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能力综合了语文学科的各项能力。它不仅是语文素质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思维和语言的功能讲,它也是学好其他学科的重要基础能力。
说半天,究竟如何写好作文呢?小编老师认为,想要写好作文,必须养成下面这些习惯。
第一:大量阅读语言文字的表达需要一个积累和内化的作用,长期而大量的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当语言有了很深的积淀后,写作水平就会逐步提高。
绝大多数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喜爱阅读。通过阅读广泛,相较于那些不爱读书的孩子,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逻辑思维更加突出,学习能力也比较强。
大量的阅读,通过词语的积累,素材的积累,情感的积累,在写作上就会有异于普通人的用词和构思。
从小就养成阅读的习惯。根据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挑选不同类型的书籍。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种类的书籍。读书和吃东西一样,也要讲究营养的合理搭配。如果只是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那样并没有多大益处。要内容多元化,让思维变得活跃,视野变得开阔。
第二:带着问题阅读有的同学书读了不少,但是什么也没记住。其实大人也经常这样,一口气读完一本书,记得的往往只有一小部分,随着时间推移,会更少。
这是因为,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没有进行思考。所以,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要带着问题读书。一般的阅读,看到就过了,难以形成持续性的思考。而带着问题阅读,可以帮助思考读到的内容。
带着问题时,会更容易注意到和问题相关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更容易进入意识水平,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其进行分析和思考。这个过程,就是对阅读内容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
不要抱着“我要把这本书读完”的心态,而是要针对问题有的放矢。
第三:做读书笔记读书时,一定要多做笔记。

笔记的作用是强迫思考。做笔记时,需要将其归纳、简化、画出脉络,其实就是进行深度加工的过程。同时,要时刻注意将它与相关内容联系起来,可以有效地刺激的大脑,提高这些内容在脑海中的活跃程度,从而加深印象。比如,读了一篇故事。读完以后,可以做一个归纳:这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有着怎样的性格?相似的故事还有哪些呢?你认为哪一篇故事写得更好呢?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呢?简化、归纳、总结,时时翻看,一目了然。
第四:背诵经典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
有一句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并不一定要出口成诗,但是如果有精力背诵一些古文经典,总是有百利而无一弊的。
犹太人就很注重背诵传统经典。孩子在两三岁的时候,父母就会让孩子背诵《圣经》,每天背诵一部分,并形成一种习惯。两三岁的孩子不可能理解所背内容的深层含义,而犹太父母自然也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让孩子背诵的目的不是让孩子明白其中的意义,而是让孩子先背下内容,待记忆力得到有效锻炼后,再要求孩子慢慢理解背诵内容的含义。
16岁之前是记忆的黄金时期,可以背诵《论语》《诗经》、唐诗宋词等,每天背诵一部分。天长日久,这些传统经典就会生根发芽,最后长成一方麦田。
不要害怕无法消化,这些东西都会储存在心里,终有一刻,会懂得其中所蕴含的意义,并学会欣赏,运用。
第五:写日记巴金说过:“只有写,才能写出好文章。”日记,正是实践写的最佳途径。
长期坚持写日记,能培养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日记的内容不必拘格,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忠实自己的心灵和生活。上至浩瀚星球,下至山河大川,小到鸡毛蒜皮,大到国家大事,都可以。要做到有见必写,有闻必写,有为必写,有感必写。
一定要每天都坚持,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要中途放弃。只有坚持了,习惯才会养成,作文写起来才会更加得心应手。
第六:学会模仿与创新要善于在模仿中学习。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模仿一些优秀作品,博采众长,积累优美的句子,华丽的辞藻和生动有趣的事例。久而久之,就会领悟到写作的技巧和方法。
等到具备了基本功之后,可以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把所见所闻所想写出来,不要过多的限制和标准。
写得不好,也不要灰心丧气。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哪里有不通顺不合逻辑的地方,重新改正。再对比模仿过的优秀作文,分析自己的不足。
借鉴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缺陷,在模仿中写出自己的想法,再加以创新,这对写作会有很大的帮助。
百度搜索“爱华网”,专业资料,生活学习,尽在爱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