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部变形大测试
首先进行面部变形测试,我们分别以多个135格式上的焦段来为模特拍摄大头肖像,包括:18mm、24mm、35mm、50 mm 、70 mm 、85 mm、105mm、135mm、200mm及300mm。为了让各位清楚看见使用不同焦距的镜头拍摄时,模特面部变形的差别,我们透过摄影师前后移动保持主体大小相近,用来作面部变形的比较。
从一系列测试相片里,我们可以看见人像面部变化十分明显。如在18mm焦距时,模特面部有明显的变形现象,模特的面部在视觉上像是被上下拉长。这种变形情况在18mm至35mm较广角的焦距中一直维持着,到了50mm的时候,变形的问题基本上已得到改善。在50mm至85mm几个中距焦段,模特面部变形的情况难以察觉,和我们肉眼看见的最为接近,所以也有较多人爱用标准至中距离焦段的镜头来拍摄人像。
除此之外,画面背景的浅景深模糊效果也得到逐步加强,照片比在广角端拍摄的时候在视觉上更加舒适自然了。在105mm以上至到300mm较远摄的焦段,模特面部变形的问题又逐步浮现,焦距较远情况越趋明显。尝试比较18mm和300mm两张相片,模特看起来简直判若两人。这都是不同焦距的镜头变形问题所致。因为50mm至85mm变形情况较少,所以一般人都说那是最适合拍摄传统人像的焦距。

其实,主体和背景的距离没有改变,只是摄影师和背景的距离不一样了,所以背景透视感才会有所变化。同时,因为不同焦距镜头覆盖的角度不同,就算摄影师可透过自身的移动来维持主体的大小一致,画角可以覆盖到的景物也会不一样,远摄焦距的镜头画角较窄,可以覆盖到背景的景物较少;广角焦距的镜头则画角较阔,背景可以覆盖到的景物更阔。
在传统人像拍摄上,特别是在背景不重要的情况下,使用远摄焦距的镜头,不但可以省略杂乱的背景,同时也能营造出较佳的浅景深模糊效果。同时画面的透视感由于摄影师的移动而有所影响,所以两者配合起来50mm以上至100mm以下的镜头,可能就会更适当。
50mm焦距透视感更加自然
用不同焦距拍摄主体大小相约的画面,我们发现,主体和背景的关系会有所变化。在广焦距的背景看起来与主体距离较远,在远摄的焦段主体与背景看起来十分接近。
50mm至100mm适合沟通
我们都知道,拍摄时摄影师与模特的沟通相当重要,一张人像作品的成败可能就见于细微之处的分别,所以摄影师若能适当地给予姿势或表情上面的指导,加强信任和交流,作品的水平一定会有所提升。假如我们拍摄传统腰以上至大头的半身人像作品,若使135格式的200mm以上焦距的镜头,基本上很难有效地沟通。在135mm时勉强可以,但在50mm和85mm的时候较为理想。因为如果焦距太短,其实会令模特儿和摄影师都感到尴尬。
50mm以下影响布光
距离过近除了为两者制造压力,也会影响布光。因为摄影师太接近主体,有机会影响到照射主体身上的光线,从面部变形的测试中可以看见,模特儿的面部从18mm至35mm的焦段,比起50mm稍暗,那是因为拍摄时摄影师影响了布光所致。用50mm或85mm的焦距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了,摄影师与被摄者的距离分别约0.9米和1.4米左右,不会影响布光,并且又方便沟通。
小编建议:
摄影师如果使用变焦镜头拍摄人像,便要注意每次变焦时镜头的变形和透视,也会随着焦距的改变而有所变化,情况就像我们测试所显示的那样。因此,小编建议大家拍摄时若想改变焦距,您可以移动自己的位置,也可以透过镜头的变焦来改变焦距,不过就需要考虑到两者的变形和透视效果会有所不同,才可拍摄到心目中想要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