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
提高作文水平需要有高尚的审美意识、丰富的感情。情感情感,顾名思义,“多情而善感”。“情”从“感”中得来,“善感”才能“多情”。在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
(一)、生活实践培育审美意识。
每个人的生命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不是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这个人能把它雕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情与修养。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
1、善于生活才有艺术生活。
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大而进退取予,小而声音笑貌,都没有一件和人格相冲突。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的生命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这一个小曲,便失其为陶渊明。下狱不肯脱逃,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西施患心病,常捧心颦眉,这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增其美。东施没有心病,强学捧心颦眉的姿态,只能引人嫌恶。在西施是创作,在东施便是滥调。滥调起于生命的干枯,也就是虚伪的表现。“虚伪的表现”就是“丑”,克罗齐已经说过。“风行水上,自然成纹”,文章的妙处如此,生活的妙处如此。在什么地位,是怎样的人,感到怎样情趣,便现出怎样言行风采,叫人一见就觉其谐和完整,这才是艺术的生活。
2、善于生活才对生活认真
朱晦庵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俗人迷于名利,与世浮沉,心里没有“天光云彩”,就因为没有源头活水。
王荆公作“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诗时,原来“绿”字是“到”字,后来由“到”字改为“过”字,由“过”字改为“入”字,由“入”字改为“满”字,改了十几次之后才定为“绿”字。善于生活者对于生活也是这样认真。曾子临死时记得床上的席子是季路的,一定叫门人把它换过才瞑目。吴季札心里已经暗许赠剑给徐君,没有实现徐君就已死去,他很郑重地把剑挂在徐君墓旁树上,以见“中心契合死生不渝”的风谊。像这类的言行看来虽似小节,而善于生活者却不肯轻易放过,正犹如诗人不肯轻易放过一字一句一样。小节如此,大节更不消说。董狐宁愿断头不肯掩盖史实,夷齐饿死不愿降周,这种风度是道德的也是艺术的。
3、善于生活才有艺术人生
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胃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于艺术口胃者泰山也可以变成毫毛。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孟敏堕甑,不顾而去,郭林见到以为奇怪。他说:“甑已碎,顾之何益?”哲学家斯宾诺莎宁愿靠磨镜过活,不愿当大学教授,怕妨碍他的自由。王徽之居山阴,有一天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忽然想起他的朋友戴逵,便乘小舟到剡溪去访他,刚到门口便把船划回去。他说:“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几件事彼此相差很远,却都可以见出艺术家的豁达。
阿尔卑斯山谷中有一条大汽车路,两旁景物极美,路上插着一个标语牌劝告游人说:“慢慢走,欣赏啊!”许多人在这车如流水马如龙的世界过活,恰如在阿尔卑斯山谷中乘汽车兜风,匆匆忙忙地急驰而过,无一回首流连风景,于是这丰富华丽的世界便成了一个了无生趣的囚牢。这是一件多么惋惜的事啊!
4、善于发掘才有生活情趣。
一个人的生活领域即使很宽广,经历很丰富,如果没有相应的丰富的感情,那么你就不可能发现生活中那些动人的事。越是对生活有自己特殊而丰富的感情,就越能提高对外在美的感受能力。茅盾能一看见白杨树就觉得这是根据地的平民形象,是因为他用主体感情同化了白杨树的特征,把自己的感情给了白杨树。冰心看了樱花,把自己的感情给了樱花;陶铸见了松树,把自己的感情给了松树;朱自清看了月色荷塘,把自己的感情给了荷塘;薛尔康看见了昙花,把自己的感情给了昙花……审美心理特点在于特别容易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外物上。高尚的审美意识源于一朵花、一滴泪、一座山和一条河在其心目中带来人的特殊灵气。
(二)、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意识
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可以受到美的熏陶、感染,得到美的享受。叶圣陶说过:“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标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作家陈村说:“语文首先是美育。”中学语文教学为学生打开一扇美的窗户,让他们领略文学百花园的姹紫嫣红。我们以一贯之地创设艺术化的情境,创造良好的教学艺术氛围,就是创造一种审美的氛围,让美的形式作用于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聆听到美的声音,体会到充满激情、意蕴深刻、清词丽句、声情并茂的美。
1、听不到的声音最美
美术作品的构图中有“半角”之说,是讲绘画中常常只画半角,留下大量的空白,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那空白的“无”,比起拥挤的“满”,竟然产生了更好的效果。文学作品中对声音的描写也有类似的情形,那就是“无声、无语”的描写。描写声音之美,按一般思维应正面描写其悠扬、嘹亮、清丽、幽怨、嘈杂、冷酷等,但高明的作家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不写有声,而极写无声。
白居易《琵琶行》中“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耐人寻味。表面看来是平静无语的,内心深处却流动着“幽愁暗恨”,这样的情感也许可从眉尖、眼角、唇边觅到,但绝对不能用耳朵捕捉到,也许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去体验。“无声”是“空白”,但又不是“空白”,它是一种独特的意境,满蓄了一片只有同为天涯沦落人才能感受的深情。而这里的“无声”,又衬托了下文“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有声”,更能表达出琵琶女的幽愁暗恨,虚实结合,有无相衬,使声音的描写具有丰富性和立体感。正如诗句所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更能唤起欣赏者的想象,更能使欣赏者感悟到诗人独特的心境。
刘鹗《老残游记》中对王小玉的描写也体现了这一魅力。“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继这千回百折,然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地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产生这样的艺术效果正是缘于作者描写声音故意不写有,而宁可写其无。情境结合,从而起到了余音绕梁、经日不绝的功效。正所谓“听不到的声音更美”。学生积累了一定的典型个例后,对于无声与有声的辩证关系有了一定的了解。在作文中也就能摒弃一味地绘形、描声,而是通过眼神、坐姿、手势等体态语言展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让人物在无语中给欣赏者提供驰骋想象空间,创造独特的美感。
2、静中写动更幽静
人的感官中作为审美的感官主要是视觉和听觉。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都离不开视觉和听觉的直接感受。
朱自清先生写月光下的荷塘,以对美的赞颂追求来排遣心中的哀愁。写荷叶、荷花、荷香、流水,写得形(舞女的裙)、味(清香)、色(白、碧)、声(渺茫的歌声)俱全。月下荷塘是幽静的,但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动静得宜、虚实相生,写出了灵动的生命之美。揣摩后我们可以发现,宁静幽闲的境界中并不完全摒弃声音的描写,这种构思往往创造出静中写动更幽静的情境。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猿声本来会使人感到凄婉,写巫峡,写伤情,特写三声猿鸣,使人深感此境的幽静与凄清。且不说用“桂落飘零、飞鸟鸣涧”写山谷幽深,以动衬静。范仲淹笔下“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的洞庭湖,美丽的形象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这样一幅幽静的画面中忽然传出几声互答的渔歌,套用王国维的话来说即“境界全出矣”。几声渔歌,并没有打破洞庭湖的静谧,而使月夜洞庭湖多了一份灵气,添了几许生机,更显出月下碧湖的静谧。“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殆谓是欤!
3、绘形勿忘描声
描写千姿百态的景物,人们常常是抓住特征,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写,此外,一些人善用动词,通过动作来绘形。如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用“伏”写黄蜂的肥胖,用“窜”写叫天子的“轻捷”。更多的人用其他景物的形态作比较或打比方来绘形,如“新月如一只金色的小舟,泊在疏疏的枝桠间”句中用“小舟”绘出新月的形,让人读后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而有经验的作家总能独辟蹊径,迂回曲折地找到另一种绘形的方法,那就是描写声音。老舍先生写五月的青岛,一句“清晨便听到卖花声”,就使五月的青岛到处是鲜花的美景的画面生动起来,使读者身临其境,赏其形、观其色、闻其香、听其声。生活中若要探出山谷、洞井的深度,人们常会捡起一块石头扔下去,通过石子落到谷底或井底的“咚”的声音的时间长短来判断。借用到文学创作中,这就是以声绘形。《雨中登泰山》中有个片断:“悬崖崚嶒,石缝滴滴嗒嗒,泉水和雨水混在一起,顺着斜坡,流进山洞,潺潺的水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泰山的巍峨陡峻、迂回盘旋,雨势的迅猛,通过声音的描绘跃然纸上。山高水深,石缝渗水,积聚而成浅浅的流水,顺斜坡面,水势不大,因而潺潺;急流下坡,冲进山洞,飞泻而下,四面水声汇合,引起回声,才能作“訇訇的雷鸣”。明写水声,实写山高谷深,使人陡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以声绘形的表达方法往往使作品产生一种独特的美,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启发学生效仿,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提高审美情趣。美就是生活,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声音之美只是美学海洋中一朵平常的浪花,识得这朵浪花,也就如同寻到了航行美学之海的一叶扁舟。学会做“有心人”,美丽的风景会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