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教育了我 这件事教育了我 教育最忌讳的就是这件事

导读:每周五下午,丹妈都受邀去社区做义务心理咨询,上周,一位父亲满脸愁容地带着儿子找到我。还没等我开口,这位父亲就当着孩子面,说起了孩子的成长史,洋洋洒洒的数落了儿子

  每周五下午,丹妈都受邀去社区做义务心理咨询,上周,一位父亲满脸愁容地带着儿子找到我。

  还没等我开口,这位父亲就当着孩子面,说起了孩子的成长史,洋洋洒洒的数落了儿子几十条“罪状”:网瘾、晚睡、撒谎、顶撞父母、不收拾房间……

  孩子在一旁辩驳,父亲大怒:“我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就这个样子对我,你还是不是人?早知道一生下来就摔死你算了!”

  额……这样的话连我这个外人都听得心里发怵,别说孩子心有多受伤了。

  丹妈很理解作为父母看着孩子不成器的心痛与愤怒,可说孩子不是人,这位父亲听起来也没有把孩子当成人:

  写不完作业就不让吃饭;

  孩子早上叫不起,就用手拧,用水泼;

  嫌孩子房间乱,就趁孩子不在把东西全扔了;

  为了阻止孩子出去打游戏,就把孩子关厕所关一天……

  当我问孩子对爸爸有什么话想说的,已经上初中的小伙子脑子很清楚,只说了一句:“我不是你的狗,请把我当人看。”

  父亲听完却一脸不屑,那表情似乎在说:“就你这样还配谈人!”

  

有时候,孩子活得不如狗

  听了父子俩的聊天,丹妈却觉得,孩子之所以在行为上如此叛逆,不过都是在反抗父亲对他的“不当人”:

  孩子为何会作业拖拉——是对学习没兴趣?是作业太难?父亲没有放下着急去思考,而是直接用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去威胁——不让吃饭;

  孩子为何沉迷游戏——到底是游戏里的什么让孩子着迷?是乐趣?成就感?友情?还有没有其他有益的活动,也能让孩子得到这些?父亲没有停下愤怒去寻解,而是把孩子当成不听话的小狗——直接关起来。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在能力上对孩子抱着“成人”的要求:要听话,要懂事,要配合我们。

  在教育时,却常不把孩子当人:理智气壮的喋喋不休,毫不婉转的恶言威胁、野蛮无理的暴力相向。

  我们在对朋友提出意见时,都会顾及对方感受,点到为止,若一时讲不通,也会想想是不是我们说的方式不对,或是对方另有苦衷。

  因为我们自知简单粗暴地对待他人,必遭指责和嫌弃。

  但对于孩子,却总期望他们能完全温顺地受控于自己。

  那份在教育孩子时少掉的“客气”,正是因为我们常常忘记,甚至不知道:孩子虽小,可也是人。

  这年头,社会文明已经进步到,打狗都会被舆论大肆谴责,而我们面对孩子的“不乖”时,还在将他当作一台莫名死机破电脑,情急之下怒拍几下主机,以为这样就能让它好起来。

  

“不当人”的关系,教育何从谈起

  这种不把孩子当人的教育方式,最大的危害就是令孩子对父母信任全失。

  当我问那个男孩,如果要给你对爸爸的信任打个分,你打多少,孩子说的竟然是0分。

  在这样警察与小偷般的亲子关系里,在孩子眼中,父母就是个外人都不如的控制狂。

  你想给孩子分享你的人生经验,孩子却早已在内心将你这个不把他当人的父母开除了。

  你说的任何一句话,那怕真是为他好,他都会以最坏的角度去对抗:“我不要听”,这样恶劣的亲子关系下,教育从何谈起?

  在教育里,关系大于一切,在关系中,尊重大于“为你好”。

这件事教育了我 这件事教育了我 教育最忌讳的就是这件事

  咨询中,丹妈最常劝家长的就是——没什么事情值得我们和孩子拧,办法总比问题多。

  孩子的乖巧与懂事永远不是家长拧出来的,你拧掉的只会是孩子对你的爱,对你的信任。

  同样的话从你讨厌的人嘴里说出来,你会毫不犹豫地抗拒;从你喜欢佩服的人嘴里说出来,即使你本不认同,也会静下来再想想。

  信你才会服你,服你才会听你。

  一个人怎么可能对另外一个不尊重自己的人信服,一个孩子又怎么可能从一个不尊重自己的父母那里,得到真正的教育?

  

被当作人看的孩子,才能成为“人”

  丹妈在文章中经常和你们谈到的“尊重”,其实就是把孩子当人来看。

  尊重不仅是维护亲子关系的基石,尊重的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教育:

  被“当人”的孩子会自重:只有在你的尊重中,他才感到自己是重要的,他习惯被有教养有礼貌的对待,当遭遇不公、侵犯时,他会更敏锐、更勇敢进行自我保护。

  得到过尊重的男孩不懦弱,不妈宝,得到过尊重的女孩防渣男,更自爱。

  被“当人”的孩子有教养:一个没有体验过“被尊重”的孩子,如何懂得尊重他人,亲子关系就是孩子人际交往的第一个范本,你如何对待的孩子,就是在为他示范,供他模仿,他该如何对待他人。

  被“当人”的孩子有主见:在你的耐心倾听中,他才相信他的每一个想法是有价值,是值得去想,值得去做的,在人生中的每一个你无法陪伴他的岔路,他会懂得,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被“当人”的孩子更勇敢:一个有主见、有自尊的孩子必是自信的,一个有教养,会尊重他人的孩子必是受人喜爱的,一个在自信与称赞中长大的孩子,当他有了想法,他必将勇敢的去实践!

  

我们要培育的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机器

  丹妈一直认为,我们作为父母最大的修养,便是在准备对孩子恶言相向时静一静,想一想孩子也有自尊;准备对孩子大打出手时停一停,想一想孩子也会因此寒心。

  教育中最忌讳的一件事,就是不把孩子当人。

  而是当作了鼠标,没有按我们的命令指那点那,就觉得这孩子是坏了;

  当作了容器,把知识道理用机械化的方式,填塞到孩子的脑子里;

  当作了流水线上的洋娃娃,和样品比,哪一块缝得歪了点,颜色淡了点,就被当作了次品。

  我们要培育的是一个人,不是一个机器。

  我们要培养的是孩子的内动力,而不是孩子的顺从力。

  真正的教育是“身教”不是“说教”,是“建议”不是“强迫”;

  是不随意把孩子与“别人家孩子”比较,尊重差异;

  是遵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不揠苗助长;

  是当孩子与你意见相左,你也愿意先放下己见,耐心倾听他的世界,如果他有道理,你愿意给他一定的自由和空间去实践,陪他面对挑战之后的成与败。

  是高中时我偷偷去拉了头发,我妈很生气,最后却还是原谅了我,她说因为她想起,自己在年轻时也曾经不顾父母的反对,去烫了一次大波浪头。

  真正的尊重正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我们却常常忘了:孩子也是 “人”。

  每个孩子都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不是宠物,仅仅满足于被爱,被照顾。

  一个孩子是长成只会讨好的“物”,还是自尊自爱的人,这只取决于是否曾被我们饱含深情与尊重的对待过。

爱华网www.aIhUaU.com网友整理上传,为您提供最全的知识大全,期待您的分享,转载请注明出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aihuau.com/a/365451/289064410771.html

更多阅读

杨佳睿-这句话启发了我 这句话让我受到启发

这句话启发了我杨佳睿“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是毛泽东爷爷曾说过的一句名言,它在我失落、无助的时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记得三年级期末的时候,曾经是班级佼佼者的我,不知怎么只考了第22名,跌入了底谷,而其他同学却带着他们

刘达辉-这句话启发了我 刘启发

这句话启发了我刘达辉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记得三年级的时候,我的成绩直线下降许多,以前比我差得同学都窜到我的前面,令我大吃一惊。我的成绩为什么下降这么快,以前比我差的同学为什么都把我给超越了?这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我去问爸

设计师何建华:是东方文化给了我设计灵感!

正如何建华自己所说:“如果没有东方给了我那么多设计灵感,我不可能走上服装设计这条路。”香港著名服装设计师何建华先生在服装设计领域获得无数荣誉,其中这些以东方为元素的创作足以说明何建华与东方文化解不开的情结,他正是运用自己

第34节:五月--改变了我一生的话语(7)

系列专题:《生命的奇迹:星巴克拯救了我的生命》  韦特教授在门口和我打招呼,把我引了进去。里面已经有六个大学生在了,还有一个大个子站在房间当中。弗罗斯特身着一件厚实的花呢夹克,一头蓬乱的白发,仿佛被什么不可思议的力量给吹成那

声明:《这件事教育了我 这件事教育了我 教育最忌讳的就是这件事》为网友逢人便笑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