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
司马光是我国历史上久负盛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一生为官清廉,是一代名臣。同时,司马光曾花费了十五年的时间编撰了《资治通鉴》一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那么,司马光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北宋政治家司马光
司马光在幼时便十分的聪慧,启蒙的时间很早。等到司马光七岁时,他就能背诵《左氏春秋》一书,还能理解其中深刻的涵义,被当时的人称为神童。当然,司马光这么聪明跟他自身出众的天赋和努力是分不开的。公元1038年,年仅二十岁的司马光高中进士,从此步入了仕途,最后官至图龙阁大学士。
司马光在朝为官期间一直严于律己,清正廉洁,尽心辅佐皇帝。宋仁宗期间,司马光被任命为同知谏院。在担任这一要职的五年时间里,司马光曾上书多达一百七十多份,向皇帝提了许多有利国家发展的建议。皇帝也认为司马光是真心为了国家的,便将其调任至中书省。
在王安石为宰相,实施新政时,司马光并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于是离开朝廷长达十五年之久。在这十五年里,司马光一心整理资料,编撰《资治通鉴》,不再过问朝廷中的政务。《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本编年体的史书,里面包含了十六朝代,近一千多年的历史。而司马光之所以能够写出《资治通鉴》一书这与他的博学多闻是分不开的,且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时环境极其的艰苦,专门开辟了一间地下室来写书,甚至为了编撰该书司马光耗尽了自己所有的钱财。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史学家和政治家。司马光为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是北宋时期少有的清官。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就是由司马光主持编撰的,此书对后世而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除此之外,司马光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莫过于他砸缸救人的故事了。
司马光砸缸的雕像
司马光是陕州夏县人,其父是被誉为一代名臣的司马池。出生在书香门第的司马光,从小就展露出了他不凡的智慧。幼年时的司马光,有一日与其他众多小朋友在自家的后院玩耍。这个年纪的小朋友正是好动贪玩的时候,有一个小朋友爬到了院子中的一口大缸上面。大缸之中盛满了水,看着就非常的危险。
忽然间,小朋友一个不小心,扑通一声掉进了水缸里。水缸的水很深,个子小小的小孩掉在里面肯定是会被淹死的。周围的小伙伴们都被这突然间发生的事情给吓傻了,有的开始哭泣,有的边哭边跑向大人们求救。这些小朋友中,只有司马光很镇定,他知道水缸太深了,自己肯定是不能将小朋友拉出来的。司马光环顾四周,发现不远处有一块大石头,于是司马光抬起大石头,猛地向水缸砸去。水缸在大石头的撞击下,很快就出现了一个大洞,水缸里的水哗哗的流了出来。等到大人们听到声音赶过来时,掉进水缸里是小朋友已经被司马光救了出来。司马光砸缸救人的行为,获得了大人们的一致夸赞。
遇事沉着镇定,司马光用他的智慧挽救了小伙伴的生命,值得所有人学习。
司马光怎么死的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其一生为北宋这一王朝做出了诸多贡献。他一共辅佐了四任皇帝,为了能够使北宋王朝更好的发展,倾尽了自己毕生的心血。那么,司马光最后是怎么死的呢?
司马光人像图

司马光生于公元1019年,在他二十岁那年高中进士,从此走上了仕途。司马光博闻多识,怀有远大抱负,但他的仕途却十分的不顺,充满了坎坷。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实施的新政,两人经常在朝上大声争吵,谁也不服谁。当时的皇帝为宋神宗赵顼,他一心想要重新恢复宋朝的繁华。宋神宗十分看好王安石的新政,提拔王安石为宰相。同时,他也重用司马光,将他提拔到了中书省。
但司马光十分不看好王安石的变法,便请求外调。司马光一走就是十五年,在此期间他编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书籍《资治通鉴》。也是在这十五年间里,王安石的变法失败。公元1085年,宋神宗赵顼因病去世,年仅十岁的赵煦继位,史称宋哲宗。因宋哲宗年幼,其祖母皇太后当政。皇太后是一直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于是她召司马光回朝。当时,司马光已经六十七岁高龄了,但他还是应召回朝。司马光回朝后,先是将大部分新法废除,改回原来的旧法,然后就是一一处置实施新法的那些人了。
司马光一共执政一年半左右,每天竭尽全力工作,耗尽了心血,于公元1086年因病去世,享年六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