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轶闻
风流才子张恨水:不仅仅是“鸳鸯蝴蝶”
张恨水油画画像
晚年正在创作的张恨水
他,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国内最走红的作家之一。
他,被老舍称为“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张爱玲是他的铁杆粉丝。

他,便是张恨水,一个逐渐远去的神秘脸谱,其传奇的一生却让很多人至今仍对他有着巨大的好奇。近日,记者专访了张恨水的孙子张纪以及张恨水的研究者,讲述才子张恨水鲜为人知的故事,以及生前生后围绕着他的是是非非。
孙子张纪:取笔名“恨水”非因暗恋冰心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恨水是笔名,在几十年的报人和文学生涯中,他创作了中、长篇小说达130多部,近3000万字。许多人沉浸在其小说的缠绵爱情中不能自拔,其笔名也惹来猜想:“恨水不结冰”,难不成他暗恋当时以大家闺秀著称的女作家冰心?这也成了历史一大悬案。
鲜为人知的是,张恨水的长孙女张节女士就生活在广州,他的孙子张纪目前担任张恨水研究会秘书长。张纪告诉本报记者,青年时期的张恨水是一名报人,并开始创作。他自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取自李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句。张纪说:“了解家事最多的是爷爷的长子,即我的爸爸张晓水,遗憾的是他离休后不久就逝世了,即使他健康地活到现在,我相信他也会三缄其口。”
张恨水的研究者、《张恨水文传》的作者谢国琴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随着《啼笑因缘》《春明外史》《金粉世家》的相继发表,张恨水也开始名噪京都,红遍大江南北,然而,人红是非多,人们在痴迷于他的小说的同时,也对‘恨水’这个笔名有了种种猜测。事实上,‘恨水不结冰’的说法纯属见风就是雨的无稽之谈。从时间上说,按当时流行的说法,张恨水对冰心萌生爱慕的时候,应该是1914年在南昌补习学堂读书时。这时张恨水已经有了妻室,而冰心也还只是一所女学校的学生,世家出身的她怎么会接受一个素未谋面的远方男人的追求呢?至于常年通信更是不太可信,冰心女学毕业后就到美国留学,一去四年,她的大部分作品也在这个时期完成。大洋远隔,想通信哪里有那么方便?而且,张恨水后来也相继和胡秋霞、周南喜结连理,又怎么会与冰心纠缠不清?”
研究者:论战岁月与“对头”鲁迅交好
张恨水研究者、《张恨水情归何处》的作者宋海东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介绍,张恨水一生未加入任何党派,远离政治和派系之争。但作为一位知名作家和报界名流,他不可避免地与一些军政要人发生过交往。面对他们,张恨水表现得不卑不亢。
毛泽东在重庆和谈期间,专门约见了张恨水,畅谈“爱情及人性爱”;张学良三度请张恨水出山为官,均被这位作家谢绝。陈独秀是张恨水的老乡,在陈独秀风光无限时,张恨水未与之交往,而在陈独秀最寂寞的岁月里,张恨水对他给予了足够的关怀。分别作为新文学和旧派文学两个阵营的代表,鲁迅从未发表过攻击张恨水的言论,张恨水对鲁迅始终是以“正面宣传”为主。新中国成立后,鲁迅威望日增,许多文人纷纷以能与这位大文豪发生一些关系为荣,张恨水却偏不想“沾鲁迅的光”。
在作品之外,如今人们对张恨水最感兴趣的可能就是他的爱情婚姻经历。对此,宋海东表示:“张恨水曾在通俗文学领域数十载独领风骚,同时也是现代文坛被人误解最多、贬得最厉害的作家之一。对于张恨水与胡秋霞、周南的婚史,就有十多个版本的说法。”
晚年希望儿子成“小仲马”
有人把张恨水称为“中国大仲马”,他晚年有两大遗憾:一是没有机会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全面修订;二是长子张晓水未能走上他设计的文学道路。
张晓水之所以放弃父亲设计的人生道路,一是经济学知识更让他着迷;二是当他完整地看过父亲的作品后,不由得对家人感叹:“我的才气,不及爸爸的五十分之一。” 1951年9月,张晓水成为华北军政大学政治经济学教研室的研究生,后又留校任教,20世纪60年代又调往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任职。而此时,张恨水从病榻上站起来不久,尝试恢复创作。然而,毕竟是大病初愈,而且年届花甲,面对稿约,他实在是无法一一满足要求,为此,在他这一时期公开发表的文章中,有少数稿件是由张晓水模仿他的笔调写出初稿,经他修改后发表的。
从张晓水生前留下的一部日记里不难发现,直到生命的黄昏,张恨水依然期待长子在文学上有所建树。据日记记载,1961年11月,张恨水来信要求张晓水“无事时学学旧诗”,并在信中介绍了旧诗平仄方面的一些知识。1967年2月15日清晨,张恨水突发脑溢血,抱憾撒手而去。
生前生后争议不断“……他被众多名家政要看中,我们极少了解;他的一生跌宕起伏,以笔为生,却赢得了生前生后满天下的美名。他就是张恨水,一个你需要重新了解一次的传奇人物。” ——张恨水研究者谢国琴
“鸳鸯蝴蝶派”的代表人物?
谢国琴说,在新文学家的眼里,张恨水只是一个卖文糊口的小人物,算不上作家。虽然他已经写了很多深受大众喜爱的作品,却被戴上了“鸳鸯蝴蝶派”的“帽子”。事实上,张恨水一直想不明白自己怎么会被戴上了这顶“帽子”。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不断开展,以周作人、茅盾为首的一大批新文学家对“鸳鸯蝴蝶派”展开了激烈的批判。
后来,为了澄清自己,他创作出了大量写实性小说。“九·一八”事变后,人们浴血奋战,张恨水深受触动,创作了大量以抗战为题材的“国难小说”来“鼓励民气”。其中最著名的当数他以直接描写的方式来写的中篇小说《巷战之夜》,讲的是天津爱国军民反抗侵略、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很快创作了《热血之花》鼓励民众团结抗日。面对日军的暴行,他第一个写了反映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的作品《大江东去》。后来,他赶往重庆,决心投笔从戎。参军不成后,他又以笔代枪,写了很多中国人民军队抗击日本侵略的故事。人们都爱读他的作品,再没有人说他是“鸳鸯蝴蝶派”,他的心中也释然了很多。
是小说家还是新闻家?
我们应该如何为张恨水定位?小说家是否他唯一的身份?谢国琴有另外的见解:“严格地界定,张恨水首先是一位新闻家。他一生办报,与张友鸾、赵构超、左笑鸿、陈铭德等中国现代报业巨子有过长时间的合作关系,在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办报是他的主业,而写小说只不过是维持生计的玩意儿。张恨水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在报纸上发表,因而得以广泛传播。但对人类精神方面来讲,其小说的意义要远远大于报纸编辑这份工作的意义,在现代史中,张恨水的文人身份要比报人的身份更加引人注目。”在她看来,张恨水矛盾的一生极如明明灭灭的星辰,有繁华似珍珠,也有黯然无光。他终其一生都渴求完美世界的圆满,但现实的挫败感成了他作品下最真挚的情感和最原始的动力。
才情横溢一生风流?
张恨水有过3个女人,一共生有13个子女。 1913年,他与第一位妻子徐文淑的结合是包办婚姻的悲剧,后来他迎娶了胡秋霞和周南。对此,张恨水的女儿张正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父亲是反对一夫多妻制的,但他自己却是一夫多妻,这也许就是父亲爱情的悲剧吧……父亲的一生,不乏追求者,也不乏让他心动的人。即使在老年,已有三任妻子的他,还为一个女人动过心,不过很快因为种种原因放弃了。父亲总是在寻找自己所追求的爱情。”
宋海东对此表示:“张恨水是大才子不存在疑问。至于是否‘风流’倒不好评判,因为现代人对‘风流’的理解是有歧义的。应该讲,在琴棋书画、花鸟虫鱼、饮食粉墨方面,他均有涉猎,显示出风流才子的本色。然而,在情感领域他是一个严谨的男人,一个负责任的男人,一个懂得做人基本操守的男人。”
张纪则表示:“我爷爷张恨水一生娶过三个妻子,作为张恨水的后人,我们不愿用世俗的尺子去衡量他更爱哪一个女人,这段历史被我上一代人封存已久缄口不谈,不仅在我家,就是在老家的大家族里也是讳莫至深……”对于这些讳莫至深的感情事,我们也许只能借助一些线索来加以想象。在时间的迷雾中,这段往事或许会随着流水逝去。
鲁迅一生 140多个笔名多用灯谜手法 2012年02月09日 13:52:37 来源:太原晚报 灯谜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它于简洁含蓄中,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许多民国文人都善于运用灯谜。
著名学者胡适,于1925年2月10日在《晨报》以《新月社灯谜》为题撰文,记下了他创作的7条灯谜,多古奥难猜。较通俗的如“双燕归来细雨中”(打一字:“两”);“惟使君与操耳”(打一民国人物:许世英)。胡适爱谜,也有人以胡适的名字制作灯谜:“未禀尊师胡适之”(打陶渊明文一句,谜底:“先生不知何许人也。”)这则灯谜,底面扣合无瑕,面无闲字,集名人名句于一谜,令人拍案叫绝!
文学大师鲁迅更是一生与灯谜结缘。他不仅把灯谜运用到文学创作之中,而且还渗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他的140多个笔名,多运用灯谜的手法,如“华圉”暗隐当时的中国(华)是个大监狱(圉);“丰之渝”意为“封建之余孽”的缩写谐音。在与友人的通信中,他也时常运用灯谜。一次,他在写给钱玄同的信中,用了“鲜苍载”一词,并加了书名号。显然,这是一本书,但是谁也没有听说过。原来,这是鲁迅运用“分扣法”制作的一则灯谜。“鲜”扣“新”,“苍”扣“青”,“载”扣“年”。《鲜苍载》者,《新青年》也。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
作家老舍每逢春节,吃罢年夜饭,便从书房抱出一沓工工整整地写着自己创作的灯谜的红纸条,这些纸条上多是猜国名、地名一类。他叫孩子们把这些谜条挂在铁丝上,然后要大家猜,若猜中了,便能得到他的一首小诗、一幅字或是几颗大蜜枣。老舍用制谜猜谜的形式给节日里的家庭平添了几分欢乐与情趣。1940年,广西桂林新开了一家川菜馆,开张之日,店家贴出告示:“本主人灯谜候教,猜中奉送川菜一桌。”当时著名小说家端木蕻良赠诗一首:“未到巫山已有情,空留文字想虚名,可怜一夜潇湘雨,洒上芙蓉便是卿。”(打《红楼梦》一人名)此谜悬挂很久,最后被一位老者猜中(谜底:晴雯)。这家店主人也的确够风雅。
灯谜仅是这些文人生活之余事,却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炉,让我们看到了他们丰富的生活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孟祥海)
民国年代的十大爱情 2012年06月13日 10:06:38 来源:新浪读书
最传奇的师生恋:鲁迅与许广平。鲁迅是一位“英雄”,他还不是一般的英雄,而是“空前的民族英雄”。许广平决非“美女”式的女性,但她既是鲁迅的亲密伙伴,也是著名的妇女社会活动家。
在包办婚姻中最是幸福的爱情:胡适和江冬秀。胡适和江冬秀是包办婚姻。江冬秀,一个裹着小脚的女人,与胡适想象中的妻子相差甚远,他也抗拒过。但胡适与鲁迅不同的是,他并没有抗争到底,而是很快妥协了,接受了母亲的安排。胡适很快适应了这场包办婚姻,并与江冬秀越过越和睦。
最凄美绝怨的纯真爱情:林淑华与徐惠民。林淑华是封建家庭中的千金小姐,而徐惠民出身于贫寒之家,在给林淑华做家庭教师时,两人深深地相爱了。然而横亘在他们之间的除了贫富的差距,还有吃人的封建礼教。
最被人言说的爱情:林徽因与梁思成。这段爱情婚姻,因林徽因这个才华横溢的美貌女人而被人铭记,更因为这个婚姻外有着痴迷的等待者而被人不断言说。其实林长民把林徽因嫁给梁思成就是看中了他的踏踏实实,浪漫的人更渴望一个安稳的家。
最是心心相印的爱情:钱钟书与杨绛。1932年,钱钟书在清华园认识了无锡名门才女杨绛,一见钟情,第二年,钱钟书与杨绛便举办了订婚仪式。据说这个书生气十足的清华才子,在家里对杨绛关怀备至,钱钟书每天早起做早餐,这个习惯一直坚持到老。
最是昙花一现的风光爱情:郁达夫与王映霞。王映霞可谓是郁达夫一生中最重要的女人,两人之间那段以激情始却以悲剧终的情爱纠葛曾轰动一时,被认为是“现代文学史中最著名的情事”之一。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爱情并没有经得起时间的推敲,由于年龄、性格等诸多方面的原因,郁、王之间渐生罅隙。
最是难以评说的爱情:徐志摩与陆小曼。有才情的人容易感情冲动,陆害怕这个感情丰富的才子移情别恋,对其看护甚严,不许徐再有取妾的打算。徐对陆用情专一,可是徐死后,陆却与翁瑞午同居,陆小曼依然相信爱情?还是我们没有参透爱情的真谛?而他们轰轰烈烈的爱情我们实在找不出合适的言语来评说。
最老实却又霸道的爱情:沈从文与张兆和。沈从文小说写得好,但是话却说得极差,据说他的课上座率不是一般的低。他爱上了自己的学生张兆和,可又讷于言辞,于是就展开了情书攻势,一天一封,雷打不动,看张不被打动,有人传言沈竟然要自杀。
最是迟到的美好爱情:陈寅恪和唐筼。两人一见钟情,陈有大才,唐亦巾帼不让须眉,很快步入婚姻殿堂。一代大儒年近四十才找到自己的家。有人说唐筼好像是专门为陈来到这个世上,陈寅恪死后不久,唐筼也离开这个世界。
最具电影色彩的爱情:冰心和吴文藻。一个是前途无量的青年学者,一个是未来中国文坛最富生命力的女作家,作家冰心和丈夫吴文藻的爱情故事,开始于远洋客轮上的一番阴差阳错。1923年上海开往美国的轮船上,冰心代同学找弟弟找错了,似乎是上天有意安排的一样遇到了吴文藻。在前往异国的旅途中,开始了他们的爱情之旅。
爱华网


