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北Tze-Fan Chao教授在ESC2015上公布的研究显示,寒冷空气与房颤患者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具有相关性。这项包括近29000例患者的研究表明,寒冷气候可能是一个被低估了的健康问题,应受到人们更多的关注。
Chao教授称:“房颤(AF)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它可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升高4-5倍。”
秋季/冬季与心肌梗死、卒中和充血性心脏衰竭的高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相关性。有文献报道,冬季较高的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和VII凝血活性可能是其发生机制。
寒冷气候期间这些凝血因子的升高和激活可能导致促凝状态,从而可促进左心房血凝块的形成,并增加AF患者的卒中风险。然而直到现在,AF患者的缺血性卒中风险是在寒冷季节较高还是在低温时较高,尚不清楚。
研究人员对2000年至2011年间台湾“全民健康保险研究数据库”中的289 559例新发AF患者进行了观察。
从中央气象局获得台湾六个地区的日平均气温,并计算每个月和每个季度的平均温度。
台湾是一个比较小的岛屿,不同地区之间的温度差异并不大。因此,研究人员利用这六个地区的温度来计算整个地区的平均温度。缺血性卒中的风险也在每个月和每个季度进行评估。
在台湾AF队列中,34 991例患者在平均3年随访期间发生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卒中月风险随着平均温度的降低而升高。
此外,冬季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最高,而在夏季最低。相比于夏季,春季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10%,冬季增加19%。夏季与秋季之间的卒中风险无显著差异。
Chao教授表示:“我们的研究显示,温度与AF患者缺血性卒中风险明显相关。之所以冬天卒中风险可能会增加是由于促凝状态。”

卒中发生前14天内日温度每下降5 °C,与卒中风险比值比增加1.128具有相关性(95% 置信区间 [CI] = 1.061-1.199, p<0.001)。
Chao教授称:“这表明,在AF患者卒中发生前可能会有机会预测卒中,并进行预防性的措施,如适当的抗凝治疗,且通过穿防护服和家庭供暖来降低冬季的寒冷。”
与日平均温度30 °C相比,日平均温度低于20 °C时的缺血性卒中风险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凝结力和血浆粘度增加所致。在这项大规模的全民AF登记表中,寒冷月份和季节期间AF患者缺血性卒中风险更高。
上述结果暗示,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可能在AF相关卒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提醒我们,寒冷气候可能是一个值得我们给予更多关注但被低估了的健康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三九养生堂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延伸阅读:专家解读首个《中国卒中中心建设指南》小病灶同样造成大卒中及高死亡风险最新统计数据揭示美国卒中死亡的当前特点美研究发现吸二手烟大大增加卒中风险脑卒中过半患者因延误治疗致死或残研究称卒中会加速患者的认知能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