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军的战术也很先进,如果是主动进攻或者两军混战时,骑兵主要担负从侧后方迂回到敌军后方,与正面步兵刀阵两线夹击,实现围歼。这种打法很先进,二战时日本陆军的主要战术就是迂回,看来是从唐朝那会儿学的。
阿拉伯方面也有优势,首先人数众多,阿拉伯联军号称20万之众,而唐军只有2万主力,剩下的1万为战力有限的雇佣兵,其次阿拉伯马举世闻名,唐军不及,另外唐军深入阿拉伯境内700余里,属于孤军深入,又无后援,只能寄希望于一战获胜。
高仙芝率军到达怛罗斯城下后,开始组织攻城,这时候,20万阿拉伯援军赶到,与3万唐军激战五日,初期唐军步骑混合作战的战法显示了强大威力,一度压制住了阿拉伯骑兵,但唐军虽然勇猛,无奈长途跋涉,疲劳不堪,阿拉伯联军人数众多,唐军无法速胜,陷入苦战,到第五日,唐朝联军的葛罗禄部雇佣兵突然叛变,他们从背后进攻唐军。而阿拉伯联军乘唐军由于葛罗禄雇佣兵突然叛变而暂时混乱的机会,猛攻唐军正面,唐军腹背受敌,终于溃败,2万精锐汉军,仅数千人逃出,阿拉伯人取得了怛逻斯之战的胜利。骁勇的高仙芝在收集残兵以后,仍然想组织一次反击,但在副将右威卫将军李嗣业的劝说下作罢。按照中国史籍记载,此战唐军死伤2万,但是按照阿拉伯史料记载,唐军阵亡5万人,另有2万人被俘(消息传到阿布·穆斯林那里,他派齐亚德·伊本·萨里前去交战。两军大战于怛逻斯河。穆斯林们最终战胜了他们,消灭近5万人,俘获约2万人,残部逃回中国。-《历史大全》),双方数据出现如此差异估计与阿拉伯方面夸大战果有关。
值得一提的是,战役经过中国方面的各类史书均无详细记载,只有寥寥数语(仙芝闻之,将番汉三万众击大食,深入七百余里,至怛罗斯城,与大食遇,相持五日,葛罗禄众叛,与大食夹击唐军,仙芝大败,士卒伤亡略尽,所余才数千。-《资治通鉴》),因此战争经过只能根据中国和阿拉伯方面的史籍记载推测。至于为什么如此重要的作战行动,史籍却无详细记载,我想大概是因为高仙芝此战师出无名,又加上惨败而回,安西都护府精锐尽失,在盛唐时期打了如此大的一场败仗,所以史家并没有把这么丢面子的事详细记录,只寥寥数语一笔带过罢了。
中国古代史上少有的跨地域对外作战就这样结束了,两大帝国在中亚的争霸战也结束了,怛罗斯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被忽略的一场战争,此战可看作是阻止阿拉伯人东进的一次虽败犹荣的战役,唐朝虽然败了,但是通过此战,阿拉伯人看到了唐军强大的战斗力,遂打消了继续东进的念头(阿拉伯帝国在东方的最高长官尤素福曾许诺手下的两个大将,谁首先踏上中国的领土,就任命谁做中国的长官),唐朝也因为此战,失去了继续向西扩张,甚至进入西亚的能力(数年后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唐帝国彻底退出了对中亚霸权的争夺),使得中亚广大地区在此后的100年间慢慢的被伊斯兰化。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按照阿拉伯史籍的记载,此战唐军被俘数万人,里面有大量随军的工匠,其中的造纸工匠将中国的造纸术传入了阿拉伯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