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字
司马迁字子长,我国西汉时期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是司马谈的儿子,曾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辩解而遭受宫刑,之后担任中书令,并发愤写成了《史记》,被后人尊称为历史之父、太史公和史迁。
司马迁画
关于司马迁的字,历史上是很明确的问题,司马迁字子长,司马谈之子。司马谈在汉朝担任的植物就是太史令,之后司马迁子承父位,继续担任汉朝太史令。司马谈在生命最后的弥留之际,顶住司马迁一定要旧有的文献典籍,将自己编纂历史的遗愿完成。之后司马迁便开始写史书的准备工作。
然而正当史书准备工作进行顺利之时。李陵被匈奴击败并降敌,汉武帝闻此事后大为震怒,群臣全部都在声讨李陵的罪过,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解,说李陵以少战多,杀敌一万多,可以将功抵过,并解释李陵一定不是真心降敌,只是想活着再向汉朝效力。汉武帝定了司马迁诬罔罪名。司马迁愿以腐刑赎身死,只为完成父亲一生的心愿。在遭受宫刑后被关进监狱,狱中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着属于太史公的使命,终于写成了历史著作《史记》。
事实上司马迁的成就不只在历史方面,在思想和天文上均有建树。一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仍然是后人传颂的对象,他的故事也将会一直被后世流传。
司马迁是什么家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对后世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司马迁
之所以说司马迁是一位史学家,相信这里就不用再赘述了,司马迁在史学上的成就和造诣足以让他成为西汉乃至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之一。而之所以说司马迁是文学家,也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除了是一本史书之外,也可以说是一本非常具有可读性的文学作品。《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主要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作品,司马迁以自己高超的文学素养,以及生动的文笔描写,将许多事情都的叙述都描写的非常的传神,情感充沛。而且对于事物的判断,司马迁也有自己的准则。
也可以说,《史记》中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历史人物,这些人物为今后许多小说、戏剧都提供了重要的写作素材,不少的帝王、英雄、侠客也都由此演化出来。而且后世的许多小说都以“传”为民,以传记的形式写作,这也都是《史记》对后世的影响。所以说,作为文学作品的《史记》对后世也有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说司马迁也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文学家。
当然司马迁也是一位思想家,在《史记》中也出现过非常具有哲理意味的话,如“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等,其核心是天道自然,体现了深得道家精髓的“与时迁移”思想。
司马迁传
《司马迁传》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中的一篇,班固也是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史学家之一,后世对《汉书》的评价也非常之高。《汉书》是中国开创了我国以纪传断代为史的编撰体例,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断代史。《汉书》记述了西汉汉高祖时期,到王莽地皇四年这中间二百三十年所发生的大事,其中也为东汉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写了一篇《司马迁传》。
司马迁发奋写《史记》
《司马迁传》挪用了《史记》中司马迁的自序,也引用了《论六家之要》和《报任安书》中的内容,但是因为资料太少的缘故,还把《史记》的目录都给照抄进去了。《司马迁传》主要记叙了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和思想精神,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篇关于史学家的传记。这篇传记,深刻反映了史学家的智取和精神,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篇传记中没有记载司马迁死年和死因,所以造成了后人对司马迁的死有诸多猜测,直到今天司马迁的死因都尚未确定,仍旧是一个谜。坊间也有几个版本的司马迁的死因,造成了信息的错乱,使得司马迁之死更加的扑朔迷离。
而且在这篇传记末还写有一篇评论,这篇评论可以算的上是评论中的佳作,但是也暴露了司马家族和班家,两家史学大家之间的思想分歧。
司马迁性格
历史上的人有的能千古留名,被万世称颂,有的人遗臭万年,为后世所不耻。然而司马迁就是那个万古流芳的人。我们也能从司马迁的性格中看出,这个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为什么能够为后世所称颂。
司马迁雕像
司马迁是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太史令书写历史的笔,并且将这个任务视为自己一生的重任。司马迁的父亲弥留之际,将自己的遗愿和家族的使命说与司马迁,司马迁含泪答应,并且在几十年后将生死置之度外,只为完成这个使命,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性格中的那种为父尽孝的孝心,百善孝为先,太史公也是个孝子。
司马迁在《史记》中也提到过自己对李陵的惋惜,当然在当时,司马迁也是勇敢的站出来为李陵说话。李陵案发生之时,满朝文武都对李陵群起而攻之,只有司马迁能够冷静分析情况。虽然当时的情况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但是我们还是能够看出,司马迁性格中这种冷静沉着、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当然司马迁性格中最宝贵还是司马迁对生死的态度,对理想的最重,和对责任的看中。司马迁大可以选择一死了之,但是他没有,他做了一个超越生死和人格的选择。在屈辱和痛苦中滋长出的花朵总是格外的鲜艳,《史记》就是这样的一朵鲜花,一个用苦难和屈辱浇灌出来的奇迹。司马迁性格中对苦难的不低头,对生死的超脱都是人性中宝贵的一面。
司马迁的经历
司马迁一生并不顺遂,也经历了许多的事情和波折,也正是这些波折和困难成就了我们今日所颂扬的司马迁。
司马迁写《史记》
司马迁早年间就遵父命游历山水,深入到人民群众中,去了解民间的一些古事旧闻,对各地风俗人情都有深入的了解。后来来到京城,做了郎中。公元前111年的时候,汉武帝在西南夷设置武都、沈黎、文山等五郡,而这个时候正跟随汉武帝东巡的斯曼县,在继唐蒙、司马相如、公孙弘之后再次出使西南,被派到了巴蜀以南的一代,建设新郡,直到第二年才回朝复命。
父亲死后,司马迁依照父亲的遗愿,成为了太史令,并且在当时的都城长安,结交到了不少文人墨客、有志之士。后来,李陵战败被匈奴俘获,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仗义执言,却惹得汉武帝大怒,将司马迁逮捕入狱,在狱中司马迁被百般折磨。之后李陵叛变的事情,因为公孙敖造谣而被“坐实”,汉武帝诛杀了李陵一家妻儿老小,连带着为李陵说话的司马迁也没能幸免。
司马迁在这次事件中被处以宫刑,一度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家族的使命和实现理想的动力让司马迁忍辱负重的活了下来。这样的经历给了司马迁绝对的动力,于是他潜心写作,将毕生的经历都花了在编写《史记》之上。前后十四年,司马迁最终完成了这部旷世杰作,司马迁自己也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传奇。
司马迁人格
司马迁人格具有非凡的魅力,就如同那本震古烁今的史家巨著一样,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无尽的光辉。并不是历史上每一个人物都能做到这一点,但司马迁绝对是少有的几人之一。
司马迁雕像
对于司马迁人格我们从他的事迹中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坚强的人,这是一个有恒心有毅力的人,对于自己的目标执着追求,面对困难勇敢前行。为了保证史料的真实,他在二十岁时就走访全国各地,向当地的老人询问当年的历史经过,并且认真挑选每一个历史事件,有疑点的一概不会录入气中,这份人格魅力中不过写着毅力和坚持,同样也写着严谨与认真。
当李陵北击匈奴被俘后,举国上下一片骂声。司马迁人格中还有两个字,这两个字叫耿直。他认为李陵深入漠北,歼敌万余这样的功绩足以抵消罪过,韩信能受胯下之辱,李陵得投降未必不是等待时机。但是这样的言论却惹恼了汉武帝,武帝将司马迁入狱并处以宫刑。这对于一个男人来说是极大的痛苦,司马迁甚至一度想到自杀。
但司马迁人格中还有两个字坚忍,并非只是坚强,还是坚忍不拔完成使命。司马迁最后在承受精神和肉体的巨大压力下,坚持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司马迁人格中包涵了太多太多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无论是坚强隐忍还是严谨认真司马迁都做到了极致。
爱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