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知道了,完整的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包含三表一图(即教学目标分类表、媒体策略表、教学流程图和教学评价表),这个三表一图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教育设计的特有技术和操作体系,也是最能综合表达现代教育那日益复杂的思维与技术特征的一种可操作性方案。当我们用系统论的观念将所谓的三表一图在教学设计中整合起来之时,一下子就看出了教学设计其实是一个理论与实际最好结合的教学文字型载体,也就进一步发现了教学设计之于课堂教学实践甚至相关理性的深远寓意。
一、目标体系
课堂教学设计的目标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教学目的,它更多的是站在现代教育的宏观高度对课堂教学实施的整体需要。那个创立国际教育成绩评价协会和国际课程协会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布鲁姆,提出教育目标分类: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应包括三个主要领域:认知的、情感的和动作技能方面的。美国人关于教育目标分类学,极大地改变了我国自身的教育结构和实施方式。至少人们明白了一堂课仅仅完成“知识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布鲁姆将教育的整体性目标一分为三——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其分类方式可以用以下几个简单的层级图示表示如下:
(1)现代教育目标分类及层级示意图
人们也渐渐地发现只有“认知”,而没有“情感”与“技能”的教学是残缺不完整的,诸如中学理化许多时候其动手技能的教学目标甚至比认知目标更重要。人们开始自觉地运用“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位一体”的目标建构来整体设计一堂课,最直观的操作方式可以运用以下的一个表列式来分解设计教学的整体性目标:
(2)课堂教育目标分解表
目标
分类
教学内容
学 习 水 平
理解
反应
巧妙化
认知
√

情感
√
动手
技能
√
当然,这是一个人为简化了的目标分解表,应该说这个教学目标分解表具有极强的操作性,比如其学习水平的分解还可以多几项。它最大的实践意义是,将一个在教学中往往含混不清的目标明晰化、形象化了。
二、策略体系
“策略”(tactics)一字源于希腊语,意为“将才、战术”,指行为或行动技巧,以及为解决某问题或达到某目标而有意识作出的一套活动。随着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人们对学习者和教学者在学习中的作用的看法逐渐发生了变化。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有效的学习者应当被看作是一个积极的信息加工者、解释者和综合者,他能使用各种不同的策略来存储和提取信息,他努力使学习环境适应自己的需求和目标,主动与积极的情绪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对自己的学习与学习成果非常负责,使学习的动机直接作用于学习方式。正是在这种理论背景下,兴起了有关学习策略的研究。
策略是人类科学探险与文明发展中极富人性,也是极具情趣的一种东西。教育的策略也是人类文明中科学与艺术的结晶。严格说来,没有策略的教学行为是不成熟的行为,也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特别是当现代教育媒体大量涌入课堂教学以后,教与学的双方都开始拥有了一些得心应手的教学工具——CAI课件和琳琅满目的多媒体网络资源。由于更多技术的原因,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也的确是见过一些将那些原本十分优秀的多媒体课件用得一塌糊涂的例子,这一切的合理运用都必需要讲究科学和艺术,并以此渐渐地形成多媒体操作与学习的一种有效策略。
(1) 媒体策略
自有现代教育媒体形式以来,人们都会为各式媒体的优化组合而反复设计。即使到了计算机将图、文、音、视、动统一在一个界面上并由此形成了多媒体的特有操作方式以后,媒体的科学与艺术表现力也是靠教师生双方来努力达成的。媒体的科学设计与运用包括教学演播和学习交互,它们也可以用以下的媒体策略方式表现出来
小学语文《爬山虎的脚》的媒体策略表
教育目标
教学内容
学习水平
操作方式
认知领域
①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
认识
教学演播
②爬山虎的脚生长的部位
巧妙化
学习操作
情感领域
①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了波纹,好看得很。
反应
教学演播
动手技能
领域
①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理解
分节化
学习实现
②了解爬山虎及其脚的其它学习资料(图片、文本和视频资料)。
自然化
自我形成
猛一看上面的这个媒体策略表中的学习水平一栏十分的抽象,与其它常规教育媒体运用完全不同的是,上例的媒体策略与学习水平的一个严格对应关系,说明媒体表达的是一种针对学习认知的策略。有的教学内容只需要“认识”一下,运用“教学演播”就可以了,有的学习水平要求达到“巧妙化”,所以需要“学习的自主性操作”才能达成目标,还有的却是完全站的如何“学”的角度去设计媒体的表现力和教学性质,比如在“动作技能” 的教育目标栏中,孩子们是如何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就是一种充分利用“触—变—巴—拉—弯—贴”六个动词的交互性设计,来完成让学习者“自我实现”和“自我形成”的操作方式,而达成目标的。
很难想象,没有如此直观的、形象性和充分运用交互式操作学习的主动性,学习的主体地位如何能达成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呢?媒体策略常常是为了学习感知和学习操作的主动而设计的(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少为“教”的便利而设计),研究者需要对媒体的功能和教学表现力有相当程度的了解,所以教学设计中媒体的策略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研究者自身现代教育技术的相关修养与理论水平。
(2) 方法策略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成功源于得法。我国中小学教育常采用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直观形式获得接经验的教学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等。在变化万千的现代媒体面前,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也就犹如插上五彩的双翼,在多媒体与网络的大环境下,与其说是方法的策略是教学的设计,倒不如说是为了学习的主动与积极而围绕学生而设计。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毛泽东曾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
我们也可以从以上的媒体策略表中看出合理的媒体选择之于学习情绪与学习方法的重要,比如孩子们是怎样认识“爬山虎的脚生长的部位”的呢?媒体与方法设计异曲同工,孩子们必须阅读并理解了课文中“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这一句话,才能通过多媒体课件设置的学习操作找到正确的部位,鼠标点击也才会有脚从茎上生长的美丽动画。
方法和媒体的设计不一而足,所有的策略源于一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开发,教师也好,学生也好,研究的积极之中也就自然发挥了工作和学习的潜能,研究与教学相长,能力与兴趣齐飞,当人们在全副心神投入之时,也就是行动研究收获硕果之日。
文章录入:朱施南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