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1398年5月13日-1457年2月16日),字廷益,号节庵,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永乐十九年,于谦登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煦之叛。平叛后,被宣宗升任巡按江西。宣德五年,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正统十一年,因进京觐见时不向王振献媚送礼,遭其党羽诬陷,下狱论死,后因两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请复任。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瓦剌俘获,他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进兵部尚书。天顺元年英宗复辟,石亨等诬其谋立襄王之子,被杀。
于谦在当时是一个深受百姓爱戴的大臣,那么于谦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是什么原因让他得到大家的喜爱呢?在他的一生中有哪些生平事迹是值得被后人称赞的呢?一起来了解一些于谦这个人吧。
明朝于谦简介
于谦是明朝时候的重臣,而且他还是一个有名的诗人呢,更是民族英雄。于谦出生在1398年的钱塘,去世的时候是60岁。在他24岁的时候成了进士,然后跟当时的皇帝一起平叛朱高煦,因为在这件事情上立下了大功,所以他就升职做了江西的巡按,并且受到了百姓们的爱戴。
于谦图片
在1446年的时候,因为于谦本性正直,没有给王振送礼而受到了该一党人的陷害打入了狱中。后来因为百姓和其他官员都为于谦求情,最后他才官复原职的。在三年之后,明英宗成了俘虏,于谦亲自带兵监战,打败了瓦刺。对方却用明英宗作为人质,要求和解,于谦为了明朝的江山,以国家为重,没有答应瓦刺的要求。对方见明朝不答应请求,再留着明英宗也没有用,于是就放他回去了。虽然明英宗回国了,但是于谦仍不同意议和,继续训练精兵,以保卫边境地区的安全。
虽然说于谦为了明朝一直都是尽心尽力,但是因为他正直、清廉等受到了奸臣的迫害,最后在明英宗再次当上皇帝的时候被杀死了。
于谦的生平事迹
在于谦60年的生涯中有很多的事迹为后人说称道,这边就简单举几个例子来说。
明朝于谦雕像图片
于谦在二十出头的时候中的进士,5年之后,于谦跟着皇帝一起出征。后来明宣宗叫于谦说说朱高煦罪行的时候,于谦义正言辞,把朱高煦说的都不敢抬起头来,甚至还忍不住发抖说自己该死,看到这一场景,明宣宗很高兴,知道于谦是一个很正直的人,于是就给于谦升官做了江西巡按。在于谦做巡按的时候,他给很多受冤入狱的犯人平凡,也因为这样他的名声大振,百姓对他很是爱戴。
在明英宗亲征被俘后,于谦坚决反对其他大臣提出的南迁的建议,他说京城是国家的根本,一旦动了那么就会天下大乱。在他的坚持下,没有实现南迁。但因为国家的精兵都在出征也先中牺牲了,所以他就请郕王帮忙操练军队,以保证国家的安定。
从上面对明大臣于谦的介绍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刚正不阿的、全心全意为国家和人民付出的清官,但是这样的好官总是会遭受到奸人的陷害,最后还是只得到一个被害入狱处死的结局。
明代于谦是谁 明朝于谦的后代资料明代于谦是谁
《明史》曾评价于谦说:“于谦为巡抚时,声绩表著,卓然负经世之才。”那么,明代于谦是谁。要想全面地了解明代于谦是谁这一问题,需要从于谦简介开始说起。于谦生于公元1398年,卒于1457年,享年59岁。于谦的祖籍虽然在河南商丘,但是于谦自幼在浙江杭州一带长大。于谦少年时期非常仰慕文天祥,他认为文天祥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
于谦
为了学习文天祥不屈的气节,于谦经常将文天祥的画像挂在座位一旁,每当读书困倦时,于谦都会以文天祥的故事来激励自己。于谦七岁时,有一个和尚在无意中看到了于谦相貌,并且告诉于谦说,小于谦长大后,会是一名拯救朝政的宰相。公元1421年,于谦时年23岁,因为参加考试一举夺得辛丑科进士,进而进入明朝廷为官。不久之后,于谦跟随明宣宗镇压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因为于谦在平定汉王朱高煦叛乱中立下显赫功绩,因此明宣宗提拔于谦为巡按江西一职。
随后几年,于谦以兵部右侍郎的身份在山西、河南一带履行巡抚的职责。公元1446年,于谦因没有贿赂王振而遭到其他同党的诬陷入狱。等到于谦出狱后,于谦更加明白肩上责任的重大。公元1449年,土木堡之变爆发,于谦亲自率领将士抵抗敌军来袭。明英宗被抓之后,于谦以江山社稷为重,积极挽救明朝政权于水火之中。
明朝于谦的后代
通过资料记载得知,明代于谦的后代只有一人,即于谦的儿子于冕。有关明代于谦的后代资料少之又少,从寥寥数十字的史料得知,于冕一直为父亲于谦得以沉冤昭雪而奔走。话说,自从土木堡之变爆发之后,于谦发誓不和敌人共存。后来,于谦经常在值班的地方生活,基本上从来没有回过家。石亨等人为了清除于谦,便诬赖陷害于谦私自敛财,谋反忤逆。随后,于谦被下令处死。
于冕剧照
于谦死后,皇帝为了惩治于谦后人,便将于谦的儿子于冕发配到山西龙门流放,将于冕的妻子张氏发配到山海关一带流放。公元1466年,于谦的儿子于冕得以返家。随后,于冕上书为父亲于谦平反。接到于冕的奏折之后,明宪宗亲自审理了于谦案件。等到明宪宗为于谦沉冤昭雪之后,才将于谦的田产退还给于冕。明朝廷为了表示对于谦的歉意,便让于冕袭封“千户”之职位。
后来,于冕将父亲生前所写的遗作都收集规整起来,而后出版,即为《节庵存稿》。近年来,电影《龙门客栈》和《新龙门客栈》都是以明代于谦的后代于冕为父沉冤的故事为背景所创作的。于谦平反之后,于冕的官职也得以恢复。后来,于冕担任应天府尹一职。于冕去世后,因为膝下无子,于是,于家族人便让允忠为于谦的后人。等到允忠长大之后,便世袭了杭州卫副千户。
明朝于谦故居
明朝于谦自幼在浙江杭州长大,所以明朝于谦故居也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坊祠堂巷42号。明朝于谦在进入明朝廷之前,一直都在此读书学习。从外观来看,明朝于谦故居是典型园林式结构,砖墙和青瓦呈现了明清建筑特色。公元1466年,明孝宗为于谦平反之后,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便将于谦故居改为了怜忠祠。
于谦故居
如今,明朝于谦故居已经焕然一新,故居里面还保存着与于谦有关的遗物,比如造像碑、旗杆石等等。明朝于谦故居如今已经成为浙江省重要的一处人文景观,距离西湖不到一公里。在当地政府的决定之下,明朝于谦故居已经免费向公众开放。一进入于谦故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口井,这口井一面靠墙,另外三面是由石栏杆团团围住的。话说于谦当年就是在此汲水生活的,如今井圈内壁绳痕迹还清晰可见。
井的旁边便是一个起居室,这个起居室大约十平方米,于谦曾经就在这个房间居住。每天早早起床后便在井边打水洗漱,而后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涯。“忠肃堂”是明朝于谦故居的主建筑,里面的陈设十分简单,基本上可以一眼望到底。忠肃堂门楹上写着一副对联,内容是“吟石灰、赞石灰,一生清白胜石灰;重社稷、保社稷,百代罄击意社稷”。如今,来明朝于谦故居的游人络绎不绝。
关于明朝于谦的故事介绍明朝于谦的故事
于谦又被后人称为“救时宰相”,关于明朝于谦的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两袖清风”讲述的就是明朝于谦的故事。话说,于谦担任兵部侍郎期间,有一次在河南一带巡查。
于谦雕像
当时,朝廷的政权被宦官王振所把持,各地官员为了拉拢王振,纷纷用重金和稀有宝物去贿赂王振。即使在外地出差的官员,等到回京时,也要带一些金银财宝前去献给王振。
如果要是哪位官员没有给王振献上宝物,那么他就很有可能遭到王振及其党派的打击报复。两袖清风的于谦当然看不过王振嚣张跋扈的样子,但是苦于没有证据,所以没法扳倒王振及其党羽。
等到于谦从河南回京时,有同僚建议于谦回京之后给王振进奉一些金银财宝,顺便再拿点河南的土特产送给权贵们。于谦听完同僚的建议后,他哈哈大笑,随后拿起毛笔,在白纸上洋洋洒洒写下一首诗歌。诗歌内容就是:“ 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同僚看完这首诗歌后,立马明白了于谦的意思。等到于谦踏上回京之路时,他果然没有带上当地的土特产。等到于谦回京之后,大多官僚都以为于谦会对王振有所表示,但是于谦依然我行我素出入朝廷,丝毫没有顾及王振及其党羽的看法。后来,人们常常用“两袖清风”这一成语来形容于谦为人清廉、正直的美好品行。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
于谦是明朝大臣,同时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有关记录于谦生平纪事的书籍中,详细地记载了士大夫名士们是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的。除此之外,《明史》一书也详细地记载了明朝廷是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的。《明史》曾赞扬于谦说:“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于谦
从这句评价词中得知,于谦是一位忠心而忠烈的士大夫,于谦的精神如同他写的《石灰吟》那般正直不阿。虽然于谦死的很冤枉,但是世人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死的。等到儿子于冕为于谦沉冤昭雪之后,于谦复官赐祭,并被追封谥号为忠肃。除此之外,于谦与岳飞、张煌言被世人称为“西湖三杰”,从后人对于谦的评价中,便可看出于谦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好官员。
王直、兴安、朱祁镇、钱谦益等人都表达过自己对于谦的赞美。董其昌曾说:“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于谦自幼崇拜文天祥,他以文天祥的气节来激励自己。后来,于谦在为官途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也没有攀权富贵来提升自己的官爵。等到土木堡之变爆发后,于谦依然力挽狂澜,拯救明朝政权于水火之中。因为于谦的不同流合污引起了石亨等人的猜忌,他们以谋反罪名诬陷于谦。清廉刚正的于谦最终被推上断头台。
于谦与土木堡之变
于谦与土木堡之变之前有什么关系呢?于谦是土木堡之变后保家卫国的功臣,也是挽救明王朝和弥补明英宗兵败被俘的人之一。于谦生平经历极其丰富,其年少时期就非常有才华,在其入宫后曾随明宣宗巡按江西,平反冤狱数百起,宣德五年被派遣巡抚晋豫,上报水旱灾情况。
于谦画像
于谦一生为官清廉,连皇帝身边宦官王振也对其无可奈何。正统十三年于谦被召回京,任命为兵部左侍郎。他在任期间保卫京师,铲除奸党众多,辅助朝纲并在夺门之变和土木堡之变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以上事件中不可缺少的人物之一。
于谦与土木堡之变还有什么关系呢?土木堡之变中于谦功不可没,最大原因是于谦辅助孙皇后和新皇帝收拾了土木堡之变后的残局。背景是土木堡之战战败后,明英宗被瓦剌俘虏,残兵败将跑回京城,朝中大臣得知此消息后,朝政一片混乱,有的大臣趁机溜之大吉。面对朝中无人抵挡一面的情况,孙皇后站出来主持朝政,于谦辅佐出谋划策,制定策略安抚朝廷内外,辅助新皇帝登基治理国家大事,最终保住了明王朝。并在朝廷稳定后率兵征讨瓦剌,瓦剌军队大败,臣服于朝廷,明军取得胜利。所以说于谦在土木堡之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于谦与土木堡之变,关系可以定义为于谦是土木堡之变局势的化解之人,是明王朝续存二百年的功臣。
明英宗朱祁镇中敌诡计杀于谦的故事明英宗朱祁镇中敌诡计杀于谦
忠臣于谦死的的确是太过冤枉了,明明一生不贪不窃,为人正直廉洁,为国家为百姓都做了太多的事情,忠心耿耿,却到了最后还是成为了利益的牺牲品,不过他的伟大功绩永远流传于历史中,他的名字早已经刻在了忠君之臣的名列中。
于谦像
明英宗是因为听信了宦官王振的话才率兵攻打瓦刺国,最后用兵不当,在土木堡的时候大败,不仅如此,就连当时的皇帝明英宗本人还被瓦刺国抓去当了俘虏,瓦刺国的首领并没有杀死明英宗而是拿着他去当向明朝索要物质人力的要求,不仅如此还派兵前去攻打明朝,幸亏有于谦的带领下才抵挡住了瓦刺国的攻击。
打退了瓦刺国,于谦为首的众将士们就拥护着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皇帝,以于谦的话来说就是“江山社稷为重,君为轻,国不可一日无君”,朱祁钰成功当上了皇帝后,却不想再将明英宗接回来,他已经尝到了当君王的滋味,但是最后明英宗还是被接回来了,可是朱祁钰却将明英宗软禁了起来,这一软禁就是长达七年的时光;再一次事变中,明英宗成功的夺回了自己的皇位,他的弟弟也在不久后死去。
明英宗自然也清楚于谦是个忠臣,但是如果杀掉于谦,可以让他从新树立威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明英宗反反复复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至少还是成熟了许多,杀掉于谦也是对当初拥护朱祁钰为皇帝的人一个告诫,不然不足以证明复辟之君王的威名与政治之权威,明英宗赐死于谦其实也是属于无奈之举。
明英宗亲征瓦剌兵败被俘
历史中有这样的说法,说是明英宗是因为听信了宦官的话才率军攻打瓦刺国,最后大败被俘。
《明妃传》明英宗剧照

明英宗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继承了王位,只是因为年幼,一直以来都由着张太后辅佐朝政,因此国家一直井井有条,在张太后逝世以后,一直被明英宗宠爱重用的王振终于有了一展拳脚的时间了,他劝告明英宗攻打瓦刺国,明英宗也正是年少轻狂,不仅要派兵去攻打瓦刺国,树立国家威望,还要亲自去率兵。
于是立即集合了几十万大军,但是由于大部分的兵力都在外地,所以很难一下子集合,只集合到了二十万大军,但是却号称五十万,随后众将踏上了前去讨伐瓦刺国的路途;但是在走了一大半的路程,加上出兵的时候非常的匆忙,就连粮食都有些供应不上,又在听说前方的士兵战败,不仅明英宗已经有了想撤回的想法,众大军也是军心动摇,之后宦官王振建议明英宗率领大军前往自己的家乡,实则是想在自己的家乡涨涨威风,可是到了家乡后又怕大军将粮食践踏,于是又原路掉头,结果在经过土木堡的时候却遭到了瓦刺国的围攻,一下子被包了饺子,这一下子,就损失了五万的将士们,明英宗只好率领众将士退入土木堡,在其中被困了很久,被断了粮食和水的将士们早已经士气全无,最终大败,明英宗被瓦刺国抓去当了俘虏。
明英宗被俘后
随着女医明妃传的宣传力度的增大,这一段明朝的历史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明英宗这个明朝的皇帝,他的生平也开始被人们挖掘出来。他的生涯中最奇特的一段,莫过于他御驾亲征,被瓦剌掳走之后又被放回的经历。那么明英宗被俘后遭遇了什么呢?
女医明妃传剧照
在电视剧中,明英宗是和谈允贤一起被瓦剌的首领也先抓走的。也先是剧中第三个对谈允贤倾心的人。但是谈允贤明显对朱祁镇更好,这让也先十分不爽,再加上政治上的原因。明英宗被俘后在瓦剌吃了很多苦。
他曾一度当着谈允贤的面被差一点五马分尸。最让他受不了的是他深爱着的谈允贤也差一点被也先侵犯强暴。当他得知是后宫的太医背叛国家时,他愤恨不已,后来更是当着也先的面杀了这个人,主动向明朝的将士们承认自己不再是明朝的皇帝,让他们毫无顾忌地攻打瓦剌。
那么在历史上,明英宗被俘后遭遇了什么呢?历史上明英宗的身边根本就没有谈允贤这个人。他想要活下去就只能靠着自己的本事。后来他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口才成功地与瓦剌的高官们成为朋友,也靠着这些高官们,他没有受特别大的屈辱和伤害。但是蒙古人想要南下,得到明朝的土地。就将明英宗拉出来当成挡箭牌,要挟明朝的将士们主动投降放他们进城。而明英宗最尴尬的地方就在这里,明朝已经另立皇帝,他这个曾经的皇帝进不得退不得,处在一个鸡肋的位置。
瓦剌正是看到了这一点,就将他释放回去。果然,他遭到了来自祖国的羞辱。他被他的弟弟推为太上皇,却被囚禁在深宫中,连他的皇后都和他一起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
浅析明朝于谦的成就有哪些明朝于谦的成就
明朝于谦有着“救时宰相”的美称。明朝于谦的成就主要体现在政治、军事、文学和思想四个方面。众所周知,“两袖清风”是明朝于谦的代名词,于谦不仅在生活中主张清廉,同时他在政治舞台上依然秉持清廉的作风。于谦为官期间,他敢于为民请命。只要有作奸犯科者,于谦绝对会毫不留情的惩处打压。
于谦画像
当明朝廷贪污的官员比比皆是,于谦的清廉精神如同一剂强心针,及时改良了朝廷贪污腐败的风气。明朝于谦的成就之二,就是于谦在军事领域的建树。到了明朝后期,明朝廷出现了冗官、冗军等现象。于谦看到这一情况之后,他主张“兵贵在精,将贵谋勇”,除此之外,于谦还号召士兵们在遇到紧急特殊情况时,要懂得随机应变。为了将明朝军队培养成为一支精锐军队,于谦创立了团营之制。于谦所创立的团营之制具有积极意义,对后来明朝兵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于谦在文学领域也有不素的建树。众所周知,《石灰吟》是于谦的代表诗作,通过这首诗歌可以看出于谦所表达的归隐情怀恰好预示了后来诗坛风气的转向。于谦诗作的风格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与政治相得益彰,这影响了后人的诗歌创作。其次,明朝于谦的成就还表现在他在思想方面的建树。“重名节,轻名利;重成仁,轻杀身;重社稷,轻君王”就是于谦的思想主张。
明朝于谦的故事
于谦又被后人称为“救时宰相”,关于明朝于谦的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两袖清风”讲述的就是明朝于谦的故事。话说,于谦担任兵部侍郎期间,有一次在河南一带巡查。当时,朝廷的政权被宦官王振所把持,各地官员为了拉拢王振,纷纷用重金和稀有宝物去贿赂王振。即使在外地出差的官员,等到回京时,也要带一些金银财宝前去献给王振。
于谦雕像
如果要是哪位官员没有给王振献上宝物,那么他就很有可能遭到王振及其党派的打击报复。两袖清风的于谦当然看不过王振嚣张跋扈的样子,但是苦于没有证据,所以没法扳倒王振及其党羽。等到于谦从河南回京时,有同僚建议于谦回京之后给王振进奉一些金银财宝,顺便再拿点河南的土特产送给权贵们。于谦听完同僚的建议后,他哈哈大笑,随后拿起毛笔,在白纸上洋洋洒洒写下一首诗歌。诗歌内容就是:“ 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同僚看完这首诗歌后,立马明白了于谦的意思。等到于谦踏上回京之路时,他果然没有带上当地的土特产。等到于谦回京之后,大多官僚都以为于谦会对王振有所表示,但是于谦依然我行我素出入朝廷,丝毫没有顾及王振及其党羽的看法。后来,人们常常用“两袖清风”这一成语来形容于谦为人清廉、正直的美好品行。
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
于谦是明朝大臣,同时也是著名的民族英雄。在有关记录于谦生平纪事的书籍中,详细地记载了士大夫名士们是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的。除此之外,《明史》一书也详细地记载了明朝廷是如何评价明朝大臣于谦的。《明史》曾赞扬于谦说:“谦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卒得复官赐恤。公论久而后定,信夫。”
于谦
从这句评价词中得知,于谦是一位忠心而忠烈的士大夫,于谦的精神如同他写的《石灰吟》那般正直不阿。虽然于谦死的很冤枉,但是世人都知道于谦是被冤枉死的。等到儿子于冕为于谦沉冤昭雪之后,于谦复官赐祭,并被追封谥号为忠肃。除此之外,于谦与岳飞、张煌言被世人称为“西湖三杰”,从后人对于谦的评价中,便可看出于谦是一位爱国爱民的好官员。
王直、兴安、朱祁镇、钱谦益等人都表达过自己对于谦的赞美。董其昌曾说:“赖社稷之灵,国已有君,自分一腔抛热血。竭股肱之力,继之以死,独留清白在人间。”于谦自幼崇拜文天祥,他以文天祥的气节来激励自己。后来,于谦在为官途中,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也没有攀权富贵来提升自己的官爵。等到土木堡之变爆发后,于谦依然力挽狂澜,拯救明朝政权于水火之中。因为于谦的不同流合污引起了石亨等人的猜忌,他们以谋反罪名诬陷于谦。清廉刚正的于谦最终被推上断头台。
明朝名臣于谦故居在哪 于谦墓在什么地方明朝于谦故居
明朝于谦自幼在浙江杭州长大,所以明朝于谦故居也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清河坊祠堂巷42号。明朝于谦在进入明朝廷之前,一直都在此读书学习。从外观来看,明朝于谦故居是典型园林式结构,砖墙和青瓦呈现了明清建筑特色。公元1466年,明孝宗为于谦平反之后,当地的百姓为了纪念这位宁死不屈的民族英雄,便将于谦故居改为了怜忠祠。
于谦故居
如今,明朝于谦故居已经焕然一新,故居里面还保存着与于谦有关的遗物,比如造像碑、旗杆石等等。明朝于谦故居如今已经成为浙江省重要的一处人文景观,距离西湖不到一公里。在当地政府的决定之下,明朝于谦故居已经免费向公众开放。一进入于谦故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口井,这口井一面靠墙,另外三面是由石栏杆团团围住的。话说于谦当年就是在此汲水生活的,如今井圈内壁绳痕迹还清晰可见。
井的旁边便是一个起居室,这个起居室大约十平方米,于谦曾经就在这个房间居住。每天早早起床后便在井边打水洗漱,而后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涯。“忠肃堂”是明朝于谦故居的主建筑,里面的陈设十分简单,基本上可以一眼望到底。忠肃堂门楹上写着一副对联,内容是“吟石灰、赞石灰,一生清白胜石灰;重社稷、保社稷,百代罄击意社稷”。如今,来明朝于谦故居的游人络绎不绝。
明朝于谦墓
明朝于谦是著名的民族英雄,于谦去世后,后人为了纪念他,便修建了于谦墓。如今,明朝于谦墓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台山麓。明朝于谦墓修建初期,呈坐西朝东样式。清朝著名学者曾到于谦墓参观游览,并题下“赖于岳于双少保,人间始觉重西湖”。公元1466年,于谦冤案被平反后,明孝宗为了表彰于谦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和对明朝廷的贡献,便给于谦封赐谥号“肃愍”,并在明朝于谦墓旁建立一个旌功祠。
于谦墓
除此之外,还设立了春秋二祭,从格局上来看,于谦墓、旌功祠、春秋二祭台恰好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格局。1966年,明朝于谦墓遭到了严重破坏。等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政府当局决定重新修建于谦墓。经过重修之后,原来的七座坟茔改成了一座。经过测量得知,明代于谦墓高2米。从外观来看,于谦墓是由青砖修建而成的,外形如同一个圆环。
政府当局除了重新修建于谦墓之外,还重新刻立了墓碑,墓碑上写着“大明少保兼兵部尚书赠太傅谥忠肃于公墓”。于谦墓前还设立了祭台、香炉等。1998年,恰好是于谦六百年诞辰,为了纪念于谦,当地政府在于谦墓道两旁修建了牌坊以及石雕,除此之外,还修复了于谦祠。如今,于谦墓已经成为湖西一处重要的人文景观。2006年,于谦墓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朝于谦的故事
于谦又被后人称为“救时宰相”,关于明朝于谦的故事至今在民间广为流传。“两袖清风”讲述的就是明朝于谦的故事。话说,于谦担任兵部侍郎期间,有一次在河南一带巡查。当时,朝廷的政权被宦官王振所把持,各地官员为了拉拢王振,纷纷用重金和稀有宝物去贿赂王振。即使在外地出差的官员,等到回京时,也要带一些金银财宝前去献给王振。
于谦雕像
如果要是哪位官员没有给王振献上宝物,那么他就很有可能遭到王振及其党派的打击报复。两袖清风的于谦当然看不过王振嚣张跋扈的样子,但是苦于没有证据,所以没法扳倒王振及其党羽。等到于谦从河南回京时,有同僚建议于谦回京之后给王振进奉一些金银财宝,顺便再拿点河南的土特产送给权贵们。于谦听完同僚的建议后,他哈哈大笑,随后拿起毛笔,在白纸上洋洋洒洒写下一首诗歌。诗歌内容就是:“ 绢帕茹蘑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同僚看完这首诗歌后,立马明白了于谦的意思。等到于谦踏上回京之路时,他果然没有带上当地的土特产。等到于谦回京之后,大多官僚都以为于谦会对王振有所表示,但是于谦依然我行我素出入朝廷,丝毫没有顾及王振及其党羽的看法。后来,人们常常用“两袖清风”这一成语来形容于谦为人清廉、正直的美好品行。
明英宗如何复辟的 明英宗复辟后为何非要杀于谦明英宗复辟
明英宗复辟正是明代著名的“夺门之变”。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时候惨败后,被瓦剌人抓去做了俘虏,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在皇帝被俘虏后,因国不能一日无君的情况下,被众臣推举成为了皇帝。后来于谦成功抵抗了瓦剌人的进攻,并与瓦剌族议和。
明英宗像
议和之后,俘虏朱祁镇就毫无用处,随即便将朱祁镇送回了燕京。朱祁镇回到燕京之后,他的弟弟朱祁钰并没有因为他的哥哥回来了,有一丝一毫的退位的想法,在他看来,他应该是民心所归的皇帝,因为他是众大臣选出来推倒皇位上的,并且朱祁钰废掉了朱祁镇儿子的太子之位,将自己的儿子立为了太子。在朱祁镇回到燕京后,朱祁钰在大臣的建议下,将朱祁镇囚禁在南宫,对外尊称朱祁镇为太上皇。
1456年,石亨在对抗瓦剌的战争中立下了功劳,他为了自己的一些利益,想要帮助朱祁镇重新登上皇位。隔年,朱祁钰病重,石亨被召,石亨见朱祁钰的病态,心中如意算盘已开始打了起来。而且此时燕京关于皇位的继承权也正流言四起,石亨、曹吉祥和张鞁分析了下当时的局势,决定拥护朱祁镇重新登基。曹吉祥进宫获取孙太后的支持,石亨和张鞁则找到了许彬推荐的徐有贞,在几人的努力下,朱祁镇成功复辟,将朱祁钰贬回郕王,以谋逆罪诛杀了于谦和王文,封赏了帮助他成功复位的石亨等人。
明英宗复辟后为何非要杀于谦
于谦是历史上有名的忠臣,一生白衣,自检朴实,两袖清风,是一个难得的忠臣,但是为何明英宗复辟后还是要将于谦赐死呢?
于谦像
明英宗由于在土木堡之变中大败,被瓦刺国抓去当了俘虏,期间为了国不可一日无君,臣不可一日无首,由于谦带头的的大臣们纷纷主张将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立为皇帝,改国号为景泰,瓦刺国本来想利用被俘虏的明英宗来向明朝开条件,并且发军攻打明朝,却被以于谦为首领而抵挡住了攻击。
最后明英宗被放回自己的国家,却又被自己的弟弟软禁起来,这一软禁就是漫长的七年,经过“夺门之变”后,明英宗终于重新登上了皇位,重新掌握了大权,明英宗登位没过多久朱祁钰就去世了,明英宗自然也清楚于谦是个忠臣,但是如果杀掉于谦,可以让他从新树立威望,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面对着曾经失去一次权利的人,面对着曾经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的明英宗多少也有了些经验了,杀掉于谦也是对当初拥护朱祁钰为皇帝的人一个告诫,不然不足以证明复辟之君王的威名与政治之权威,由此可见,明英宗赐死于谦是属于无奈之举啊。
明英宗后由明英宗的儿子明宪宗接任,也许是对于谦的愧疚,明英宗特别强调了要求明英宗为于谦洗清冤屈,可是一代忠臣已经成了刀下亡魂,即使洗脱了冤屈,也已经没有什么作用,无非是一些名声罢了。
明英宗是怎样的皇帝
明英宗实则是一个迂腐无能的昏君。
《明妃传》明英宗剧照
他前后有两次登基做皇帝,第一次的时候登基国号为正统,明英宗刚登基的时候还有着张太后辅助朝政,张太后眼光很深远,一直重用忠臣贤人,使得国家强大,经济发展的鼎盛,朝政整顿的也是服服帖帖,后来张太后去世,很多大臣也都去世、告老还乡;年轻气盛的明英宗热血澎湃,而这个时候,他一直宠幸的宦官也有了展露头角的时候。
明英宗昏就昏在他听信了宦官王振的话,并且对王振极为宠爱,也昏在了他尽然重用了小人来担当国家大任,后来又听信了王振的意见竟然亲自率兵攻打瓦刺军,最后还没看到敌人,就已经后悔了于是明宗英又撤军,但还是被敌人突如其来的包了饺子,大军失败,明英宗也被抓去当了俘虏,不过也有历史探究者说到,土木堡之变也很有可能是内部出现了内奸,而这次的讨伐之战早已经被敌人知晓,所以故意下了圈套等着明英宗。
虽说明英宗在国家军事上表现的不是很优秀,可以说是愚钝的,但是要是将他放在生活中确是一个十足的好男人,他与钱皇后的故事真的就可以说是“执子之手,与子携老”;在明英宗被筑起去当俘虏的时段,钱皇后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赎明英宗,明英宗回来之后,他也没有抛弃已经人老珠黄的钱皇后,不管走到哪里都要扶上腿脚和眼睛都已经不方便的钱皇后,因此可见明英宗是个重情重义的男子。
南宫复辟于谦起到什么作用南宫复辟于谦
南宫复辟讲述的是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被俘,明英宗的弟弟取而代之,随后明英宗回朝复辟,成为皇帝的故事。
于谦像
在明英宗被俘期间,一代忠臣于谦成功抗敌,并与瓦剌议和。而此时瓦刺见明英宗对其已经没有什么好处,便让于谦带回明朝。而已经替代明英宗的明代宗却不想让他会回来,甚至和大臣们说“我现在的位置是大臣们给的,我并不是贪恋这个位置”。于谦这么做的原因是明代宗想废掉明英宗的儿子让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好方便以后接替他的位置。所以尽管明英宗被于谦接回去,于谦还是没有得到一点好处。
甚至在明代宗因为重病去世后,明英宗重新回到自己的位置之后,于谦是第一个被明英宗杀死的。于谦是被明英宗以谋逆的罪名处死的。于谦的父亲对于谦有着很大的影响,这让于谦成为了一个气度不凡的忠臣。在朝廷上下皆被浑浊之气污染的时候,于谦可以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是正义的于谦并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出淤泥而不染,于谦还将文天祥说的话句句记在心中。
就这样,于谦凭借着自己出色的才华和正直的品质得到了越来越大的权力,而此时于谦的这些权力在皇帝眼中已经开始威胁到他的存在了,所以他借着大臣将于谦致死,事实上平日里的大臣除了请安并没有私底下见过皇帝,于谦的死正可谓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实属无奈。
夺门之变英宗复辟
夺门之变英宗复辟是明朝有名的大事件,当时明宣宗病死后,太子继承皇位,而此时继承皇位的明英宗只有九岁。
明英宗画像
在其继承皇位之后朝中的大事基本由皇太后决定,而当时的明英宗由司礼太监王振陪同其玩耍,天长日久王振得到了朱祁镇的信任,也是因为如此王振被明英宗尊称为先生,并要公侯们尊他为翁父,而在此之后明英宗因为贪玩便将一切国家大事都交给王振管理,自己做了一个无忧无虑的逍遥皇帝。
之后明英宗在王振的怂恿下带兵出征瓦刺,由于当时准备仓促加上当时的明英宗根本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王振被敌军杀死而明朝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明英宗自己也被俘。当朝大臣觉得朝中不可一日无君,将明英宗同父异母的弟弟辅上皇位,也就是明代宗。明代宗当位后,兵部尚书于谦再次带兵出征瓦刺,不仅胜利还将明英宗带回明朝。
对于明英宗回朝明代宗心中有一万个不愿意,但是却无法说出口。在此之后明代宗将明英宗软禁起来,还不顾其他人的反对将自己的儿子立为太子,但是太子福浅英年早逝。在群龙无首的情况下,以石亨为首的大臣又将明英宗立为皇帝,这就是夺门之变英宗复辟的故事。而夺门之变英宗复辟后将其忠臣于谦处死,之后还重用奸臣,虽然明英宗后来悔恨不已但是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