绍准备去工厂打工。乐队濒临解散。沙玛说,当时觉得对音乐的追求有些沮丧,梦想的旅途显得越来越远。
但不管多累,只要一有空,他们都坚持谱曲练歌。音乐已经成为乐队成员的一种生活方式,琴声和歌声便是感情最好的倾诉。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时,在成都酒吧唱歌的沙玛朋友木乃来深圳发展,和他们见面后,经过一轮思考,部落组合四人组在此燃起了对音乐的热情,木乃加入部落组合。2009年,阿武和阿响在街头唱歌时,认识了一个朋友。他投资了几十万,开了一家琴行,请他们三个来帮忙打理音乐培训班。沙玛边做推销员边和他们一起唱歌,这样生活渐趋稳定些了。
他们三个成员在琴行上班,赚生活费的同时也可学音乐教学知识。成员自己写歌、练歌的时间更多了。由于上过央视,他们也成为了老家的“音乐小名人”,在老家(宁蒗)县50周年庆典时被邀请回家表演。专业上,组合也开始能用记谱来创作歌曲,不再用原来的手机记谱。
牛bb文章网欢迎您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