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带丸子去参加一个面向家庭的活动。活动主办方要求家长把孩子送到门口,然后在外面等候。进去后,每个孩子凭借事先取得的卡片,自己去报到。由于都是小学以上的孩子,我认为这个设置挺好。
但是,现场的情况,则是很多家长带着孩子冲进会场,拿着孩子的卡片,帮助自己的孩子报到——任凭现场的组织人员如何劝阻,都挤到前面抢占位置。
我站在门口,没有进去。我看到小丸子瘦弱的身体,被一堆强壮的大人挤得东倒西歪。她努力地跳起来,努力了很久,都无法报名,我真的是心如刀割。
但是,我忍住了。忍住了自己的眼泪,也忍住了冲进去帮助她。因为我知道,她迟早都会遇到这样的困难,都要学会自己去争取权利,都需要自己独立去处理问题。
最终,我看到她高举着小手,大声地喊,“老师,我在这里,我在这里!”终于,报到成功了。
等活动出来,我装作不经意地问她,报名时顺利吗。她说,可不顺利了,人又多,柜台又高,老师根本看不到她。我又问,那你怎么办呢?她说,我嗓门大,就举着手,跳高点儿,大声叫呗。我又说,人那么多,那你下次还敢自己报到吗?她说,可以啊,我发现侧面的柜台矮一点,我去那里!我轻轻地搂过她,欣慰地轻轻挨着她的头发。
我想,这种情况,肯定还会发生很多次。而我也想通过这些事情,让小丸子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自己的父母家人,没有人有义务对她好。同样的,在这个世界上,也不是都那么公平公正,有很多时候会遇到欺负她的人,也会遇到委屈的境况。
但是,我更想让她知道,父母并非是她无所不在的保护神,可以帮助她解决所有的问题。当她遇到问题,回头找不到父母的身影的时候,需要做的,不是蹲在那里痛哭,而是自己去面对。
我宁愿现在看到小丸子因为被插队,被抢玩具,被大孩子欺负……这些事情而为难,受委屈,然后自己去寻找解决的方法。也不愿意,因为有我们的帮助,她从小就被保护,被屏蔽困难,然后长大后,遇到更大的困难,因为不会处理,又转回来寻求我们的帮助。
在那个时候,父母已经有心无力,无法帮助孩子解决困难了。更何况,父母也都有离开孩子的那一天。
五、动用物质条件,人际关系和资源的,不要帮。
说到这里,我想起我上学以来所有的同学。在学生时代,真的是家境比较好的同学有优势。当普通的家庭还不会给孩子买画板和吉他的时候,有些同学从小就弹钢琴跳芭蕾了。而且,当我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去考取大学的时候,有的同学真的凭借关系上了更好的学校。更大差距,则来自就业,我们辛苦地实习,找工作的时候,有的同学一毕业就高就在热门的部门和公司。

但是,当时间拉长到毕业十年,乃至更久一些。我忽然发现,当年那些凭借家庭很招摇很风光的同学,反而大多数不如平凡家庭的——仅有的几个,也是不怎么依靠家庭的。
尤其是其中一位同学,从进重点中学,到上大学,到毕业后进政府做公务员,到买房买车……一路上都是他很有能量的爸爸给一手安排的。但是,当其他的同学,有的考上了博士成为了学者,有的自己做企业成为了巨贾,有的在单位获得了升迁,而他十几年来,还是一个小科员,想离开又没有勇气,郁闷之极。
这个种子,其实是在孩提的时候,就已经种下的。
东方文化的传统,一向很讲究家庭的传承。这也造就了很多家长“辛苦一生为后代创下基业”的做法。但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是否把自己的家境优势,都体现出来呢?
这时,我又一次想起,小丸子学校的校长,在家长会上有关“不送一枝花”的发言,“我们不提倡学生给老师送任何的礼物,包括一枝花。正是因为有人送了一枝花,就有人会送一束花;有人送了一束花,就有人会送一箱花;有人送了一箱花,就有人送一车花……”。
是的,我们要承认,每个家庭的具体条件是不同的。但是,不要把这种不同,带到孩子身上来。
我听说某些学校搞捐款,一些家长动辄让孩子捐几万几十万。这不是在帮孩子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恰恰是给孩子挖下了一个深深的陷阱。
孩子本身就是家庭的一份子,即便父母不去刻意提供,孩子也会受到影响。譬如,家长课堂,这基本上已经够了。不要刻意地突出因为家庭原因,而造成的占有优势资源的不同。
如果孩子有什么不同,最好就是因为他自己本身,而不是父母和家庭。这个方面,至少家长不要去强调。家庭环境的好的,不要由此高傲,家庭环境一般的,也无须自卑。
综合以上所述,几乎都是家长不要帮孩子的方面。这么看来,家长可帮的的确不多——是的,这正是我所期望的最好的结果。当孩子不是因为父母的不同,而自己去独立思考困惑,获得人生启迪,体会成长过程中的悲伤与喜悦,那么,孩子才会离开父母而独立去获得幸福的生活——这难道不是每一位真心爱自己的孩子的父母的最终理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