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忍辱有大福报 佛教忍辱观

佛教忍辱观

2013年02月01日

摘自:多识仁波切 著 《爱心中爆发的智慧》

阅读提示:本书作者从藏传佛教中观派理论出发,对藏传大乘佛教作了系统的概括、梳理,并对《金刚经》、《般若心经》这两部代表着佛教智慧的广度和深度的经典典籍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剖析。从佛学角度针对现代人作生动活泼的阐释,并翻译解读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诗体佛学著作。

忍波罗密多

“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是说“法忍”。

世人把自我和自己的五蕴之身以及属于自己的一切都当成实实在在的东西,爱恋不舍。

一旦悟到无我,即悟到自我是一个虚构,自己的五蕴之身和一切属于自己的家庭财产、名利地位都成幻觉,像海市蜃楼一样,像肥皂泡一样,突然消失和失去时,就会产生像失去依靠、掉入无底深渊似的失落感和恐惧感。

人在清醒状态下死亡时,也会有这样的失落感和恐惧感。“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那时就会感觉到一切都空空如也,连自己也永远消失了,不可挽回了,对自己一生的过错抱着悔恨的心情,看自己的亲人和仇人最后一眼,当此时刻才能与世无争地善言相别。

学佛的人如在此时此刻能产生皈依之心和投生人天的愿心,就是一个乘愿上升的良机。

密法中的中阴身成佛就是利用这个良机,改变业力,获得自由。

显宗佛经中也介绍死亡的过程和死时如何皈依之法,因为人到此时才会产生真正纯洁的皈依之心。

在悟到“无我”和面临死亡时,能不惊、不怖、不畏的惟一的办法就是信解诸法无常、无我的究竟真理,打消一切执著虚妄的念头,从梦幻中觉醒,从无为的恩怨纠缠中脱身,事事用空理观照,清醒、主动、自觉地改变自己的命运。

只有平时怕死,到死时才不怕死;平时不怕死,死时就怕死。

平时怕死就会以佛法做到问心无愧,不做坏事,到死时心地坦然,没有负罪感,没有悔恨,这样就可坦然死去。

只有真正修佛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

要悟到本无所得,哪有所失;

生死本是虚幻,何必贪生怕死。

这是一个获得真智慧的超凡境界。

因此,经中说:闻此空理,“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多”就是说彻悟人无我和法无我的慧般若是第一波罗蜜多——就是第一超世法。

法忍是忍波罗蜜中的一种。

忍波罗蜜共分三类,即忍辱、忍苦、向善坚忍(见《菩提道次第广论》)。

“忍”是一种最高贵的品质。

宗喀巴说:忍是英雄人物的最高品德,是扼制烦恼的第一法宝,是制伏嗔怒毒蛇的金翅鸟,是恶言刀枪不入的盔甲。

月称《入中论》中说:“无数世行善积德的功德成就,会被一时之嗔怒的烈火烧成灰烬。”

因此,没有比嗔怒更大的恶行。

佛教忍辱有大福报 佛教忍辱观

嗔怒是下界的烦恼。

色界和无色界天,有禅无嗔。

要想获得世间禅也要首先消除嗔心,养成心平气和。人世上很多罪业都和嗔心即愤怒仇恨心理有关。

“一忍制百烦。”一切烦恼不安,人与人之间的一切矛盾、仇恨都是不忍引起的。吵嘴、打架、杀人、自杀等等不忍恶和罪恶行为皆由怒嗔之情所致,如果人人都能扼制愤怒,重视忍德,世界就会平静,社会家庭就会安宁和睦。

所以,修佛法的人要重视忍德。

忍辱就是对别人的侮辱、打骂、讽刺、嘲笑、欺压、凌辱、伤害、冤枉等等不计较、不生气、不报复、不记仇的菩萨德行。

这是很难做到的,人之所以是“人”而不是菩萨的主要原因在此。

忍辱之办法有三种:

一种是把侮辱、伤害自己的人看成是自己隔世的父母、亲人,为他们的愚昧无知和五毒所困扰、所驱使的造罪行为产生谅解和怜悯,检查自己的缺点错误,责怪自己,把受辱看成是自己过错的报应;

二是把侮辱伤害看成无心无意的自然灾害,没有事件的制造者、责任者,就像水灾、火灾、刮风下雨的受害或无意的事故,不生气,不追究责任;

三是把侮辱伤害之类的事情看成是别人提供给自己修忍辱波罗的良好条件,若不发生这类受辱受害之事,如何修炼忍德?

因此不但不能生气、计较、记仇,反而应该感激对方——这也是烦恼化菩提的一个事例。

佛经上说,我们这个地球上(南瞻部洲)苦深是修佛的优越条件,不是坏事;欲界和色界天不能直接进入佛教,因为苦少,想不到要出世,满足于眼前的生活,从底层苦深的地方进入佛门才能逐步上升。

苦是使人清醒的良药,有了苦才能认识苦,才能使人想法改变苦。俗话说“退一步天地宽,退十步成圣贤”,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果能做到忍辱,在善德的培养上就解决了一大半问题。

《入菩萨行论》讲了一个道理,即“世人很愚蠢,想把世界上的道路修得平平的,这是永远办不到的。但你可以穿一双打好了皮掌子的鞋,就等于把路修平了”。

这就是说自己的德性修养很重要,忍苦,就是忍耐人生道路上的各种艰难困苦,克服困难,养成吃苦耐劳的坚强性格。

人的一生苦多乐少,不顺心的事太多,如果缺乏忍心,年龄不老,也会愁老。

要认识人世的本质和众生的苦难。

佛经中说,人生本身就是苦海。

世人有三种苦:

一种是苦中苦,如人的生老病死苦、饥饿、贫穷,这是人人都能认识到的苦;

一种是变化苦,由乐变苦,形似乐,实际是苦,开始乐,结果是苦,人生无常,人的名誉、地位、钱财都是变化的,是变异苦;

还有一种苦本身是中性的,但本质上是苦,如人的身体本身是中性的,无苦或乐,但从本质上来说,生到世上很多苦就伴随着来了。

佛经中说胎中十月像坐黑牢一样,一生下来哇的第一声哭就道出了你的苦,然后是吃、喝、住、行等生活的苦,直到死才算结束,谁也无法摆脱。

俱舍论中说:上界的色界天和欲界天人以上的死期是预先知道的,5天前(最下界的欲界天,1天等于人世间50年)身上就有死气了,就有五种征兆,朋友走得远远的,身上出现一种难闻的气味,这时很愁,是愁死的。

我们讲空法、智慧、不要执著,就是这个道理。想通了,不想了,不斤斤计较了,用智慧消除思想上的苦根,和最苦的人比较,放弃非分之想,淡化物欲,对生活知足,化苦为乐,就能做到忍苦。

化苦为乐的智慧是不容易得到的,若能化苦为乐,世界就是天堂。对菩萨来说世界就是天堂,对人来说是苦海。

小乘经中讲:十八层地狱在地下42000公里以下。

大乘经中说:自己的地狱是自己的感受,不一定在某一个地方。也许你现在就在地狱里,你的苦境就是你的地狱,地狱、天堂都是自己创造的,而不是上帝创造的。

学佛就是化苦为乐的一种办法。

密法上的观想把整个世界想成佛国,把众生观想成佛,这就是化苦为乐,这样就能做到忍苦。

“向善坚忍”就是树立坚强的信念,坚强的意志,克服向善修行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和困难,披荆斩棘,勇往直前,不达目的,永不退转。这就是说修法的人需要法忍、向善的忍性。

上坡路不好走,想舒舒坦坦修成佛是不可能的。

要像观世音菩萨那样发“度不完苦海众生当首裂千瓣”的菩提心,这是观世音在他的师傅阿弥陀佛前发的愿。但在度众很长的时间后,众生还未减少,最后他有些灰心,这样一来,誓愿就应了,整个身体粉身碎骨,裂成千瓣。他请师傅来拯救,师傅来一加持变成了千手千眼观音。

像释迦牟尼在前世为普度众生发愿投生火地狱、以狱卒的身份替别人拉车那样为众生受苦,只有这种精神,才能圆满忍波罗大行,进入菩萨的行列。

藏传佛教中的米拉日巴,小时候他的家庭很富,父亲去世时,把他和他的母亲托付给他叔父照顾。

他的叔叔很坏,把家产归为己有,把米拉日巴的母亲当奴仆对待,不给吃穿,过着牛马一样的生活。

米拉日巴十几岁时,有一次亲戚家请客,米拉日巴喝了一些酒,就又唱又跳,他母亲很生气,说:你还能唱,我哭还哭不出来呢,我们的家产全给你叔父吞并了,而且我们当牛当马,吃不饱、穿不暖,你一个男孩,长大后就要报这个仇。

报仇有三种办法,一种是打架,但我们是孤儿寡母,打不过别人;第二种是打官司,但我们无钱打官司;再一种办法就是放咒。

后来米拉日巴到后藏去学咒语,法术很厉害,到秋天快收庄稼时,亲戚们来到叔父家庆贺丰收过节时,全家15口人,30多匹马,几百只羊,都被他放咒下的冰块给打死了。

师傅说:“你是否要消灭你的叔叔和婶婶?不能让他们死,否则他们就尝不到穷苦的味道了。”

这样,师傅从咒语中把他叔叔和婶婶的名字取掉他们才幸免于难。

后来,米拉日巴到玛尔巴大师那里学真法时,大师就不收他,说佛门不要你这样的杀人刽子手。说他罪孽深重,不让他修法,他硬要求修法。

别的弟子听法时,师傅便打发他去干活,背石头、背土,白天黑夜都劳动。

但他不灰心,以洗罪、忏悔的心去劳动,消罪12年,这才给他传了真法。

又修了18年,吃的是草,他的肤色都变成了绿色,这样才修成。

现在的人下不了这样大的决心,所以也得不到那样大的成就。

所以,佛说:“我昔日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这一段是说佛在未成佛前修了500世忍辱仙人,其中一个是在歌利王时代。

有一天忍辱仙人在山上修行,歌利王带领他的宫女、嫔妃、武士到山上玩。宫女、嫔妃在后面走,走不动了,看见一个老者(忍辱仙人)在修行,就围坐在他周围听他讲法。听了半日,歌利王打猎回来,嫔妃、宫女不见了,就到处找,找到山洞里看见她们在听法。

歌利王很生气,说忍辱仙人调戏了宫女。

忍辱仙人说,我是修忍辱般若的,虽有美色,我也不会有邪念。

歌利王说我不相信,试一试你能不能忍,一刀就把他的耳朵割下来了。

忍辱仙人虽然流着血,但不动。第二次又一刀把鼻子割了,忍辱仙人仍然不生气。

歌利王说:“你明明心里生气,装着不生气,你是个伪君子。”又两刀把胳臂砍掉,看能不能忍,他仍然能忍。

歌利王更生气,又把腿砍了,忍辱仙人身上流着血仍然不动。

这种忍辱胜德,感动了天神,这时,下起大雨,刮起大风,天摇地动,这下歌利王急了,说:“你不生气,为什么天生气?你若不生气你就治一下。”

这时忍辱仙人说:“如果我果真没有生气,会感动天神,身上的肢体都会恢复原样。”

说完后,手、足、耳、鼻等立刻就长好了。

这一下子歌利王就怕了,赶紧磕头,请求原谅说:“你的法真了不起,请给我讲法。”

最后歌利王和下属百姓都皈依了佛法。

这是歌利王时代的一个忍辱般若的故事。

因为他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完全空了,所以他没有痛苦,也不会生气。

这一段经文是说,发菩提心修施舍波罗、忍波罗,都不能有任何执著念头,要无所为而为之,以成就无为之悲智功德。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3951/101525734521.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您是有多大福报才能看到此文 近视才能看到的图片

原文地址:您是有多大福报才能看到此文作者:有多大福报才能看到此文人活着,没必要凡事都争个明白。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跟家人争,争赢了,亲情没了;跟爱人争,争赢了,感情淡了;跟朋友争,争赢了,情义没了。争的是理,输的是情,伤的是自己。黑是

第32节:也许你担心自己吃小亏,但要相信人生有大福(4)

系列专题:《三十而富金科玉律:毕业5年决定你一生》  要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这样才能更多体会到别人的心情。用体谅自己的心情体谅他人,你会收获更多的回报。  [智语点"波"]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学会在适当时吃些亏的人

声明:《佛教忍辱有大福报 佛教忍辱观》为网友清羽墨安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