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青花瓷器1929年由英国东方陶瓷专家霍布森发现并公布于世,如现存于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这样的元代青花瓷瓶,上个世纪主要由大英博物馆等西方公私机构收藏,最近十多年才在国内偶有发现。
供图:土耳其驻华大使馆文化新闻处
撰文:西风
框哥说:“收藏界近十年来一直活跃着一个特殊的群体,人们都称之为“国宝帮”。“国宝帮”并不是指那些购买仿造瓷器,作为陈设欣赏的消费者,只有进入收藏界,收藏仿造国宝重器,以收藏家自居的人才有资格称为国宝帮。这个群体的出现和国内收藏热的兴起息息相关。”(关注微信号:NationalGeographicCN)
上世纪80年代初,景德镇仿制了一批元代青花瓷器,不料深受欢迎。后来,一些胆子大并精通制瓷技术的人另立门户,为港台地区和日本客商仿制古瓷。90年代,景德镇的仿古瓷器开始进入国外的古董店和古玩市场。大量涌向世界各地的仿古瓷,尤其一直被西方社会看重的元代青花瓷器,让许多国外华侨加入收藏阵营。收藏元青花瓷器的国宝帮始作俑者,就诞生于其中。
【牡丹纹花梅瓶(一对)】
高:42厘米,托普卡帕皇宫收藏
元青花的蓝釉是饱满浓厚的蓝色。这对牡丹纹梅瓶采用了幽静深沉的蓝釉。用肥硕的笔触描画出瓶身主体上的牡丹以及多种纹饰。元代这种色泽的变化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从而彻底改变了中国陶瓷固有的审美趣味。
1980年代末,澳籍华人宁志超称自家藏有两只青花瓶,既然是国宝,能不能捐赠给故宫?于是,宁志超带着“元青花象耳瓶”回国,要捐给故宫博物院。然而故宫专家鉴定其为新仿品,于是宁志超遂发起一个有51名专家学者支持真品的签名活动,其中不乏文物鉴定方面的泰斗和权威人物。
由于故宫对此捐赠品把关非常严格,最终未能满足宁志超捐献“元青花象耳瓶”的愿望。宁志超不甘心满腔热血受冷遇,为给自己收藏的元青花瓷瓶验明正身,开始了漫长的科技鉴宝之旅。从澳大利亚奔波到中国,从花甲奔波到古稀,宁志超在“正名”的路上锲而不舍走了近20年。“为了检测,象耳瓶的底几乎成了筛子”。宁志超的遭拒风波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很多民间收藏爱好者为他遭遇如此不公正待遇而愤愤不平。自此,体制内专家和宁志超代表的“国宝帮”形成公开对抗阵营。在他的呼吁和号召下,“初级国宝帮”正式登上中国收藏历史的舞台。一些对元青花瓷器收藏和研究情有独钟的领军人物出现在收藏界的视野之中。
元青花瓷器的收藏,是国宝帮群体迅速凝聚起来的重要纽带。元青花瓷器1929年由英国东方陶瓷专家霍布森发现并公布于世,后经美国东方陶瓷研究学者波普分类整理,于1951年和1956年分别出版元青花研究著作,奠定了对其研究的体系。上世纪90年代之前,国内元青花的研究和鉴定都处于劣势。国宝帮说:“元青花研究和收藏在国内没有谁先谁后,官方和民间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在土耳其托普卡帕皇宫戒备森严的库房里收藏着40件元青花,其中不乏举世孤品,在收藏界名声远播。
1992年到2000年,英国牛津大学考古系博士蒋奇栖女士花八年时间争取到了去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考察元青花的机会。这是国内陶瓷研究专家团首次出访西亚、对中国陶瓷史意义深远的历史性考察,活动被邀请专家本都是文博界研究文物的专家和学者,由于其中一个专家临时有事,上海社科院学者许明,有幸一同前往。考察归国,许明对元青花瓷器产生浓厚兴趣,在《收藏》杂志上发表《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一文,引起古瓷收藏和研究领城热烈反响。之后许明发表文章对自己收藏和鉴定“元青花瓷器”很自信,他自称两次集中上手的元瓷,超过100件,而且有不少是重复品。“也就是说,当出现重复的时候,事物的边界也来临了。这种感觉给了我信心,我知道这大概就是元代瓷器的概貌,至少它不会相差太远了。我与不少藏友的交流中,印证了我的感觉。……这么多人的经验集中起来,再加上自己的收藏实践,使我,我们有信心说,对元青花的鉴定,已经不会出现太大的差错了。”

这是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体形最大的一只青花碗,其尺寸是超群的,在全世界都极为罕见。这只碗的碗心绘有一朵翘枝莲花,四周环绕白云锦文、海浪等。外壁绘有翘枝莲花等精美纹饰,青花及留白交相辉映。
2003年,《艺术市场》第9期刊发《元青花瓷器的市场调查》一文,许多瓷器收藏爱好者读此文后,对元青花产生浓厚兴趣,因为当时还是冷门收藏,让收藏爱好者嗅到了元青花巨大的投资机会。
这篇文章发表前一年,部分分散的收藏者逐渐聚集在雅昌论坛,并于明清瓷论坛形成真假两个讨论阵营,网友常因为真假而互相攻击,阵营泾渭分明。
2004年,雅昌网有网友对山东张春生、台州极品王、温州博古斋、深圳王非忒、内蒙古熬斯尔、许明等人收藏的元青花瓷器和收藏理念大部予以否定,从而引发激烈论争。雅昌网为保证论坛正常交流,开设探索版,让发布赝品而不接受评论的网友到探索版去交流,此版块成为最早国宝帮大本营,“国宝帮”称谓也在此处诞生。同年,山东景鸿堂艺术网成立,号称“聚集民间元青花爱好者,共同研究和收藏元青花瓷器”。张春生在2004年第10期《收藏》发表《对元至正型青花云龙象耳瓶的认识》一文,使很多关注和痴迷元青花瓷器收藏研究的民间人士,纷纷汇集到景鸿堂网和张春生周围。
随后,雅昌艺术网受排挤的部分元青花爱好者也陆续加入景鸿堂。这里的网民将“收藏瓷器先从瓷片标本学起”、“民间发现元青花整器的概率很小”等观点全部打入另册;体制内专家只要认可他们的收藏理念,就是“权威”,反之则是“瞎眼”、“无知”。敢于挑战“保守专家”、亲眼见过国外元青花的活跃人士大受拥戴。这使得许明、宁志超、王非忒、熬斯尔等人颇受支持。尤其是许明,迅速脱颖而出,风头一时无两。
景德镇樊家井仿古瓷店的店员用高锰酸钾刷洗瓷瓶进行做旧。
2004年11月,数十位文物鉴定专家及数百位收藏者汇聚济南,举行“首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为此全国征集了一批元青花实物,经“专家”认真反复“鉴定研究”,认为大多数是元代典型器和精品,其中25件元代瓷器经收藏者本人申请,李知宴、孙学海等专家给予鉴定并出具鉴定证书。然而,景德镇陶瓷专家罗学正教授指出,所展出藏品为景德镇新烧仿品。萱草园主人也认为这是一次非常不成功的研讨会,不仅大规模地展示赝品,还被“权威专家”认可并开具真品证书。
景德镇樊家井小街两边近百家店铺,多数是做仿古瓷生意的,里面有“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瓷器,真假莫辨,店主们都声称自己是卖仿古瓷,至于到外面成了什么瓷,就不是他们所能说清的。
不过一年,山东景鸿堂在青岛艺术品拍卖会举行元青花瓷拍卖,起拍价从几百元至几万元不等,有的甚至无底价。拍卖结束,景鸿堂在其网站和雅昌网宣布:本场拍卖会无底价部分成交率已达90%多,精品有底价部分成交率已达35%。网友质疑,这些专家既然懂瓷,为什么会让这些低劣仿品上拍?雅昌网友小瓷山房评论这次拍卖:“如果那些类似国宝的东西都以几百元、几千元、或是几万元的价格成交,那确实值得恭喜,证明这类货品也有市场了。如果成交价都以十万或百万元的价格成交,那就悲哀了,只能证明洗钱的规模加大了,也会给真正的收藏界带来极大的冲击。”小瓷山房当时的担心果不其然在后来的岁月中成为现实。
由于仿制古瓷器技术高超,清末景德镇就成为古瓷器高仿品主要产地。现在,曙光路古玩城早市上有许多难辨真假的“古瓷”,这对收藏爱好者的眼力是个巨大的考验。
2005年,镇江藏家向家林向镇江市博物馆捐赠4件定窑瓷器。由于南京博物院某专家鉴定认为几件瓷器为仿制品,向家林请国家博物馆检测,其结论全为宋代真品。不久,央视记者走访了若干专家、仿古大师,同时对文物市场进行追踪调查,报导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向家林所收藏全部为新仿赝品。向家林属于国宝帮个体,但他有几个非常忠实的支持者,仍不懈余力为其辩解“正名”。
全世界范围内只有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元青花有明确的传承记录,而且这些元青花中有多件为世界孤品。
摄影:杨大洲
同年10月,“第二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在山东泰安召开,专家学者只是提出理论性内容,并没有对如何鉴赏元青花瓷器提出指导性意见。
2006年11月29日,“第三届中国民间元青花藏品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会上,以大量赝品为基础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文物鉴定标准”无疑是个笑话。因为目前世界各国博物馆和机构正规收藏的瓷器,都没有统一的鉴定标准,因为包括元青花在内的瓷器的胎料加工、器形、工艺、绘画、青料、发色等,都受到烧制时间、气候、窑炉、温度、气氛还原等诸多因素影响而各不相同,综合性鉴定包含许多复杂的环节,怎么可能有一个统一的鉴定标准呢?
托普卡帕皇宫收藏的这件蓝釉反白大盘极为独特,工匠在制作完成后,在整个纹饰上喷洒了一层斑驳细密的色点。这种装饰手法未见于世界其他元青花藏品。
摄影:杨大洲
国宝帮的江湖依然风波不断。2006年8月,许明和景鸿堂张春生等人产生分歧,带领支持者加入中华鉴宝网瓷器论坛,成为元青花指导收藏的权威性代表。同年11月,许明主持召开“第一届上海国际元青花研讨会”。一年后,又筹备举办“开封收藏文化高峰论坛”暨“中华鉴宝网藏友藏品展览学术研讨会”,为了增加“研讨会”的分量,许明等人与开封市政府商议,由政府担保、网友赞助经费,派许明到伊朗国家博物馆,借3件馆藏元青花和藏友的“元青花”一起展览。这令许明成为网站论坛的灵魂人物,他随即出版《中国元瓷》一书。然而,除伊朗和土耳其馆藏元代瓷器,书中所录网友送选展览的“元瓷”基本都是不开门的。(开门:行话,一眼就看得明白的老东西。)
风波迭起在2008至2009这两年间,“中华鉴宝网”论坛总版主质疑2009年5月许明组织的上海南汇博物馆展出“汉代”地动仪动机不良(确实是赝品,并拿出仿造证据),彻底与许明阵营翻脸。许明随即带领拥戴他的粉丝和骨干,注册成立“中国收藏家论坛”网站,紧接着策划了“人民大会堂国宝捐献汶川地震拍卖”活动。然而,《南方周末》刊出《汶川献宝闹剧》一文,揭露了主办者捐给汶川的元青花瓷为赝品的事实。最终汶川县政府不得不面对现实:不但拍卖泡汤,还搭进去不少前期费用。
景德镇樊家井一个作坊里工人用高锰酸钾涂刷瓷器进行“做旧”。
摄影:李昊
2010年至2011年,许明先后发起成立“上海元青花研究所”和“中华疑似文物保护研究会”两个民间组织。被“上海元青花研究所”确定为真品的元青花几乎件件赝品,且造假手段低劣。而“中华疑似文物保护研究会”所作所为也被网友诟病为“荒唐至极!”
丑闻接二连三。2011年,长期支持许明、并成为核心骨干成员的杭州企业主余某,注册“杭州利国文化交流公司”,在许明协助下成立“中国收藏协会科技检测实验室杭州分部”,然后与浙江卫视某频道合作,以每年上缴100多万元的价格承包推出“鉴宝”栏目。“鉴宝”专家由许明、余某和几位文博系统退休专家担任。几期节目播出后,立刻引起强烈反响,明明是一眼就能识别的地摊货,总被鉴定成价值连城的国宝精品,谴责之声如潮涌来。上海《东方早报》对该节目整个环节进行卧底调查,记者从杭州地摊随便买来几件“藏品”,整个环节下来,伪鉴定、乱收费等让人触目惊心。调查文章一经发表,各种媒体纷纷跟进报道,浙江卫视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停播“鉴宝”节目。
用砂轮镗瓷瓶表面进行做旧,出来的效果更加自然。
历年来的策划早已成为收藏界的“丑闻”,那些始作俑者又从其中牟取了多少不义之财?据调查,由许明策划组织的“迎世博民间藏品展示会”活动,以“中华疑似文物保护研究会”专家组联合鉴定的名义,一次性开据鉴定疑似藏品证书近300份,每份证书优惠价600元(要想展出必须出具两项鉴定证书),加上所谓科技检测费、三四百人的报名入场费和专家们的签名售书费等,真是所得不菲。旁观者自然也看清了这些闹剧背后的真正目的。
【蓝釉白龙纹盘】
元代,口径:16厘米,故宫藏
这种不足20厘米的青花小盘在中国只有故宫博物馆收藏。
收藏首先是对古代艺术品感兴趣,对其承载的文化、历史、艺术、工艺技术有强烈的求知探索欲望,通过实物和相关历史记载来进行求证,从而还原过去的历史面貌。收藏和保护古代实物,具有非常特殊的文化价值。因而,对于收藏品来说,必须是到代的真品才有价值。
很多“国宝帮”藏友拿着一眼假的藏品,不听别人意见,甚至对别人的质疑恶语相向,这本身就违背了务实求真的传统收藏文化理念。这种不遵守藏道,也不遵守商道,肆意践踏古代文物艺术品尊严的行为,说轻点是不懂规矩,说重点是一种无知的文化流氓行为。
国宝帮思维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它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成为收藏界的公害。他们破坏了古玩收藏的基本理念和道德体系,破坏了收藏领域基本遵从“首当真”的行业信条铁律。收藏不是“大跃进”,更不需要拉帮结派。收藏是一种严谨的学问求证和文化修行。而如今,收藏界面临的问题之严重,让人情何以堪!
注:本文部分图片内容来自《马未都说:元青花中的玄机》《瓷器陷阱|景德镇的高仿特别行动队》两篇往期文章。
(文章来自微信号:NationalGeographicCN)
马未都说:元青花中的玄机
瓷器陷阱|景德镇的高仿特别行动队
在古蜀国遇见古罗马 | 2016开年最震撼展览就在成都!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将世界收入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