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文化玉器特征 大汶口文化玉器


Dawenkou Wenhua yuqi
大汶口文化玉器
Jades of the Dawenkou Culture
大汶口文化玉器特征 大汶口文化玉器

   中国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器。最早于1959年在山东省宁阳县大汶口遗址发现,出土了铲、臂环、指环、笄、管等玉器。此后,山东省安邱县景芝镇、曲阜县西夏侯、胶县三里河等大汶口文化墓葬中也均有各种玉器发现,多为生产工具和装饰品。
   大汶口遗址晚期10号墓出土的玉环佩在死者右臂上,玉铲放在股骨上,玉指环放在坑角处。35号男女合葬墓,玉管戴在女性颈部。 胶县三里河墓葬, 玑放在胸部,玉出于口中。景芝镇2号墓,玉镯戴在左腕。7号墓,玉镯戴在右腕。 2号墓玉璧放在胸间,与江苏省新沂县花厅村墓所放位置一致。2号墓玉坠放在胸间。1号墓玉珠放在颔下,与西夏侯墓出土位置一致。玉器也见于遗址地层中,江苏省邳县刘林遗址上层出土有玉饰,表明这些玉器大部分为生前装饰品。
   出土玉器的种类有玉铲、玉璧、玉镯、玑、玉环、指环、玉珠、玉、玉坠等。其中玉铲,一件窄梯形,平顶,直刃,顶下有管钻孔,墨绿色,很艳丽,长 19厘米;另一件亦属窄梯形,平顶两角微圆,凸刃,顶下有漏斗状孔,米黄色,玉质有瑕,刃部锋利,长11.8厘米。两件均出自大汶口。玉璧,不甚圆,中孔稍小,质地坚硬,白色透绿,外薄里厚,孔一面径大,一面径小,外径6.9厘米,孔径3.5厘米,周壁厚0.55厘米, 见于景芝镇。玑,像玉璧,周缘有三牙,距离相等,外径约6厘米。玉镯,一种宽带式,白色带黑斑,外径 6.5厘米,见于景芝镇,刘林也有此式, 通体光滑, 孔内壁较直;一种宽带亚腰形,外径 6.5厘米,也见于景芝镇。玉环,一大型,肉宽而薄,中有大孔,用做臂环;另一种小型,其中一件正圆形,器薄,中间孔小,对钻孔,见于刘林;另一件扁薄正圆,肉宽孔小,墨绿色,见于大汶口。玉指环,中有孔可入指, 环较宽,横剖面椭圆形,管状玉珠,有的呈短鼓形,有的呈长鼓形,对钻孔,色白。玉,鸡心形,上有3孔可系绳。玉坠,第1种圆柱形,横剖面圆形,一端磨出的锥形柄,上有小孔可缀系,另一端磨成钝夹,长约5厘米;第2种方柱形,横剖面正方形,上端有锥状柄,下端方而尖,均见于大汶口;第3种条形,平顶下有圆孔,长的8.5厘米,短的3.7厘米,见于景芝镇。
   玉器的颜色有墨绿色、翠绿色、淡黄色、鸡骨白色、白色带黑斑。山东邹县、莱阳县均产玉,所以这些玉器的玉料可能产自当地。
   这些玉器中,玉铲是代表形器,表明当时对生产的重视,也带有一定的象征性。此时尚未出现玉琮,而多玉环、玉坠等装饰品,这是大汶口文化玉器的特色。
                 佟柱臣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3751/982902120911.html

更多阅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有十大传统美德,分别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勇毅力行。中国传统文化中这种追求至善至美的道德理想人格对中国知识阶层乃至整个中国人来讲影响深远

日本饮食文化三大特征 日本文化有哪些

十九世纪初,日本曾出版过由十返舍一九撰写的一套八编、题为《东海道中膝栗毛》的书。虽然书中故事多取材于"游廓"(妓院)和"宿屋"中的"饭盛女"(女服务员,变相的妓女),略显庸俗无聊,但对人们了解日本当时的民俗风情,却颇有参考价值;尤其是弥次

齐家文化玉器 齐家文化人物玉器图片

一、齐家文化与齐家文化玉器的时代与分布齐家文化是黄河上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到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因1924年瑞典考古学家安特生及其助手发现于甘肃省广河县齐家坪遗址而得名。其文化特徵為:1、有相当部分顏色与器形独具特徵的陶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图 红山文化玉器鉴定

红山文化玉器鉴别(图)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北方原始文化的代表,距今约5000至6000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曙光”。玉器后期抛光因为手工和机械的关系,也会呈现不同:手工抛光玉器的阴槽里和光面的线比较乱,有深有浅、有长有短,有点状的、

声明:《大汶口文化玉器特征 大汶口文化玉器》为网友陈年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