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家训 北宋官员包拯家训是什么内容 包拯家训

  包拯家训

  包拯一生清廉,他严于律己,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他希望自己能为百姓帮忙,为百姓做实事。包拯对自己的家人,后代要求也很严格,这篇家训向我们揭示了包拯的廉洁品质。

包拯家训

  包拯在家训中告诫自己的后人,我的后代啊,我希望你们做到我说的话,你们要是不选择从官那我管不着,要是你们有人在当官的时候因为贪污,或者因为失信于百姓遭到撤职的,在告老还乡的时候,都不能选择这里。

  应为我包家的土地上容不下你们这样的不忠诚之人,你们死后,也请麻烦你们自身自灭,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子孙把你们葬在祖坟上。要是有不听从我的话的人,那么请你自动和我撇清关系,因为我们的缘分已尽。

  家训的原文一共三十七个字,在之后包拯又补了一些,希望我的儿子包珙把这段话刻在石碑上,然后立在我们家屋子东面的墙壁上,我要让我的后代全都看到我说的,我希望他们能像我一样,做百姓的好帮手,而不是只贪图自己享乐,要始终记住,当官的只有把百姓服侍的很好,才是最值得骄傲的。

  从家训中我们可以看出包拯态度的坚定,从他对后代的期望中,我们知道,他想要将这股廉政之风一直持续下去,并做到影响深远,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唤醒那些沉睡在自身享乐官员,让他们回忆起自己最出选择走上做官这条路的目的,回忆起他们当时纯净的心灵。

  包拯的父亲

  包令仪是包拯的父亲,字肃之,是北宋时期庐州人,也就是今天安徽合肥人,包令仪小时候认真刻苦,饱读诗书,并在24岁的时候考中进。

包拯家训 北宋官员包拯家训是什么内容 包拯家训

包拯的父亲包令仪

  在宋真宗年间,担任福建惠安县的知县,后来担任过朝廷的虞部员外郎,掌管铁、茶、盐的生产,曾经还在陪都南京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当过留守。在天圣八年的时候去世,朝廷追封他为刑部侍郎的职位。

  包令仪的父亲包士通是农民,平常的生活就是耕耕地什么的,曾经在私塾里当过一段时间老师,他的母亲也是世代务农。包令仪曾经更随丈夫在私塾里学习过一段时间,之后包令仪考中进士后,就留在京城,在京城中任职。

  包令仪曾经被朝廷派到福建惠安担任知县,干了三年后,又被朝廷召回京城,被授予朝散大夫,行尚书,南京,留守等职,晚年的时候在合肥城内居住,包令仪死后朝廷追封他为刑部尚书,以表示他在为官的时候对朝廷做出的突出贡献。

  近年来安徽合肥发现了一块包拯父亲的神道牌,碑上有刻着篆书“宋故赠刑部侍郎包公神道碑”,显而易见,这是包拯留下来的的珍贵的遗物,是他尽自己的孝道的体现。

  包拯在年少的时候,拼命念书,学习知识,包拯曾因为要侍奉年迈的父母拒绝做官,因为自己的父母想念的缘故,包拯知道双亲离开人世,自己的守丧期满才离开故乡,朝廷做官。这样的尽孝道,被家乡的人称赞,被传为佳话,影响着故乡的父老乡亲们。

  包拯老婆

  包拯被人们称之为青天大老爷,而其中包拯的老婆也成为了人们八卦的内容。随着很多关于包拯的电视剧的拍摄,在剧中编剧也为包拯安排了好几个红颜知己,那么现实中包拯的老婆又是谁呢?那就让我们来看个究竟。

包拯画像

  根据出土的包公墓的记载,包拯先后有三位妻子,分别是董氏、张氏和媵孙氏。但是对包拯最有帮助的应该算是董氏了,她是众所皆知的包拯的贤内助,包拯的一生离不开董氏的默默支持,他的事业其实有一半是董氏的功劳。

  董氏出生于官僚的家庭,为人温和善良,知书达理。包拯与董氏结婚后,董氏跟包拯说:“大丈夫应该为国效力,家中的事情我会来料理,我会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去侍奉你的父母,你就放心去应对考试吧!”于是,包拯留下妻子在家中照料,自己去京城参加了考试。

  后来,包拯中了进士,要被派去做知县。但是由于年迈的父母亲不愿意远行,包拯选择了辞去知县的官职回家侍奉父母。为了照顾父母而放弃了官位,包拯的举动并没有使得妻子不高兴,反而得到了妻子的赞赏和尊重。董氏明白“先尽孝后尽忠”的道理,跟着丈夫一起侍奉双亲。过了十年后,包拯的父母都离世了,包拯才再次出任知县的官职,在这期间,他的妻子董氏一直陪伴在他的左右。在包拯从政的日子里,董氏不但在生活起居上进行悉心照料,同时在政治上也常常支持和辅助包拯。

  包拯的后代

  包拯的墓志铭中记录的很清楚包拯一共有四个孩子,他的大儿子过早的就夭折了,包拯有两个女儿,一个嫁到离家很远的陕州,另一个许配给国子监,包氏家族的继承全靠包拯的小二子。

包公墓

  包玉刚是上世纪80年代是,是当时的世界八大船王之一。没想到他的祖上竟然有龙图阁大学士,开封府包拯这样有名的人。

  包玉刚是1964年在机缘巧合下知道自己是包拯的后代的,当年十月的时候,包玉刚怀着对故土的浓浓情思,不远千里,跋山涉水回到故土宁波,想要感受家乡带给自己精神上的慰藉,也想知道这么多年家乡的发展情况。

  在这次回想之旅中,包玉刚参观了江南最古老的藏书楼“天一阁”。这一天天一阁的工作人员听说今天来的这位贵宾室香港的世界船王,就把天一阁珍藏已久的《包氏家谱》拿来给包玉刚看,这本书籍记录了包拯家族的点点滴滴。

  包玉刚抱着试一试的心态随着包氏的脉络查下去,他惊喜的发现自己正是包拯的第二十九代孙子,自己也按耐不中心中的喜悦,高兴的欢呼,我是包青天的后代。

  包拯去世后,他的女婿为他下葬,后来随着金兵的入侵,合肥被攻陷,包拯的墓被破坏,当时陪葬的东西也大多被偷走,后来他的后代将包拯的墓重新修建,一九七三年,合肥政府对包公墓重视程度提高,开始动工重新修筑包公墓,三年后竣工,为后人缅怀包公提供了好去处。

  包拯怎么死

  包拯被安葬在安徽省合肥市,关于当时包拯在开封逝世的情况,他的墓志铭上有说明,嘉佑七年五月,包拯患病,期间有吃过药但还是去世了。

包青天剧照

  从记载中可以看出,包拯从发病到去世只有短短几天,期间还服用了好几味治疗效果极佳的药。因为包拯生前敢于谏言,他不害怕权贵,执法的过程中不被私情困扰,他每次的秉公执法,都是在侵犯贵族的利益,所以可以说树敌很多。

  再加上这样突然的去世,不得不让人产生怀疑和关注,包拯究竟是怎么死的,是因为病死的,还是因为被政治上的敌人害死的。

  最近,中国科学院的物理研究所和安徽博物馆合作,对包拯的遗骨进行研究,发现包拯的一股中钙、铁、汞的元素比现代人骨骼中含量要高,但是砷和铅的量却比现代人骨骼中的要低。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毒药砒霜中主要是砒霜和朱砂。这两种毒都可以制人于死地,包拯的骨骼中砷的含量比现在人低可以排除他在生病的时候被小人投毒这一原因,那么为什么包拯的骨头中汞的含量会那么高。

  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古代为保存尸体,常常在棺材中加入这种东西,帮助尸体防腐烂,包拯的骨头很可能因为被朱砂的侵蚀汞含量那么高。还有一种认为包拯生前肯呢过服用了含汞的一些药品,可以得出包拯是正常死亡的结论。

  相信这是所有人希望看到的结果,每个人都不希望心中的大清官会惨遭小人的毒手。

  五鼠闹东京包拯剧照

  这是一张辨识度很高的照片,相信很多人只要一看到这张脸就会明白这张图片表现的是哪个人物,没错,这是包拯,但是,要是再详细的问这张照片的具体出处,恐怕很多人就开始犯难了。同一个人物,不同的影视剧或电影中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这也使得这个人物从细节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也有不同。

包拯剧照

  那这张《五鼠闹东京》包拯剧照到底有什么不一样呢?

  首先,《五鼠闹东京》包拯剧照中包拯的服饰就稍显不同。对于包拯这个人物的表现,精髓确实应该表现在他特殊的五官上,黑堂堂的方脸,额头上的月牙都是货真价实的重点。但俗话说的好,人靠衣裳马靠鞍,服饰对人物的表现力却也是不容小觑的。这张剧照上的包拯明显已是步入而立之年,所以,剧组没有选择飘逸的月白色长衫,而是选择了厚重的黑色来表现出包拯的稳重大气的性格。

  黑色和金色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彰显社会地位,所以,黑底金色图案的圆领袍将包拯整个人都衬托的尊贵起来。还有包拯头上所戴的那顶金光闪闪的官帽,平常说来,官员的帽子是不被允许镶嵌的这么华丽的,但是反其道而行之的效果也是很显著,逼人的贵气扑面而来,奇迹的将包拯的威严之气也提高了不少,另外,《五鼠闹东京》包拯剧照中的这身装扮也恰好的满足了观众们对美的追求,视觉享受感大大提升。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3251/885834328577.html

更多阅读

关于清正廉洁的故事——包拯 包拯断案的故事

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庐州人。北宋天圣进士,先后任天长县令、权开封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人称“包青天”。  事情发生在北宋皇祐二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

包拯家训 包拯家训文言文答案

包孝肃公家训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共三十七字,其下押字又云:"仰珙刊石,竖于堂屋东壁,以诏后世。"又十四字。珙者,孝肃之子也。注释选自《能改斋漫录》。包拯,宋仁宗时任监

对包拯的评价 包拯 包拯-人物生平,包拯-人物评价

包拯(999年5月28日-1062年7月3日),或称包文正,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肥东)人,北宋官员,以清廉公正闻名于世。仁宗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后世将他奉为神明崇拜,认为

廉洁官员有多少 包拯廉洁小故事

为了父母辞官职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

北宋官员余靖 《山馆 (宋)余靖》阅读答案

《山馆 (宋)余靖》阅读答案山馆 (宋)余靖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远岫穿云翠,畲田①得雨肥。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山馆 (宋)余靖》阅读答案】。【注解】①畲(shē)田:焚烧田里的草木,用草木灰做肥料的田地。

声明:《包拯家训 北宋官员包拯家训是什么内容 包拯家训》为网友辣条君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